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双双 赵森
摘 要:独立学院辅导员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队伍,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职责。但随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推进,由于重视不足、认识偏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专业培训体系不合理及自身心理品质欠成熟等因素,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素养欠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具体表现为心理学专业知识、方法、训练少,缺乏心理学思维等。针对于此,独立学院应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全员参与,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专业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鼓励支持辅导员通过深造学习和学术研究等途径来提升自身心理学专业素养。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素养;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承担着组织、实施、指导学生教育管理服务的任务,是学院教师队伍、管理队伍的重要成员[1]。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辅导员的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等级等[2]。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职业职能,需要辅导员具备较强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即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与沟通、就业辅导、生涯规划、深度访谈等日常学生工作,具备教育教学和调查研究所需的素质[3]。
一、提升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敏锐处理危机干预事件
目前独立学院辅导员学习专业面比较广,较少涉猎心理学类课程,对心理学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认识比较片面,因此提升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素养,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全面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其敏锐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能及时应对危机事件。同时加强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以言传身教代替传统说教,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心智丰盈成熟、人格完整独立的新时代大学生。
(二)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科学指导管理服务工作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初期,主要是完成确立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心理不适应及产生其他精神障碍[4]。具体来说,大学的各年级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发展课题,比如大一学生面临新环境的适应,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分离及就业压力等。因此,提升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素养,有助于他们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准确解读大学生身上出现的某些行为表现、思维方式及其深层原因;有助于他们在开展主题班会、活动组织和交流谈心时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真正科学指导辅导员的日常学生管理服务工作。
(三)丰富辅导员知识技能体系,推动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提升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素养迫在眉睫。辅导员组织心理筛查,可以对学生进行初步心理问题排查和疏导。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掌握适当的心理咨询技能,可丰富辅导员的知识技能体系,最终逐级达到相关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要求,切实推动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四)贯彻落实上级文件,加快和谐稳定校园建设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提出要“开展细致深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强调辅导员要“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而《标准》中明确心理学作为辅导员的职业基础知识。因此,提升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素养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的体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确保掌握正确应对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加快和谐稳定校园的建设。
二、獨立学院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素养现状分析
(一)现状
1.心理学专业知识少,对学生知情意行把握不全面
独立学院辅导员掌握的心理学知识较少,没有专业知识储备,就会导致他们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对学生知觉、情绪、意志、行为等各层次的把握理解不够全面、深入,不能立体透彻解读学生的心理,只能凭以往累积知识能力策划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月等活动,同时不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给予指导。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少,以规章制度约束代替心理教育
独立学院辅导员在个人职业生涯中很少有机会学习心理学方法,教育管理时以稳定不出事为原则,多数采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或命令代替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学生交流时也多说教、少倾听,不太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养成。
3.心理教育训练少,缺少较为系统的专业训练
独立学院辅导员虽然接受了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但在工作中很少得到实践,学习效果大大降低。比如,有些辅导员学习如何进行团体辅导,但通过理论知识和现场示范也无法完全掌握,并且容易将团体辅导操作成大型游戏,忽略分享环节和其中意义。
4.缺乏心理学思维
心理学思维即通过外在表现洞察心理原因,以心理学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最终消除化解负面的心理,建立积极心理。多数辅导员习惯采用先入为主的偏见处理问题,易忽视问题学生行为产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缺乏心理学思维,影响双方的深度交流访谈,甚至导致对学生的二度伤害。比如,平日表现比较叛逆或者攻击性强的学生容易出现学业或人际关系不良,辅导员经常视这些学生为素质不高、较难管理的一类,但这类学生可能来自单亲家庭或者不和谐家庭,内心安全感不足,才以叛逆来博取周围人的关注,以攻击他人来保护自我。
(二)现状原因分析
1.重视程度偏低,认识存在偏差
由于建校时间短、人工成本压力大、对心理教育认识不到位等各种因素,独立学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片面认为心理学无用或者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疾病,这就导致学校专职心理工作者少,兼职多,未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放到学校发展规划中。而绝大多数辅导员很难接受到培训学习,即使有机会参加,他们也将此类培训视为工作任务,主观学习动机不足,心理学专业素养难以提高。
2.基础设施不完善
辅导员的心理学专业素养首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体现,但由于场地、资金等各种因素,有的独立学院并没有科学、完整的相应的场所(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生涯辅导等)或者心理筛查软件系统,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而且影响辅导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无法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3.专业培训体系不合理,知识储备不足
目前,省级主管部门主要针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展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覆盖面比较窄,只有个别辅导员参与到专业技能学习中,同时培训内容相对专业,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的技能知识配置偏少,而独立学院绝大多数辅导员只是在岗前培训中接受少量学习,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因此辅导员整体的心理学专业素养也就不易形成和提升。
4.辅导员自身心理品质有待成熟
从自身来看,作为个体,辅导员的很多心理品质都有待成熟,比如部分辅导员在重要事件处理时比较暴躁,情绪调节能力弱,还有辅导员习惯于消极思维,对工作、周围人和事倾向于负面思考和看待,影响力比较大,或者有的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不感兴趣,只是为谋生计,导致工作态度懈怠。以上存在情况都不利于辅导员提升自身心理学专业素养。
三、提升独立学院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素养的途径
(一)自上而下,高度重视,全员参与
为实现辅导员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目标,独立学院领导、学生工作部门及就业中心等应该认识到基层辅导员及工作人员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并自上而下带动全员参与到学习提升的行列中,安排专人或成立学习小组,制定提升规划及具体实施方案,建立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督促辅导员的提升自觉性,确保规划、方案的顺利执行。
(二)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独立学院应组建真正有实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设计、布置场所,包括咨询室、接待室、团体辅导室、测量室等,完善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另外,根据《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的要求,独立学院应按师生比不低于1∶5000的比例配备不少于2名的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由他们将辅导员组成不同水平的梯级团队,一级带领一级共同提升心理学专业素养。
(三)创新专业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
在现有的“走出去”培训模式基础上,在相关省级部门的支持下,独立学院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式扩大基层辅导员的培训覆盖面,即省级主管部门对专职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员进行较高层次的专业模块培训,同时组成专家讲师团,利用每年寒暑假时间分批对省内全体高校辅导员进行相关专题内容的短期培训、研讨,这样不仅有利于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提升,也可以通过研讨了解高校大學生群体的心理动态变化,促进理论研究与学生工作实践的良好融合。
(四)鼓励和支持辅导员的深造学习与学术研究
目前独立学院辅导员更多地陷入“事务实践”泥潭,工作时间多被琐碎、临时的事务性任务所占据,难以有更多精力去开展专业知识学习、研究。因此,要拓宽辅导员的职业上升渠道,独立学院要在政策和经费上鼓励支持辅导员的进一步深造及短、中期外出学习,开阔他们的工作视野,激发新的工作热情。另外,辅导员的职业定位不仅仅是日常事务性的行政领域,要更多倾向它的学术性,应该把工作反思进行理论研究,这还需要高校督促、激励他们申请课题项目,省级相关部门也应该增加辅导员专项课题项目,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科研机会。
理论素养的不断提高将助推辅导员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这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辅导员的通力合作,以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等多项举措来确保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令(第24号).2006-07-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教思政〔2014〕号.2014-03-27.
[3]张爱芹.关于提高高校辅导员心理学专业素养的探讨[J].高校辅导员,2011(6):18-19.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