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向红
(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教研室,湖南 邵阳)
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四个关键环节。但长期以来,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偏重读、写的训练,而忽视听、说的训练。教学中难免出现一些“能看不能听,会写不会言”的瘸腿之才。把自己的所听、所闻、所见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说话的过程是人类所独有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一份资料表明,人类的语言活动中“说”的比例占32%,仅次于“听”的方面,而“说”所具备的信息交流沟通的特点则是“听”所望尘莫及的。可见在语言活动中,“说”占了重要的位置。说话,是人们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但就目前学生说话能力的现状来说却还不尽如人意,大多数学生说话言不达意,甚至有些学生因为担心说不好而干脆不愿意说,所以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已成了刻不容缓的事。以课堂说话训练为中心充分挖掘教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其服务,使学生话不离口、出口成章,是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我就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阐述如下: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一堂语文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口噪,学生听得索然无味,慢慢地,学生养成了坐享其成的听课习惯。既不动脑动口,也不动手动笔,许多学生因怕说错话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不敢踊跃发言。这样,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束缚,原本活跃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教师敢于打破传统模式,转化角色,充当聆听者,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为他们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课前五分钟,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每天几个学生轮流演讲,谈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时讯,以培养学生听说能力,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说”得更多,“说”得更好。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语文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因此我经常根据不同的课型创设贴近生活情景,让学生“我口说我心。”例如,我在教《会飞的孩子》这篇课文时,我先课件出示咆哮的怒江,之后让学生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如果让你每天从怒江上飞过去你敢吗?这一话题导入新课,并且在学生的脑海中设置了具体的情境,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话匣子一打开,就如同开闸的洪水般一涌而出。同学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发言,思维活跃。这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锻炼了他们“说”的能力。因为学生想了又“说”了,他们对课文的内涵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的教学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效果显著。如上《莲叶青青》时,我们可以带学生到荷塘边欣赏美丽的荷花,让学生描绘荷花的花、根、茎、叶,谈荷莲的价值。这样,不仅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还受到了美的陶冶。又如我上《小丑的眼泪》时,我们可以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这些有趣的活动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文章的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学的内容不同,开展成语接龙、音乐、诗词欣赏、辩论赛等形式各异,风格活泼的听说训练,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美丽的图景往往会给人的感观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我在课文《春》的教学中,结合散文的特点,精心选择了效果极佳的图景及配乐。当一段悠扬绵长而又蕴涵无限活力的乐曲在教学中鸣奏,伴随着的是一幕幕生机盎然、象征着蓬勃生长气息的清新翠绿的景致图象,同学们兴奋不已,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大自然中,陶醉于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心打开了,大家在自然中畅所欲言……瞧,同学们心中的自然有多美,语言多鲜活!就连那个平时在班里最害羞的女孩也被大家的情绪所感染加入了发言的行列。
音乐是人类灵感的源泉,优美的旋律会感染人的情绪,使之全身心地融入。因此,在课文的配乐选择上,我总是精心选取,亲身体会,以求最大可能地利用音乐语言,去唤起学生从心中对文章的背景和内涵产生共鸣。如课文《忆秦娥·娄山关》配上唢呐吧,悲凉高亢;再如课文《那桥,那河,那船》,伴一曲江南水乡的丝竹之乐,宛如流连于小桥流水、秦淮人家;课文《春》则可来一段“春天在哪里”,童年的记忆有谁不向往……这些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配乐怎能不让人“心神合一”,自然而然也就“声从耳入,话从口出”了。
语文教学实际中,教师只有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语言的流畅性,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实际运用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