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新媒体情境下高职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研究

2018-02-26 13:31魏卓然
教师·中 2018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后现代

魏卓然

摘 要:文化认同是社会稳定建构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现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杰作已经开始对人们的文化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高职学生群体作为走在时代尖端的一部分,也同样面临着一个震荡而冲突的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困惑和文化挑战。文章分析了与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思想不谋而合的新媒体传播对高职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希望引领他们树立理性的文化认同观念,帮助他们在复杂的文化场域中找到思维坐标和行为准则。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网络;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G71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全球化浪潮使各民族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也对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行为等方面提出了严酷的挑战和考验。新媒体传播方式使社会的发展与时空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增进了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但也消解了不同文化的现实根基,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当代人文化认同的迷惑,特别是使用新媒体频率较高的高职学生群体,他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文化场域和更为艰难的文化选择。

二、高职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意蕴

对于文化认同的理解,目前国内外尚没有确定的概念。乔纳森·弗里德曼认为文化认同是指既定人群的一组有特征的属性,是固有的,“在较弱的意义上,它被表述成传统,或者是每个个体可以学习的文化遗产……”[1]

国内首次提出认同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是郑晓云,他认为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文化的某种倾向性的认可并达成的共识,并分析了文化认同的发展规律。之后一些学者也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出发,对文化认同这一概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陈明对文化认同的理解是指某个体或群体将某种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行为准则融入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之中,并自觉自愿地用这样的准则去评价世间万物,规范自身的种种行为。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认为文化认同是一个过程,是个体或者集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特征逐渐认可、慢慢接纳并一步步内化为个体或集体共同的行动准则的过程,是个体或集体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是否符合意愿的一种观念,它为一个人的行为提供正当的理由,这一过程笔者称其为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一种区别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更加深远、覆盖面更广的人类的生存状态。“文化不仅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影响人们的认知过程与思维方式。”[2]就高职学生群体来说,影响其文化认同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同辈群体、社区环境等等。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的人类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与兴起,恰好与追新求变、渴望独立的高职学生一拍即合。可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高职学生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

三、高职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现状

对高职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的分析应从多层次、多角度出发,本文主要从价值观、集体文化认同、历史感、人际交往这几个方面来考察他们的文化认同状态。

1.价值冲突的增加

历史上大部分文化的传递除了依靠一辈一辈的口口相传,更多的是要靠前人所著的知识经验的累积和后人对经典的诵读,而在新媒体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文学经典名著和各种学术专著都不是很感兴趣,他们认为应用型书籍与娱乐休闲类书籍才更实用、更有趣、更具吸引力。虽然有不愿意阅读学术专著的大学生,但大部分的学生又认可学术专著对专业学习的帮助[3]。高职学生既普遍认同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但也渐渐发展壮大着自己群体所专属的亚文化系统,这个系统不愿全盘抛弃传统,但也深深镌刻着功利主义的影子。

2.集体文化认同的迷失

青少年群体处在人生的特殊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在逐渐觉醒,他们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确认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常说青少年时期是“叛逆期”,他们正是通过种种“反叛”行为来向世界宣布他们的存在和独特地位。在网络世界中,每一个信息资源对于个体来说都是开放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非面对面交流沟通,这样的網络社会的特征使某些青少年可以随意放纵自己的行为,摆脱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伦关系的束缚,甚至他们可以在网上辱骂攻击他人,编造不真实的事件和谎言。他们丧失了基本的道德意识,无视社会责任,他们越来越崇尚个人至上与绝对自由,“个人主义”现象甚嚣尘上。

3.历史意识的逐步丧失

在网络世界中,我们一直以来秉承的各种伦理观、价值观以及历史观等都可以被调侃戏说,他们随意编造情节、篡改历史,随意取笑和嘲讽一些崇高的历史人物形象。青少年用各种各样的或轻松或刺激的情节与桥段麻醉着在现实生活中疲惫不堪的心灵,沉浸在“娱乐至上”的情境之中不能自拔。在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群体的认知世界里,历史俨然已经成为各种宫斗剧中所表现的钩心斗角,或者是各种戏说中的零碎的断章取义的片段,但对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他们往往视而不见,没有自己最基本的思考与判断,观察能力与反思能力日益弱化。

