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之师”培养策略研究

2018-02-26 13:32王欣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12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高职

王欣

摘要:职业教育是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孵化器,只有高素质的“工匠之师”才能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工匠人才”。培育高等职业教育“工匠之师”,已经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课题。文章就新时期高职教师如何成为“工匠之师”展开论述,分析目前高职教师的能力现状,阐述“工匠之师”的职业能力构成,进而提出培养“工匠之师”策略与途径。

关键词:高职;工匠之师;培养策略

“工匠之师”,集教师与师傅于一身,不仅担负着传道的责任,而且也承担着授业的职责。培养新时代工匠之师,使之能够与时俱进,积极学习与借鉴国际科学、先进的理念与技术,为祖国培养出优秀、专业的工匠,推动中国制造提升档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工匠之师”能力现状

“工匠之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新业态对高职教师提出了成为“工匠之师”的新要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主客观多方原因,高职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工匠之师”的职业能力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自身职业能力认知不足

认识水平决定发展程度,高职教师对“工匠之师”内涵的认识与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与定位。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对“工匠之师”还未进行深入的思考,对自我职业能力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教师的传道授业仍然局限在把基本理论讲清楚了就可以的初级阶段,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留给企业的想法依然存在。基于这样的认知,教师对自身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实践技能的提升还没有准确的心理预期,导致应用研发能力提高受限。

(二)“双师型”名不符实

双师素质,是指教师既能深入企业完成岗位操作实践,又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生产一线最新技术、生产经验以及课程教学目标所包含的职业实践技能,并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环节联系起来。但目前情况是,在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普遍存在着企业实践经历以及经验不足的现象,严重脱离企业生产实际,教师的职业实践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

(三)教师企业实践流于形式

《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明确规定:对于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而言(含实习指导教师),每5年需要有累计半年或者半年以上时间在企业或者是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新任教师必须要先实践,后上岗。公共基础课教师,也需要定期深入企业开展考察、调研以及学习。实际情况是教师在企业实践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内生动力不足与主动性不足。从学校层面,在职称评定、聘期考核时,也少有实践技能考核。

二、高职“工匠之师”职业能力构成

何为“工匠之师”?顾名思义,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教师,是“教师+师傅”的双重身份、双重角色、双重重担,这是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在角色要求上,工匠之师既要懂教育,又要有技术;在专业要求方面,工匠之师既要教书传道又要授业传艺; 在工作要求上,既要上得了讲台,也要下得了车间。其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格物致知的匠心、宽泛扎实的理论素养,娴熟的专业能力和精准的专业服务。

(一)格物致知的匠心

匠,表现为极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心,表现为跨界思考的能力。 格物致知的匠心,是教师精神层面的高素质和高要求,实质是以德行技、以德养技以及德技双修,表现为教师能够敏感地捕捉教育现象,理性认识教育规律,做到用心揣摩、悟出道理、掌握规律、熟化技能。 因此,工匠之师不仅要教人以技能,更要教人以道义、教人以智慧、促人以发展。培育“匠心”理应成为工匠之师的职业追求和人文情怀。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

从理论素养的维度来看,它涵盖了三个方面的知识: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及实践知识。通识知识是教师从教的基础,其主要包含两种类型,即文化知识以及教育知识;专业知识是专业教学的根本;实践知识是教学经验的整合,因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专业知识更突出教育智慧,也就是说教师创造性地发挥知识的作用去解决实际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个性化知识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再生。

(三)娴熟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教学基本能力。即教师组织教育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常规能力;二是专业实践能力。即教师引导学习者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并且掌握科学技术的能力;三是创新能力。即超越专业实践能力之上的,重要的方法能力、个性化能力素养与社会能力,其在三个层次中是最为重要、级别最高的素养。通常状况下,都是将其作为对教师专业能力进行評估与判定的核心指标。

(四)精准的专业服务

精准的专业服务,体现在高职教师要主动与行业接轨,主动服务“新常态”。定期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选择经济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或是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同时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社会服务以及科研工作具有紧密关联,具有良好校企合作基础的企业,开展精准的专业服务。专业服务具有非常广泛的内容以及多种方式,如为学生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服务,开展培训,和企业的科技人员共同完成技术攻关工作。除此以外,亦可发挥院校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妥善处理在实际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难题等,也可以主动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解决管理难题等。

三、培养“工匠之师”策略与途径

(一)开展生产性实践培训

以项目为牵动,引导高职教师主动融入企业生产实践。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特色“教学工场”,开展教师的实践锻炼,及时调整人才培训方案,包括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教学要素,将生产性实践案例融入教学,加快了教学改革的进程。

(二)教师组团发展

确定团队领衔人和工作研究方向,领衔人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带动他人,和大家一起实现专业发展。团队要有一个共同的研究方向或者项目,研究聚焦问题和学校发展重点工作,在解决某些问题或者某个问题的某些方面寻求新突破。

1.确立清晰的团队发展目标。

建立团队成员认可且循序渐进的发展目标是团队建设的基础。这个目标不仅应反映团队未来发展的愿景,还应该具有近期的、可操作、可量化的绩效目标。愿景目标和绩效目标相互呼应,实现绩效目标是实现愿景的前提和基础。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师的共同目标应该是通过教书育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2.明确团队建设载体。

明确教师团队建设的载体,充分重视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行业、企业标准,修订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且要通过深入的研究寻找完善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任务驱动,发挥老、中、青教师的作用,积极地发挥企业师傅传、帮、带的作用,支持教师主动以批判性思维对自身实践能力进行自我诊断与改进。

3.发挥团队负责人的引领作用。

领军人才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因其研究领域不同,分别建立和培养教学型团队、技能型团队和研究型团队。首先,要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担任团队领导者。其次,要明确团队领导的权利和责任,赋予其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特别是培养青年教师的人权、物权和财权。例如,团队领导可以根据学校相关要求独立组建团队、并与团队成员一起研究确定内部管理方式、绩效薪酬发放等,形成约束和激励机制。最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要尊重教学团队的学术地位,充分发挥其專业影响力。

(三)开展立地式和应用型科学研究

教师开展应用型科学研究的方法:一是承担各类应用型课题并开展研究,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二是参与产学研结合项目。学校和企业将资源和各自优势要素集聚并重组,通过“研”及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双赢;三是开展技术创新。找准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开展技术攻关,能够将其逐渐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本区域的行业和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

(四)创建“工匠之师”的培育机制

1.建立校企“双主体”培育机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和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学校选择业内领军企业,校企共同成为培育主体。能够将项目作为载体,在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承担的同时,教师完成自我专业能力提升培训。

2.健全教师团队合作机制。遵循“无界”教育理念,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打破院系和专业界限,以项目为牵动,建立项目团队,开展项目研发。与此同时,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加入项目的成果考核标准。

3.优化激励竞争机制。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构建健全的“工匠之师”评价体系。在此体系中,要致力于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将主要内容设定为职业教育理念、知识结构以及能力素养等,充分坚持对人才的分类评价;其次,构建健全的科研激励机制。采用定量的方式对教师的科研工作给予考核,而且还要和教师的薪酬、晋升与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挂钩。

参考文献:

[1]陆芸.基于“教学工场”实训基地的“双师型”青年教师培养探究[J].广西教育,2018,(1),183-184.

[2]刘金根,朱文婷.高职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创新与实践[J].河南教育,2018,(1),33-35.

[3]朱萍.新常态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要素分析与提升途径[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0-14.

[4]工匠之师 支撑中国制造[J].中国教育报,2011-10-10.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