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永定传统客家山歌历史悠远,继承《诗经》古韵遗风,表现客家人喜怒哀乐,有显著的客家山区地域文化特征和神奇的艺术魅力,具有独树一帜的艺术美。它在内容上唱出了客家男女人性情感的真善美,传递至真至善的爱情美,表达有情有趣的劳动美、刻写苦情生活的悲凄美;语言形式具有灵动之美,语言清新质朴、画面生动,善用赋比兴,章法句式灵活,节律自如;灵活多变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手法使其艺术风格具多彩之美,音调旋律丰富,节奏节拍多样,旋律唱腔自然优美。
关键词:永定;传统;客家山歌;艺术美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05
作者简介:江文岩,男,福建龙岩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学生。
一、引言
永定客家山歌一直传唱于民间,延续至今,民众在耕作之余唱山歌以舒情怀。传统的永定山歌体现了独特的客家民系情感,融汇了历代客家人的生活激情,其内容丰富隽永,形式丰富多样,语言质朴灵动,旋律优美,唱腔独特,风格多彩,在中国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宝库中独占一美。
二、人性情感的至真之美
传统的永定客家山歌发源于山林、田野,兴之所至,随口编唱,其题材来自生活,主要表现劳动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感情,以及对劳动的赞美、对生活的诉求、对家园的讴歌、对爱情的渴望,尤以大量客家情歌最为优美,情思深沉,追求大胆,向往热切,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鲜艳的山区色彩和独特的客家风情,构成别致的艺术之美。
1.至真至善的爱情美
永定客家传统山歌以情歌为主体,表现客家男女之间的微妙情感,是爱情追求的一种诉说方式,颇受群众青睐。耕作之余,男女或独哼,或对唱,歌中主人公无非“阿哥”与“阿妹”、“情郎”与“老妹子”、“连郎”与“莲妹”,即便是劳动歌、生活歌也常有爱情成分的隐射。旧时代的客家男女没有婚姻自由,往往以质朴、流畅的山歌形式抒发自己对自由幸福婚恋和真挚美好爱情的向往,“表现出一种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充满着至真至善的人性美、人情美。
传统情歌反映客家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传递客家青年对爱情的勇敢诉求,用语机智,充满暗示和挑逗。有的含蓄婉转,如“好花一朵路边生,花又红来叶又青,阿哥唔知花名姓,手攀花树问花名”;有的直白大胆,如“藕子细细个子长,妹子细细好恋郎,恋满两年十七八,心里想个就係郎”“阿哥河背妹河前,隔云看山连唔见。灯芯接船十八驳,有胆哥就转来恋”;有的奔放热情,如“日落来去揽娘娘,拿取桑篮去采桑,桑篮挂在桑树上,揽得老妹上山冈,风吹老妹满村芳”。有的山歌表达客家女子不贪钱财、至真至善至美的爱情观,如“十八阿哥揽桑篮,哥财千百妹唔贪。上心老妹恋郎来,那是老妹连郎爱。连郎幐花几时来?”
