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进益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水产畜牧兽医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百色533300)
幼猪脑炎型链球菌疾病对幼猪身体危害较大,尤其是对器官。为了使幼猪能够正常的发育、生长,要求养殖户了解脑炎型链球菌疾病的病症现象,及时发现、诊治。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比治疗更加有效的是相关的预防工作。
脑炎型链球菌病多在6~8月高温天气发作,尤其是空气湿度较大的地区,患病率更高。猪圈卫生条件差、长时间不通风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患病几率,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彻底也是增加死亡率的因素。所以,脑炎型链球菌疾病应该引起养殖户的高度注视。
幼猪通常表现为高烧不退,体表温度不稳定,有时可高达42℃。四肢不仅失去平衡能力,毫无目的性的转圈,而且病情严重的幼猪甚至不能正常行走,卧地现象时有发生。除此之外,四肢还会出现间断性的抽搐。有关幼猪的排泄物,排泄次数表现不规律,并且粪便形状是球形。另外幼猪鼻孔内出现乳白色液体。病发并非呈规律性,通常情况下都是急性发病,发病前体表温度迅速下降,多数幼猪陷入昏迷状态。
1.2.1 尸检结果
在专业工作人员的检查之后,发现以下结果:首先,患病幼猪脑膜和脑血管出现大面积出血的情况,血量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不一,并且现象普遍。其次,患病幼猪脑膜与正常幼猪脑膜的厚度不一样,偏厚。肺部、肝部、肾部都有不同程度的肿大,颈部,肠系膜,腋及腹股沟等处的淋巴结都出现出血症状。
1.2.2 实验室诊断
将幼猪尸体的脑组织、肾脏、肺经过特殊处理后,保证没有细菌污染的情况下,培养在脱纤维动物血(一般用兔血或羊血)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并且确保培养过程中的温度维持在36℃,24h后观察培养基的现象。培养基正中间凸出,有明显的圆形、浅白色的菌落生成。将生成的部分菌落培养在蛋白胨陪培养基中,保证同样的外界条件不变,即培养温度为36℃,24h后再次观察现象。发现底部逐渐出现沉淀,上层无明显的现象。再经过制片、染色、镜检等一系列专业操作,可观察到数量不同球菌(4、11、18)排列成的链,且链长长度也不同。
在养殖过程中,幼猪若出现以上表现症状,对于发现及时的幼猪且病情不严重的,有一定处理经验且具备一定医疗知识的养殖业可以进行简单的治疗;针对病情严重的幼猪,养殖户应该立即送往当地的兽医所,交予专业的医疗人员进行诊治。根据养殖户的大量实际经验以及相关科学理论,得出以下诊治方法。
有关于猪圈的卫生,应该有专门的清扫员进行定时打扫,尤其是针对幼猪的排泄物,不宜堆积。特别针对病菌滋生的季节,养殖户对猪圈最好进行全面的消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幼猪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下降。同时,保证猪圈有新鲜的空气,并且要求给幼猪提供一定的活动空间。发现幼猪有相似病症表现,要及时进行诊断,确认病情后迅速进行隔离。
在养殖场中,严禁出现尖锐物品,扎伤幼猪体表,造成链论球菌的感染,从而患病。具体范围包括猪圈、饮水池、户外运动场所等,只要是幼猪能够接触到的一切区域,都禁止出现尖锐物品,比如小刀、剪刀等。户外运动时,养殖户应该提前做好相关的检查工作,确保幼猪活动范围没有尖锐物品。
一般情况下,若患病幼猪及时发现并且给予药物治疗,大多数幼猪可以通过药物的治疗逐渐恢复健康。在药物治疗的时候,需要有相关的医疗人员进行参与,因为药物的用量及配比都决定着幼猪的康复程度。
药物的注射,不能进行统一治疗,要根据病情程度以及病状现象进行分别治疗。最常见的药物治疗是将羟氨苄青霉素和甲氟烯索混合,通过肌射的方法向患病的幼猪进行治疗,这两种药物混合后会大大减少幼猪的过敏程度,修复患病幼猪的神经系统,坚持注射,治愈效果显著。若病情严重的幼猪,可以同时注射N-2-嘧啶基-4-氨基苯磺酰胺,治疗效果增强,通常患病幼猪在一周后就可以恢复健康。对于体表温度过高并且长时间不褪去的患病幼猪,给予注射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和巴比妥钠组成的复方制剂,并且在饲料中加入21金维他药物,加快治愈速度。
药物治疗是治愈效果最显著、恢复过程最短的一种防治方法,但是专业性要求很强,尤其是药物的混合使用以及成分配比等,如果互相反应的药物进行混合,不仅会削减药物的治疗程度,还会引发一系列的副反应。所以,养殖户不能盲目治疗。
为了提高幼猪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养殖户应该落实接种疫苗的工作,保证每一头幼猪都进行接种,并且获得接种疫苗的相关证明。在接种过程中,首先要对接种室进行彻底消毒,其次是接种工具,针头不重复使用,做到一猪一针。接种疫苗的工作人员也需要进行消毒,尤其是双手,接种时需要佩戴医用口罩、手套等。另外,接种需要严格遵守药剂相关说明,接种要求工作人员动作轻柔,避免动作太大造成幼猪的恐慌,从而作出过激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