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已成未来传媒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全新的传播生态下,传统媒体要想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语言上积极调整,主动融入网络语言。以报刊这两大传统媒体为例,他们越来越多地将网络语言融入报道中,将网络语言本身具有的“游戏精神”融入报刊特有的严肃性中。但是,由于网络语言缺乏相应的规制,造成了报刊出版中网络语言失范现象频频出现,亟待解决。
网络语言在报刊中的出现,意味着网络语言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渗透力,它在成为媒体融合的特殊表现形式的同时也给报刊带来了语言上的失范。
1.流于世俗,缺乏分寸。网络语言是接地气的草根文化,以俗见长,这便使得传统媒体出现了语言的低俗化问题,例如将“屌丝”“撕逼”等词汇援引入报刊新闻中。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大众文化中存在粗俗、媚俗的部分,很多粗俗的语言在网络环境中成为流行用语,在大众视野中得到普遍应用;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传统媒体的压力,在与新媒体竞争的过程中,通俗化成为报纸新闻必然的选择。但是究其根本,最核心的原因仍是新闻媒体在语言尺度把握上出现了问题,没有明确语言应用的底线,报纸新闻语言规范性不足,在通俗化的道路上逐渐走偏、走远。[1]随着网络语言在传统媒体领域的广泛应用,很多社会大众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多数认为过于世俗化的语言发展倾向虽然拉近了大众与媒体的距离,但是却偏离了报刊在社会中理应扮演的角色。由此看来,坚持报刊新闻的编辑原则,坚持报刊传播社会正能量,是报刊理应坚持的语言应用法则。
2.随意引用,过于网络化。随着科技的发展,中青年读者更青睐于科技阅读产品,因此传统媒体更多的阅读群体是中老年人。由于互联网科技诞生、普及时间不长,加之中老年人的生活本来就与网络重合度较低,导致了很多中老年读者在阅读报刊时会经常碰到一些闻所未闻的全新词汇,难以理解的语言表述。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源于中老年人与网络时代脱节,对网络语言等社会新鲜事物接触少、接受意愿低,殊不知问题的根源之处在于报刊语言应用得过于随意、过于网络化,丧失了新闻语言原有的严谨性和严肃性。除了表意不清的现象外,报刊媒体中还不时出现中英文混搭、文中掺入生僻字、乱用缩写等现象,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上的困难。
3.词义泛化,忽视语法。文字语言具有时代特征,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特色的新语言、新词汇。网络语言就是诞生在互联网时代并运用于网络交流的语言,虽然是现代亚文化标志性的一部分,但是其本身却有着浓郁的“游戏精神”。往往破坏了新闻的严肃性,转移了新闻焦点,做出了错误的舆论引导。[2]每年都有诸如“高大上”“洪荒之力”“小鲜肉”之类的网络新词大量涌现,吸引了网民们的追捧,甚至屡屡见诸报端。但是在汉语语法和修辞的角度上,这些网络语言大多数违背了语法的原则,违反了造词规律。虽然说这些词汇在报刊新闻语言上的应用初衷在于增加传统媒体新闻语言的情感内涵,诸如幽默、调侃等,以及提高传统纸媒对中青年阅读群体的吸引力,但是由于部分新闻媒体过于追求新词汇、新语言的使用,导致语言在新闻中的应用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过于随意反而导致词汇的顺序、修辞的应用等都严重失范。
4.语含歧视,引起反感。报刊等传统媒体的严肃性、严谨性决定了他们的叙述立场必须客观公正,要客观真实地将事件还原给社会大众。但是,由于网络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不当使用,导致言语歧义,给报刊新闻观点的表达带来了负面影响。另外,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将个人情感掺杂进新闻报道中,不恰当地使用了带有情绪化、歧视性色彩的新闻语言,丧失了新闻行业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网络语言在报刊出版中的“滥用”“不当使用”很容易导致传统纸质媒体失信于众。由于报刊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内容和表达上的交集和结合之地,直接关系到社会舆论和文化传播,因此如何规制报刊出版中的网络语言失范现象,保持其新闻语言的规范化,成为亟待解决之事。
1.严格过滤新闻语言,抵制媚俗。报刊新闻语言的通俗化发展对报刊新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此发展趋势下,世俗化、媚俗化倾向却成为很多新闻媒体的通病,语言通俗化到媚俗化的转变会对报刊新闻的发展产生反作用。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通俗和媚俗的区别,正确理解通俗的含义,既要选择贴近大众口味、利于大众接受的网络语言,又要严格过滤网络语言,把好“度”,将过于口语化、粗俗低级、带有歧视色彩的语言剔除出去;二是明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牢记报刊等传统媒体的严肃性和严谨性,根据自己的办报宗旨、读者对象,选择适合的文风、恰当的词汇。对于网络用语采取既不排斥、也不盲从的审慎态度。
2.牢记报刊的新闻性特点和原则。融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虽然是趋势,但是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要丢掉自己的新闻性特点和原则向新媒体靠拢,这一趋势更要求报刊等传统媒体要明确自身与新媒体之间的异同,在明晰二者之间差异的基础上牢牢守住报刊媒体新闻语言的严谨、客观、真实、健康、生动的大前提,保证新闻质量,严格规范新闻语言,然后再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革新新闻语言。这就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忠于事件本身,无论采用何种语言叙述都要客观、准确地表达事件本身;二是符合语法要求,报刊作为主流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应起到规范示范作用;三是克制情感表达,报刊媒体的特征决定了新闻语言必须克制情感,客观理性地报道新闻,而避免采用过于激烈、存在明显倾向性的语言。除此之外,还要注重语言的趣味性、灵活性,以适应读者不同的阅读口味,将新闻的严肃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将语言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3.掌握报刊中汉语的用词规律。汉语有着很强的灵活性,同义词、近义词等应用广泛,但这并不意味着报刊新闻不受语言替代的限制。因此在报刊新闻编辑过程中,应严格限定特殊词汇的使用,这就要求报刊媒体做好词语的分类,明确可替代性词语、不可替代性词语、固定搭配等。而且,新闻编辑旨在让读者快速抓住新闻重点,读懂新闻大意,因此新闻语言的使用应减少复杂语句,多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另外,与语言的平铺直叙相比,象征性意义的词汇更容易表达出报刊新闻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综上所述,报刊中新闻语言的使用是有章可循的,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在新闻编辑中要注重总结汉语的用词规律,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网络语言的筛选,合理引入网络语言以保障报刊新闻的正向、健康发展趋势。
4.完善相关立法,加强职业操守。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面对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给语言带来的巨大挑战,实现科学立法是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要“强化对互联网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研究制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3]这体现了国家对网络语言纳入规范范畴的高度重视。随着这一工作的推进,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并强化现行法律法规对新闻语言的约束作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二是深入了解报刊媒体网络语言应用现状,找出现存问题,并在立法工作中解决;三是持续关注传统报刊媒体上的网络语言使用情况,严格控制网络语言失范,确保新闻报道语言的健康发展;四是充分发挥读者及媒体之间的相互监督作用,建立完善的舆情监督系统,通过社会大众和媒体的关注保证新闻语言的规范性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降低语言失范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