在尊崇礼教宗法的旧时代,多数男女在婚姻爱情的追求上或许只能借助山歌来“画饼充饥”“望梅止渴”,但客家情歌中显现了自然人性美以及对爱情真挚美好的纯真向往,形象地表露了青年男女纯真质朴的爱情观。更可贵的是那种反封建伦理、争取自由幸福的真情流露,是客家山歌宝库中数量最多、流行最广、情感最完美的艺术奇葩。
2.有情有趣的劳动美
永定传统山歌当中,也有不少展示劳动生活的内容。在田间地头、山野耕作,客家人开口吟唱,或是表达征服自然的豪情,或是舒解劳累、鼓劲加油的伴唱,表现劳动之美,刻画生活乐趣。例如“老妹上山挑担杆,担杆攑来割芦萁,芦萁无割山歌来,唱起山歌有酒来”“新打镰刀快威威,拿畀老妹割芦萁。割得蘆萁弄来睡,当得潮州褥子被”,表现劳动群众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和争强好胜的精神面貌。
3.苦情生活的悲凄美
传统的永定客家生活山歌是客家人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喜怒哀乐,尽在其中。走在客家乡间,老一辈客家歌者告诉我们,永定传统山歌中最地道、最有韵味的是苦情歌,主要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不易,其词凄惨,其乐悲凉。如“耕田个人样咁穷,镰子挂起米榥空,屋下老鼠爱搬走,灶膛肚里睡猫公”。
客家妇女苦情歌数量不少,其中多是封建社会宗法男权制度下客家妇女对不幸命运的声声控诉,如“捡柴莫捡吊梨丫,做人生婢真係差,三餐食饭出目汁,骂尽几多贱牛嫲”。
等郎妹和童养媳的苦情歌唱不尽客家妇女的苦与泪,更是对旧时客家山区畸形婚俗的愤怒鞭挞,数量尤多,最为悲凄。如“等郎妹子真苦凄,等得郎大妹老哩,等得花开花又谢,等得月圆月落哩”,年复一年的凄惨等待,等郎妹茫然等来对婚姻、爱情、生活的绝望!又如 “苦瓜子丁丁丁,介细妹子嫁畀人。哩爱来隔千里,尿桶介高介矮。介细妹子嫁畀人,三餐食饭无上桌。三餐食個菜尾汁,看哩咁样个日日过?”反映客家童养媳的悲苦人生,小小年纪,孤苦无助,受尽欺凌,前路无望。这是旧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如泣如诉,往往歌者动情,听者动容。
三、语言艺术的灵动之美
永定客家山歌为老百姓田间地头、河边山冈,用永定客家方言口语吟唱,抒情、状物、绘景,唱时往往触景生情,眼中所望、心中所思,随口而出,语言口语化,极具生活化,清新质朴,充满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和客家韵味。多用比喻、双关、烘托,即赋比兴手法,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山歌充满情趣,语言异常灵动,听起来亲切自然,品起来极具魅力。
1.语言清新质朴,画面生动
永定客家山歌多用不加修饰的生活口语,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构成一幅幅灵动的画面,很有镜头感。如《心肝老妹心肝哥》,整首山歌叙事用白描的手法刻写一段情人夜间幽会未成的故事,情节生动,似用一个长镜头捕捉了一幅灵动有趣的场景画面。永定客家山歌用永定方言口语唱,透出清新质朴的乡土气息,充满客家语言韵味特色,这也正是独特的语言魅力所在。
2.善用赋比兴,自然生趣
永定客家山歌传承《诗经》古韵遗风,善用赋比兴手法,尤以比喻、双关、衬托等见长,感物即事,自然生趣,或直抒胸臆,或托物启事,或借物传情,或借景抒情,在永定客家山歌中十分常见。如“月光无火样咁光?井心无风样咁凉?阿妹今年十七八,身上无花样咁香?”这一起兴非常巧妙。又如“八月十五看月华,阿哥出饼子妹出茶。阿哥好比长流水,老妹好比嫩细茶”,以“长流水”和“细嫩茶”作比,表达女子对美好爱情及心上人的执着向往和追求。再如“赤脚过河河水清,阿妹子上来动郎心,妹子人才天下少,河心落雨哪里静?”以“雨落河中河水不静”巧喻男子对女子动心——“心难静”。
善用双关,谐音谐义。如“高山顶上种头梅,梅树开花等妹来,许多梅花开得早,留朵梅花等妹开”,以“梅”谐音 “媒”,为文学史上最常用最古老的双关。“三月莳田四月耘,耘田耙肥请无人,上底耘哩下底耘,亏得老妹担心一个人。耘田耙子丢一丢,上坵耘哩耘下坵。保佑老天爷调云落大雨,打崩田坎和哥同一坵。” “坵”表层含义是水田之坵,同时又与坟墓之坵谐义双关,“与哥同坵”,有中国古代女子对爱情“生不同衿,死同穴”的坚贞刚烈。
