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课堂思维活力的“动力源”

2018-02-26 04:35王旭糯
新课程(中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动力源创设情境

王旭糯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杭州中学,北京)

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古今中外教育人的共识。无论是孔子的观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还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杜威的“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都强调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当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总目标。因此发展学生思维、学会学习、具备探究精神是实现这一总目标的必要条件。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说,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可见,问题是思维发展的载体,同时也是思维发展的动力。但抽象的问题在教学时,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形成问题情境。而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认知和意识的冲突,引向新的学习,进而有了探究的冲动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因如此,《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一个或与此相关的几个问题,而问题的设计和表述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从而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情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是十分有益的。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进而实现高效课堂进行阐述。

一、角色扮演 孵化问题 激活思维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件,常常涉及很多不同人群,而每个人群都往往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立场观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社会事件,让学生尝试去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让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代表不同的利益方,在互相质疑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激化矛盾,继而不断尝试去缓解或解决矛盾,最终求得共识。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一课时,笔者结合当地的生活实际(杭州冬天空气质量出现重度污染的天数较多),开设了一节《大家说雾霾》的教学内容。课堂上师生一起积极探讨了雾霾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而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我们的治霾行动”,教师是这样设问的:每个人既是雾霾的受害者,也是雾霾的制造者,所以面对十面“霾伏”,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又该如何来承担?要求全班学生自愿并迅速组成政府、企业、老百姓三方,分组展开讨论然后派代表陈述各方观点。

情境一:如果你是政府官员,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理雾霾?你又将打算怎样来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情境二:如果你是企业,面对政府施加的压力和老百姓的诸多抱怨,你将打算怎么做?

情境三:如果你是普通老百姓,那么你的治霾行动又将会有哪些?

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去扮演其中的角色,像是拍电影一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事实上,课堂上学生代表政府、企业、老百姓三方进行角色扮演非常逼真,代表们分别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矛盾滋生,针锋相对,辩论激烈,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雾霾要治理,如果在课堂上教师采用一般的讲授法,让学生去记忆怎么做的知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治霾的意义和做法,也不会去真正地转化为日常行为。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产生质疑,甚至诱发思维冲突和价值冲突,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维活力,从而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循序渐进 生成问题 深化思维

学思结合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和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教师经常会列举一些生活事实或案例,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运用延伸、证实、比较、综合等探究技巧,不断地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深深浅浅话友谊”一课时,笔者呈现了这样的案例:小冬和小宁是一对好朋友。小冬学习成绩很好,而小宁的成绩总令人不满意。小冬在小宁的请求下经常帮助小宁复习功课、解答疑问,有时很晚才能回家,常常没有时间完成自己的功课。为此,小冬的妈妈很着急,小冬也觉得很为难。教师抛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小冬该怎么办?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比较偏激的言论。教师趁机展示当下流行的网络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然后要求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在交往的过程中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一些经历。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不评论对与错,教师紧接着又抛出这样两个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1)什么是朋友?小冬对“朋友”的理解正确吗?(2)怎样与朋友相处?小冬的做法,你们怎么看?通过师生间的积极探询,将内容逐步引向深入,让教学变得越发有深度和充满趣味。本课笔者还配以排序练习,以帮助学生深化认识。笔者编排了下列一组练习(按你认为重要性的进行排序)

1.朋友

2.学业成绩

3.健康

4.智慧

5.好的外表

排序并让学生说明理由,旨在帮助学生直面自我成长遇到的问题,以达到深化认识之目的。深化认识,还可以采用“句子完成法”。比如本课,笔者又设计了以下两个句子:

朋友是……

与友同行,需要……

句子完成法,没有标准答案,但就是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想象和思考,不断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也就是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力劳动完成课堂学习。这样既保证了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的状态,又能促进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继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转化为持久深入探究的动力。

三、情感交流 突破问题 发展思维

创设情境教学手段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一堂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是生动活泼的、富有生命力的,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他们丰富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的课才会得到学生的喜爱。一堂深受学生喜爱的课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才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高效完成一堂课的学习。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创设一些与课堂相匹配的富有活力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青春萌动》这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

师:中学生不能恋爱的理由有哪些?

生:恋爱需要消费。比如女朋友生日要送礼物,要陪女朋友看电影、逛街,都需要花钱。

师:那么是不是我们以后就因为恋爱需要消费而不谈恋爱了?

生:那倒不是。等我长大了,赚钱了,再谈恋爱。

师:青春期产生对异性的好感,这种情况属于正常吗?

生:我认为正常。

师:那你对异性同学有好感吗?

生:有。顺便问一句,老师在青春期对异性有过好感吗?

师:也有过一点好感。但这种好感不等同于爱情!爱情是属于成年人的专有名词。

师:关于异性交往,是否收到过异性写的秘密小纸条?

生:没有。

师:假如今天有位异性同学递纸条约你,说放学后去公园有事商谈,你去不?

生:我会考虑去的。

师:为什么?

生:自己班的同学,不去不太礼貌吧!

师:如果你去了,碰巧被别的同学或老师看到你们俩单独在一起,别人当时会怎么想呢?

生:那我要再考虑一下了。

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一定的情感。教育家赞可夫说:“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温,那么这种知识传授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基于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从而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互动。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当然,创设的情境要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这好比在两者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让学生在情感激荡中受到感染,产生感悟,既解决了实际生活问题,又拓展和延伸了学生的思维。

事实上,高效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实现的,脱离具体情境的学习往往会导致机械记忆和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总之,新课程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即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说,创设问题情境,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方法和手段之一。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创设课堂的问题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生活,从实际出发。只有创设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而富有活力的问题情境,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吸引他们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猜你喜欢
动力源创设情境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水动力源原水预处理加氯系统技改分析与实践
新高地!新标杆!新动力源“双子星”TOD激活区域“财富密码”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护患情境会话
顶盖板冲孔机设计分析
让每位幼儿教师都成为课程叙事的“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