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多多
最近看了一则新聞,一位杭州女白领患了一种无药可救的怪病,病症是每天只想辞职在家睡觉。她很害怕,于是赶紧去看医生。白领跟医生说,她每天都昏昏沉沉,怎么都睡不醒,毫无动力上班。虽然中医诊断,她大概是气血不畅才导致此“怪病”,但我却从她的话语中发现,导致她生病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无所事事”而衍生的焦灼感。
下班回家就躺着,导致她气血两亏,内心开始焦灼不安。她不会养生,熬夜工作又透支她的身体,结果就是,她变得越发焦虑。这位女白领说她很害怕,不想变成碌碌无为的“油腻”女中年。
无独有偶,我18岁的表妹也得了“怪病”。
表妹喜欢追韩剧,尤其是那种爱得死去活来的虐心剧,为了跟上女主角的进度,她能熬上几个夜晚,一边看一边露出痴痴的笑。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她的头发却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特别是洗澡和梳头的时候。表妹很焦虑,但焦虑的结果就是更加睡不着觉,头发也越掉越多,梦见自己变成秃子的表妹说:“我真的很害怕变成‘油腻大婶。”
“油腻”之前,年轻人最喜欢标榜“有趣”,他们在精神上摇旗呐喊,宣扬自己的喜欢和厌恶。不难看出,这摇旗呐喊的背后,隐藏的都是年轻时的怕与痛,即对未来成长的恐惧———“我一定不能变成那样的人”。
于是,中年人养生,青年人躺在床上嘲笑他们“俗不可耐”;中年人手上和脖子上戴各种串,青年人窃喜“万幸,我只是喜欢金银首饰”;中年人秃顶,青年人一边看笑话,一边熬夜刷剧……这是另一种“油腻”,以“表面无所事事,内心焦灼不安”的形象出现在了青年人的身上,一股更强的油腻感扑面而来。
前段时间流行“佛系青年”的议题,一下就成为了社会的热点和焦点。一些年轻人以“佛系”自诩,有一种与世无争、超凡脱俗的意味。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走两步也行;“双11”淘宝,抢到也行,抢不到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这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看起来很超脱,却从侧面投射出了“油腻”的精神。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我很想红,红了就会有人称呼我是大作家,不仅会拿到很高的出场费,还会被爱我的人时刻关注着。那种众星捧月的快感,是我做梦都想获得的。但是转念一想,我毕竟只是一个不知名的小编辑,每天能处理好自己的稿件,就谢天谢地了。
“佛系青年”的不在乎,看起来很温和,实则充满了无能为力与自我消沉。他们对外佯装淡定,对自身又缺乏自律、没有信心。说他们不焦虑,不如说他们无能为力。
从“有趣”到“油腻”仿佛就是人类群体性的“伤仲永”,我们在年轻时,多么渴望变成一个“有趣”的人;我们在年轻时,又多么害怕自己将会变成一个“油腻”的中年人。
那么,你是不是得加快脚步,找到那个内心有所依,内心有所爱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