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波
按所有制形式划分,中国经济形式分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属于非公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落实十九大精神,实现中国梦,民企不可或缺。加强民企党建工作,提高民企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在促进民企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根据党章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群团组织,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如何加强民企党建工作仍在探索之中,特别需要交流一些好的经验。在与体制内外同行交流经验时,笔者深入探索基层党建的进化和优化的课题;在实践中从制度设计、组织赋能和规范入手,走好党建“三步棋”。
现代管理学创建者彼得·德鲁克指出:“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听党话,跟党走,才能找准前进的方向。作为非公企业更要苦练“童子功”,即在抓党建工作初期就解决掉党组织作用弱化、地位虚化、功能空化、管理僵化问题。
在制度设计上,企业应建立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共同学习的制度,熟悉党和国家政策法规,了解上级决策部署,沟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党组织应与企业出资人、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党组织活动,党组织负责人参加或列席企业经营管理会议,党组织与企业管理层沟通协商和恳谈制度化,引导和监督企业合法经营,为企业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管理者还应结合企业发展需要,把党建项目品牌化。建立和完善创先争优长效机制,以党建强、发展强为目标,按照生产经营、企业文化、劳动关系、党组织班子、党员队伍、社会评价的相关标准,结合企业实际和党员岗位特点,广泛开展党组织创建活动。此外,企业应经常召开“复盘”会,找出当下的管理问题,部署近期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党企并联发出“同期声”,形成一條最短指挥链。这种扁平高效的组织结构,能够极大地推进企业的行动力。
管理的本质是“从资源到价值的转化”,而人力资源则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一直在探索将共产党的看家本领,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融入到人力资源开发上。一个优秀的农夫无法帮助一个笨拙的渔夫捕到鱼,能给渔夫赋能的是环境平台。那么,党组织就该创设这样的平台,给力低能者,促其潜能高攀。所谓组织赋能,就是激活个体,使其行为在组织当中按照最有效率的方式活动。
许多非公企业重视生产经营,这是企业生存下去的根本,无可厚非。但是百年大计,人才为先。在调研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在大力发展经营的同时,壮大党组织队伍,并对员工进行“双向培养”计划:把共产党员培养成优秀员工,把优秀员工培养成共产党员。
笔者曾在一家家居企业做党建调研,该企业的党建给我很大震撼。党委定期开展员工生日聚会、员工节日福利、员工免费体检、困难家庭慰问等暖心活动;为员工提供福利房、福利车,感谢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强化员工的主体意识;通过“六一”儿童节福利、九九重阳节员工与父母一日游等活动,感谢家属对员工的支持;通过协商提薪等制度安排,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人才队伍素质提升机制,对员工逐级、分批外派到清华大学进行培训学习,为员工的成长、发展拓展空间;建立党组织服务协调机制,坚持党建带群建、群建服务党建,发挥党组织对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领导作用;依法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凝聚广大职工群众。
雷锋同志在他的日记中写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片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党组织有“树人”之责,更有组建“先锋团队”的使命。
加入党组织这么多年,笔者愈发意识到在非公企业中推行党的组织和工作“双覆盖”,红利当头又长远,但尤要注意“有效性”不足问题。增强有效性就是要使基层党组织依靠自身的工作制度、工作队伍、工作方法和工作载体等要素,增强自身的活力;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否则,党建强企就会沦为一句光鲜的空话。
党要管党,是个很好的逻辑起点。党建质量的提升程度,主要看基层组织自身的管理水平,而标准化、规范化是个水平线,且有持续性。俗话说,外行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许多调查者参观、学习其他企业,看的大多是可见的“硬件”,而不大关注“软件”,即从规范入手的“童子功”。所谓“踩出梅花桩,脚下能生风”。
非公所有制企业中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市场的支配,对党和政府的依赖程度低。这样,非公企业党组织就承担了党的主体意识的灌注之责。党务的非标准化或将有悖在职党员和离职党员对执政党的价值认同。凡规范化的组织生活,会让人踏石留印,难忘党性教育,蓄能奋斗资质。
能赚钱是生意,能带好人是事业。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都要在党建工作中树立“以文化德、以德育人、以人成事”的理念,帮助员工在工作中自我提升、生活上不断改善,在推动企业稳步发展与增强员工获得感、幸福感上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