刘明标 傅晓琴 郭威 刘芸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選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60例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采用Siemens64排螺旋CT 机进行检测,观察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大小及增强CT 扫描。 结果 良性结节:CT示形状规则,呈圆形、类圆形,为多发低密度结节。恶性结节:CT示甲状腺增大,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区,边界较模糊,部分患者可见不规则点片状钙化,部分患者可有壁结节形成,增强后可见瘤壁和壁结节增强。良性结节直径小于恶性结节,良性结节的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明显少于恶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多层螺旋CT;诊断;鉴别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81;R736.1;R730.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8)33-0114-03
甲状腺结节是颈部最常见的肿块性疾病之一,其良恶性的鉴别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作用[1]。目前外科手术为甲状腺结节治疗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有助于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2-3]。目前对甲状腺结节的主要影像学方法为超声、CT 和MRI 等检查,但超声对鉴别结节良恶性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欠佳[4]。近年来CT被越来越多地用于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尤其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性病变患者60例,60例患者均为单发性,其中男10例,女50例,年龄范围21~72岁,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39例、甲状腺腺瘤16例、甲状腺癌5例。其中良性结节55个,恶性结节5 个。
1.2 方法
采用Siemens64排螺旋CT 机,5.0层厚/层,螺距1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60 mA s,矩阵512×512,扫描范围自甲状软骨上至胸廓入口,均行CT 平扫。甲状腺CT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从桡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300 mgI/mL),速度3.5 mL/s,于开始注射后30 s进行增强扫描。
1.3 观察指标
观察良恶性甲状腺结节的CT表现、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大小及增强CT 扫描。
2 结果
2.1 CT表现
良性结节:CT示形状规则,呈圆形、类圆形,为多发低密度结节,直径0.7~5.0 cm不等。平扫可见蛋壳状和(或)斑块状粗钙化。
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39 例(图1),CT表现为腺体体积增大,结节外腺体密度不均29 例,密度均匀10 例。增强扫描结节边缘清晰18例,呈环状强化。2例出现不规则边缘强化,2 例出现淋巴结结核,3 例出现淋巴结肿大及粗点状钙化。甲状腺腺瘤16例,平扫时5例边缘清楚,11例边缘不清,增强后病灶内缘均较清晰、光整。6例平扫表现为病灶边缘薄层环形低密度影,增强后该薄层结构明显强化,且内壁光滑、完整,为颇具诊断价值的单环征表现。3例出现斑块及沙粒状钙化,钙化均位于病灶中央部位。2例出现瘤体中心或偏心的低密度液性病灶。
恶性结节:CT示甲状腺增大,有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区,边界较模糊,部分患者可见不规则点片状钙化,囊变区见到略高密度液平影,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
2.2良恶性甲状腺结节大小及增强CT 扫描
良性结节直径小于恶性结节,良性结节的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明显少于恶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甲状腺结节(thyroid nodules,TN)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甲状腺细胞局部异常生长所引起的散在病变,即甲状腺细胞局部异常生长,导致甲状腺内部出现一个或多个组织结构异常的团块。甲状腺结节多数为良性,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健康体检时发现,少数存在恶变可能,因此对于结节的性质进行准确、科学的判断,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5-6]。
目前CT是检查甲状腺结节性病变并鉴别其良恶性的最常用影像技术之一[7-10]。本研究通过对60例甲状腺结节进行CT检查,结果显示,55个单发良性结节CT表现为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形态规则,大多数为类圆形,有部分可呈不规则形,表面光滑,边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分界清楚,密度均匀,大多可见完整低密度包膜影及囊变影。增强扫描常见结节均匀强化,囊性病变边缘强化环完整。
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39例,其中24例病灶平扫时表现为边缘模糊、不清,增强后,病灶内缘仍然表现为模糊、毛糙。5例出现环形钙化,环形钙化可视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特有的、典型的征象。6例出现明显的单条或者多条线状间隔,4例边缘较薄的强化环,边缘毛糙[11-13]。
5个恶性结节CT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密度不均,浸润生长,可有液化坏死,伴有钙化,与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可见细沙粒状钙化、混合性钙化及囊内壁钙化性结节,增强扫描多不均匀强化,囊性病变边缘强化环不完整,与汤慧中等[14]报道的观点是相符的。
甲状腺癌是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以往对甲状腺癌的CT 诊断报道不多。由于甲状腺癌(图2)呈浸润性生长,CT上多表现为形状不规则结节或分叶状,癌组织侵入纤维包膜或穿破包膜向周围组织浸润,瘤灶边界多模糊不清[15-16]。
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均可以出现钙化,不同的钙化形态对瘤体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30%~35%的甲状腺癌可发生钙化,甲状腺癌的特征性钙化的类型主要为混合型钙化、囊内钙化和细砂粒状钙化[17-19]。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检查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周荣华,姚尉,李成杰.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四川医学,2014, 35(3):394-396.
[2] 沈伟明,张黄华,倪耿欢. 多层螺旋CT对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9):1690-1691.
[3] 韩志江.钙化症在超声及CT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2,23(9):648-650.
[4] 刘伟,杨军,张毅,等.钙化征在CT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2):147-151.
[5] 吴飞云,杜春华,窦丽娜,等.CT图像中病灶钙化特征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J]. 江苏医药,2012,38(23):2820-2821.
[6] 于军,朱红莲. CT与MRI 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对照研究[J]. 医学综述,2012,18 (14):2319-2320.
[7] 赖旭峰,项晶晶,韩志江,等.CT在腺瘤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和乳头状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浙江医学,2013,35(11):997-1001.
[8] 朱玲英,姚俊,蔡玲红.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CT鉴别[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27):87.
[9] 徐伟,李军,蒋会东,等. 64 排螺旋CT 对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J]. 中华全科医学,2015,13(5):807-808.
[10] 曾艳妮,胡建修,秦涛,等. CT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2):93-94.
[11] 陆峰, 马震. 多层螺旋CT与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4):628-631.
[12] 卢姗,马向华,沈捷,等.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6):859-862.
[13] 桂廣华,韩萍,吴发银,等.64 层螺旋CT 灌注成像对甲状腺病变的应用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1):52-53.
[14] 汤慧中,丁莹莹.甲状腺结节的CT及MRI诊断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19-120.
[15] 刘文敏,赖胜坤.超声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1,17(21):49-50.
[16] 杨少民. 甲状腺结节CT及MRI诊断分析[J]. 当代医学,2013,19(6):102-103.
[17] 盛二燕,彭卫军.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 肿瘤影像学,2014,23(4):319-320.
[18] 张旭.螺旋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 淮海医药,2014,32(1):15-16.
[19] 刘金全,郝敬军,崔凌,等.多层螺旋CT检查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3):148-150.
(收稿日期:2018-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