4.人际关系的冷漠化

人际交往是个体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人际关系培养最关键的阶段就是大学期间,往往在大学环境下,高职学生才开始真正脱离父母而独自生活。从踏入大学开始,个体即将独自面对各种人际关系,比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

目前,基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结构转型的情况,人们的交往方式、交往的空间、交往的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学生群体是人际交往建立的主要群体,随着人际交往各方面的变化,高职学生群体面临着强大的冲击。很多教师现在布置作业、批改作业都已经是直接在网络上进行,学生之间有时候甚至在同一宿舍也在用着微信等聊天工具进行交流。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越来越少,无形当中使人际关系变得越发冷漠。

四、基于网络传播后现代状况的原因分析

诚然,对高职学生群体文化认同产生影响的因素有许多,而网络传播则无可厚非地成为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直走在时代尖端的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高职学生受网络的影响也非常明显。网络给高职学生带来了知识,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给各种不良思潮与观点及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后现代主义所具备的解构、相对主义、去中心化、否定权威等特征在新媒体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以下我们尝试着从这一视角来分析新媒体是怎样影响高职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状态的。

1.去中心化——新媒体世界中权威的削弱

新媒体是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掌握话语权的格局,动摇了信息“把关人”的权威地位,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参与到“无中心状态”的网络社会之中。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几乎消失,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和发布者。因此,网络也成为当今世界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进行交锋和竞争的重要战场。

新媒体是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它改变了传统媒体掌握话语权的格局,打破了“一对多”的传统传播方式,以“多对多”的信息传播方式即时传递信息给目标受众,增加了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动摇了信息“把关人”的权威地位。这种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形式的斗争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构成了干扰和冲击。

2.相对主义——张扬自我与集体意识的淡漠

互联网是一个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地方,一切都没有终极,这样的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也會让人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变成“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4]。因为这里似乎没有政府、没有集体、没有制约,所有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人们自己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自发地自己为自己作主,彻底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道德和人伦关系的束缚。这种无序状态恰好为一向热衷于挑战、崇尚自由、充满反叛精神的高职学生群体提供了表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个人自由主义,弱化了他们对集体的依赖,给他们的主流集体文化认同带来了麻烦。

3.历史性消失——对传统的漠视与遗弃

“后现代主义的第二个特征是历史意识的消失,这一特点也是后现代主义取消深度模式的另一种表现。历史意识的消失意味着后现代时间观念的非连续性。”[5]新媒体可同时运用各种方式进行信息的整合与传播,往往比传统媒介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与影响力,虽然许多信息都是些视听碎片化的拼贴,轻松无规则的娱乐以及无深度的媚俗和对历史的随意剪裁与恶搞,但这些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远远大过真实而复杂的历史事件,使得高职学生很容易沉浸其中,继而沉迷于平面化虚拟世界,历史意识逐步消退。

4.异化人际交往——信任危机与道德困惑

“对詹明信来说,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情绪或者情感的消退。”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导致人们越来越喜欢生活在网络虚拟的景观之中,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在用鼠标与冰冷的屏幕背后的“人”联络感情的同时却忽视身边真实存在的一切人和事,使个人越来越游离于社会之外,导致人际亲和性削弱。

同时,由于网络社会中没有我们用以消除道德失范现象、维护道德秩序的管理、监督、约束和制裁机制,传统的道德基础也在逐步瓦解,这种道德感和责任感的弱化也波及高职学生现实的人际交往活动,使一些人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五、结语

新媒体,归根结底仅仅是一种工具、手段或者说途径,面对它的后现代传播状况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去净化媒体空间,加强和提高高职学生群体识别抵制负面信息的能力,让他们既能更好地运用网络为自己的成长服务,同时也能够跳出网络的束缚,回归真实丰富的现实世界,从而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理性与主流的文化认同观。

参考文献:

[1](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郭建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8.

[2]侯玉波.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4.

[3]钮 怿,张梦麒.求实用、讲时效、图轻松,大学生读书进入“方便面”时代[N].文汇报,2002-04-25(6).

[4](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142.

[5] 洪晓楠,杨海艳.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特色[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1-56.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进入后现代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