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中勇
隨着我国养猪行业的日益发展,副猪嗜血杆菌病在世界各地的猪场都有出现。由于养殖场环境恶劣以及饲养技术水平的落后,猪群发生疫病的现象十分常见,许多猪都出现呼吸破促、日益消瘦、皮肤泛红等现象,这些现象被临床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本文将此病的临床现象、诊断和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一、 临床诊断
副猪嗜血杆菌病多存在于幼猪,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染,在养猪场里,只要有病猪存在,便使副猪的死亡率大大增大,这为养猪厂带来巨大的损失。副猪嗜血杆菌病多数存在于养殖厂中,副猪的呼吸道以及消化道也时常存在此病菌。当猪的身体状况良好时,病菌不会致病;但当猪的免疫力低下时,病菌便会大量繁殖,导致临床现象的出现。此病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养殖场饲养员喂养的饲料营养不均衡,缺少水分。(2)饲养环境恶劣,不通风,阴冷潮湿或高温高压,饲养密度大。(3)不合理的阉割注射,断奶以及长途运输等。副猪嗜血杆菌病多在幼猪的保育时,虽然幼猪刚进入保育时十分活跃,但是半个月后便出现相应症状,主要变现在:体温过高,大约在42℃。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加剧,咳嗽声音不断,鼻孔出现脓状分泌物,眼睑水肿,有时突然死亡。有些病猪关节肿痛,行动不便,皮肤潮红。随着病情加重,病猪多见厌食的症状,呼吸不便,日益消瘦,时有便秘现象,最后因衰竭而死亡。患有此病的母猪产期延长,多见便秘现象,多有流产现象,产后无奶或少奶。生出的小猪身体弱小,时常高烧、发病,呼吸困难,最后因衰竭而死亡。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剖检变化如下:关节疼痛,心肌炎,脑膜炎,时常渗出纤维素。对此病猪剖检时,其腹腔有红色腹水,胸腔大量积水,肺萎缩,腹部淋巴肿大。
副猪嗜血杆菌病时常有高烧现象,呼吸急促,皮肤红肿的症状,因此多被误诊为蓝耳症。蓝耳症经常出现母猪流产以及许多难以繁殖的现象。而副猪嗜血杆菌病多出现于四个月以内的幼猪。此病的高烧现象以及呼吸道现象时常被误诊为流行性感冒。而副猪的流感常见于春季以及冬季,并且一周便可以自愈,几乎不会有死亡现象。副猪嗜血杆菌病时常出现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日渐消瘦,体毛脏乱与圆环病毒感染不同,圆环病毒感染在病初用药物治疗即可。
二、临床治疗
(一)严格消毒
对猪舍卫生进行彻底的清理,用百分之二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地面以及墙壁进行喷洒,两个小时之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最后使用科星复合碘进行喷雾消毒,连续进行四到五天的喷雾消毒。
(二)加强管理
持续五到七天用维生素C粉加电解质喂食全群猪饮水,使其机体抵抗力得到增强,减少应激反应。
(三)治疗
对病猪进行隔离,使用敏感的抗菌素对其进行治疗,对全体猪群喂食口服抗生素,做到疾病预防。为了避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病情的发展,对病猪实施药敏试验,实现抗菌素的科学使用。
(1)每天对大群猪喂食口服土霉素30mg/kg,持续五到七天。
(2)对猪群肌内注射重症注射液,每次0.2mL/kg,每天早上注射一次,持续五到七天。
(3)肌内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每次20mg/kg。每天晚上注射一次,持续五到七天。
(4)在使用抗生素对病猪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口服副株利克(纤维素溶解酶),能够将纤维素性渗出物快速清除,缓解症状,对猪群的死亡率进行有效的控制。
(5)当发生严重的疫情爆发时,抗生素饮水可能不会产生效果。在这时,应该立即使用抗生素拌料来对猪群进行治疗,对发病猪肌内注射大剂量的抗生素。很多血清型的该类病菌对头孢菌素、替米考星、氟苯尼考、壮观霉素、庆大、喹诺酮以及磺胺类等药物敏感,而对林可霉素、氨基苷类、四环素有一定抵抗力。
(四)免疫
用自己养猪场的灭活苗能有效的治疗嗜血杆菌病。在猪群刚出生时便对其种植灭活苗能有效抵制此病毒侵入幼猪身体,降低此病毒的复发。对于母猪,在母猪产前一个半月进行初次免疫,在产前半个月进行第二次免疫。对于已经免疫的母猪产前一个月进行免疫即可。小猪也应进行注射灭火苗,在幼猪出生一周至一个月时进行。消除各种诱因,加强环境消毒与饲养管理,减少各类应激,对于有条件的猪场,在发生病情期间,可不将断奶的仔猪与其他猪混群,一定要严格把关混群,对病猪进行隔离,对断奶后的幼猪实行“分级饲养”,这样能够减少PCV-2以及PRRS的传播。注意温差的变化,做好保温工作,当运输、转群以及猪群断奶是可以在饮水当中加入一定剂量的维生素C和抗应激的药物等。
三、副猪嗜血杆菌病别名格拉泽氏病,常见有副猪高烧不断,呼吸急促,关节肿痛,皮肤潮红等现象,由于饲养环境恶劣以及饲养技术水平的落后导致这种病菌在猪群现象屡见不鲜,以至于在健康的猪种中也有此病菌的出现。这对养猪场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对副猪嗜血杆菌病做出相应的诊断与治疗是十分有必要的,应对此引以重视。
(作者单位:621609 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农牧局黒坪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