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和社会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瑜伽作为改变人体形态的新型运动方式成为大众参与的热门项目。很多高校也开设瑜伽课程并将其纳入体育教学当中,目的在于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和提升综合水平。但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在瑜伽课教学中采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都较为落后,影响该课程效果。对此,本文基于有效教学理论提出明确瑜伽课程定位、优化瑜伽教学方式以及改善瑜伽教学设施等分析其具体教学策略,望给予体育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关键词:高校瑜伽;有效教学理论;方法
相关调查研究指出,高校学生审美和社会发展趋势有着紧密联系,尤其当前很多女大学生十分关注内在美和形体美,开展瑜伽运动可以满足学生需求。但高校在开展瑜伽教学时尚未形成统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导致瑜伽运动良莠不齐,影响瑜伽运动在高校推广,一定程度也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对此,需要分析瑜伽教学特点并从多方面优化教学,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推动瑜伽项目快速稳定发展。
一、明确瑜伽课程定位 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瑜伽运动偏向于修身养性,认为不仅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因而在瑜伽运动中应保证身心和谐发展。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带动瑜伽运动,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多次创新后延伸出如心灵瑜伽、活力瑜伽、形体瑜伽等多种类型瑜伽,上述瑜伽运动有的偏重于精神,有的则偏重于身体,也有注重内外兼收。高校开设瑜伽教学应结合体育教学目标合理设置内容,从学生角度分析,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是首次接触瑜伽运动,学习瑜伽也在于锻炼形态和提高自我身体健康水平,因而高校瑜伽教师在确定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基础和参与瑜伽运动身心特点。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在瑜伽教学实践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瑜伽安全教育,即充分了解学生身体情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以及学习需求设置不同教学内容,提高瑜伽教学效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呼吸。一般瑜伽呼吸包括静止和运动呼吸两个方面,其中运动中的呼吸在初期要求学生保持连贯、自然、轻松呼吸即可,之后教师开展腹式呼吸教学时应让学生多重体验,没有学生没有感觉则要求其保持自然呼吸。静止呼吸以腹式呼吸为主,要求呼吸节奏的稳定和正确以及呼吸幅度,从而更好地配合后续瑜伽动作。
二、优化瑜伽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体育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瑜伽学习环境,如果采取传统讲解和示范教学则无法从全面角度展开教学,影响学生对瑜伽学习体验。当前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分层教学,在瑜伽教学中应用则需把握难度系数,因为不同学生有不同差异,进而需要为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系数瑜伽练习动作,积极鼓励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加大难度系数,由此达到锻炼不同层次学生目的,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与此同时体育教师还可运用情感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有关的场景,让学生在参与瑜伽教学时可以身临其境,增强对瑜伽动作掌握程度和领悟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和学生沟通交流,实现心灵交融,激发学生参与瑜伽学习积极性。在运用情感教学时需要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表现出良好的思想情感和情绪,做到宽严并济。高校瑜伽教师应干净明亮,装修以和谐优雅风格为主,而教师在课堂教学需做到体态健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示范瑜伽动作,而学生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下投入瑜伽运动当中。
三、改善瑜伽教学设施 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瑜伽运动和其他运動相比对场地设施有较高的要求,并非一块空地就能满足课堂教学,如果缺乏物质保证,那么则难以发挥教师水平,降低学生学习瑜伽热情。因而高校应加大对瑜伽教学场地投资力度,在建设瑜伽健身房时应配备音响、空调等设备,贴好木质地板和安装宽大镜子,购置瑜伽垫和瑜伽带,保持瑜伽房空气清新流通。与此同时瑜伽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只有长期坚持并养成良好习惯才能看到理想中的效果。要求学生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瑜伽运动,而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修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瑜伽水平。
总而言之,瑜伽作为一门修身养性的课程,需要得到高校教师重点关注。虽然当前很多高校在开设瑜伽课程时会受场地设施以及教材和教学方式影响,但仍然需要从瑜伽课程本质目标开展教学,明确瑜伽课程定位,合理把握教学重难点,为学生创设安静的课堂环境并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控制,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瑜伽课程带来的安宁和舒适。同时积极改善瑜伽教学设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进一步提高瑜伽教学效率和质量,为大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贺灵敏.普通高校瑜伽选项课教学方法研究——以厦门市为例[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7).
[2]孟静.高校瑜伽选项课教学现状研究——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9):79-80.
[3]曹红娟,曹元秀.高校瑜伽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10):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