赋比兴手法在苦情歌中也常见。如“荷树叶子叶连连,介细妹子真可怜。一周三岁嫁畀人,当猪当牛来卖钱。”这首歌里,“连”与“怜”谐音双关,“当猪当牛”揭示旧社会客家妇女的卑贱命运。
3.章法句式灵活,节律灵动
永定客家传统山歌有乐府诗的韵味,形式格律多如唐诗的七绝,似《竹枝词》,句式多为整句,每首四句,多為四句七字板,一、二、四句押韵,节奏多为二二三,句内不用讲究平仄,如“阿妹生来人咁靓,好比园中梨花青,阿哥追求来咁早,等老妹遇唔上”。
有的叙事山歌也用五句板,可配合竹板或乐器演唱,如“日落来去揽娘娘,揽起桑篮去采桑,桑篮挂在桑树上,揽得老妹去山冈,风吹罗裙满村芳”。
永定客家山歌间或有散句,也可见长短句相间。也有乐句字数在七个字以上的,加上衬字,使得节奏轻快,旋律自由。如《阿妹核水井边企》有男、女两个版本,女版:“阿妹核水井边企,看到阿哥笑嘻嘻,阿哥问笑脉个,昨夜发梦看到你。”男版和女版旋律一样,但节奏略有变化:“阿妹核水井边企,看阿妹笑嘻嘻,问阿妹笑脉个,渠曰昨夜睡目想到你哟。”最后一句添了“渠曰”和“哟”,节奏更轻快,带有诙谐之趣。
有些叙事山歌内容诙谐幽默,戏谑逗乐,乐句字数较随意,句式相对松散,如 “你喊唱歌唔敢声放大,师傅唔曾教过,师傅只有教唔好,吼吼喝喝来吓”。
四、音乐风格的多彩之美
永定传统客家山歌唱响于山野田间,多为口头清唱。现今也配有传统民间乐器,如竹板、二胡等,用于表演,或歌友同好闲来于城乡广场、旅游景区聚唱。灵活多变的音乐形式,质朴而朗朗上口的旋律,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自然饱满的唱腔,形成其独树一帜的音乐艺术风格美。
1.音调多样、旋律优美、唱腔自然
客家山歌唱响于山野田间,音调多样,旋律丰富多彩。其中的对唱山歌,往往是男女间逗情或戏谑,有斗歌意味,这些歌谣音调高昂、嘹亮、豪放,旋律清越、高亢、悠长,具有博大宽广的自然特点和强烈的客家民系生活气息,唱腔自然饱满、高亢清亮、穿透力强。
有的生活劳动中独哼以自我解闷的山歌,曲调一般优雅平稳,旋律流畅,起伏不大。歌者唱腔从容舒展,自然平顺,无太多装饰。
苦情歌,特别是妇女苦情歌,音调多委婉绵长,旋律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唱腔低沉缠绵,如泣如诉,歌者动情,听者动容。
另外,拖腔的使用也非常广泛,是永定客家山歌演唱独具韵味的重要特征之一,它使得演唱风格灵活多变,有时可让乐曲诙谐幽默,有时可让歌声舒展悠扬,有时可使曲调悠远绵长。
2.节拍灵活、节奏自由、风格多彩
永定客家山歌中衬词的运用比比皆是。大量丰富的衬词的使用使原本四平八稳的歌唱语言变得更为灵巧自如,句式结构也显得更活泼流畅,使得原多为四句七字板或五句七字板的山歌节拍更为灵活多样,节奏更为自由。
永定客家山歌在演唱时,经常加入衬字,如“子、个、哩、呀、啊、哟、哟嗬、哎、喂、呼嘿、呼咴”等,让歌唱语言整散相间、错落有致,多种节拍混合而歌,使得节奏或轻快或活泼或婉转,山歌音乐风格更见丰富多彩。
五、结语
总之,永定客家山歌历史悠久,以其灵动的语言、优美的旋律吟咏永定客家人的喜怒哀乐,唱出客家男女人性情感中的真善美。但随着社会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永定客家山歌这一古老而美好的民间艺术日渐式微。在世界文化遗产土楼景区或城市乡村的休闲广场,当下虽仍可见当地民间歌手自发吟唱或聚集听唱,但歌者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已难寻。如何让这一张美丽的客家文化“乡愁名片”得以保护传承及发扬光大,应成为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耀华.客家山歌音调考源[J].音乐研究,1992(4):66-75.
[2]黄文杰.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唱腔风格探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95-98.
[3]唐美章.闽西客家山歌艺术风格初探[J].大众文艺,2016(1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