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丽
(荆州技师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0)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训课是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3/4左右的课程,均属于专业实训课。可以说,学生花费在实训课上的时间和精力要比其它课程多出很多。高仿真企业形势下,在与企业项目最贴近的实训任务中,学生可以设身处地领会职业的基本要求。因此,实训教学中注重对职业素养进行培训,并非从前的“纸上谈兵”。相反,它应当是切实可行、有望落地成型的任务和目标。但是,实训课上出现了“注重技能、忽略素养”的情况,职业素养现状非常严峻。不少毕业生自身的职业素养,还没有办法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故而,怎样从用工单位以及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入手,将职业素养巧妙地贯穿于职计算机专业实训课中,这是执行人才培养计划,改善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1]
技工院校大多会根据某些理想化、完美的职业原则来对学生作人设和要求。而该种职业道德规范,只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影响教育质量。严重时,还将带来负面效应。方法不当,同时也是职业素养教育中比较显著的问题。如今,职业教育大肆选择的方法,并非让学生开展职业活动、参加实训课程,而是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脱离于学生的职业活动。利用纯粹的知性方式,如校园文化、德育课或是班主任教育,向学生进行“灌输”。该种和职业素养相互脱节的培养行为,注定没有办法提升效率。[2]
实训课程设计时,不管学校又或者教师,均未将职业素养纳入学校的教学范畴。课程设计时,并未将企业文化、职业价值观或是基本素养等内容巧妙地和实训课程项目之间进行结合。教学目标、授课重点上,他们太关注学生对于技能的习得和掌握水平,而没有对职业素养培育作出客观地评价。久而久之,学生也就陷入了重技能、轻素养的不良循环。就业后,他们没有办法理解和融入企业内部的文化,满足不了企业的岗位需求。
知识的习得、技能的掌握,均可利用考试进行检测,实现量化评估。但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道德和感情,没有办法进行量化评价。中职素养教育的开展,很多时候沦为学校和教师自身的“独角戏”,没有学生愿意主动地参与、反馈。运用先进的评估工具,量化评估实训课程中的教育模式、方法与成效,这是促进职业素养客观评价的有效举措。在今后的职业教学中,学校也要建立科学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达到更满意的教学效果。
有了学校的引领,计算机信息专业同样也能够与企业开展实训方面的合作,和企业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定向和订单式培养,从而为教师实施横向课题研究以及学生校外实训提供有力的条件。结合企业自身的生产情况,可以分批次地将学生安排到企业生产、服务、建设以及管理前线上,组织他们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企业必须对学生在场的实训情况做好动态追踪与考核,安排教师亲自提供专业而有力的指导,动员学生主动地去挖掘、去分析,去处理。企业和学生均对此表示满意,学校和教师也是如此。可见,中职培养需要将训练作为牵引,能够让学校、企业以及学生三方真正做到共赢。
以教师、学生参与为前提,组织社会调研,挖掘企业、教学管理中暴露的信息,鼓励学生主动地开发和开展各类项目,实施研究型教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将该类教改和科研项目逐步融入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这类课程中,注重教学与创新。为了对现有资源进行利用,将校内的就业指导站纳入计算机应用类专业首选的教学点,组织现场教学课,这样可以借助就业指导站来对企业岗位、产品进行介绍。有学生可以对他们有兴趣的行业或是企业,介绍系统功能框架及其基本流程。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该种现场教学,在脑海中会有很深的印象,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也很有帮助。计算机实训环节上,注重将项目融入至教学环节中来,创新合作机制,由企业专家负责实训指导,由教师组织学生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从项目中确立竞赛课题,提升专业兴趣。教学方法上,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可以在角色及其职场氛围中均需要一定的职业素养以及操作技能。除了可以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外,同时也可以增强编程能力,彰显教学的鲜明特色。[3]
从当前来看,信息技术专业本身对职业素养或是各类人才均有严格的要求,我们在专业设置、教学安排上必须有步骤地进行。第一,按照认知性、摹习性或是仿真性等多种培养模式,以形象化教学为牵引,先临摹单纯的原型信息系统;第二,注重对实际项目进行训练;第三,利用顶岗实习、工学联合的方式进行项目训练。在计算机基础课或是毕业实践中,彰显满意的教学效果。
总体来看,计算机课所选取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根据学校资源进行设置,增加管理类课程,如会计类以及物流类课,组织学生自觉报考岗位必要的从业资格证书,突出学科交叉的最大优势,让他们变成懂计算机和管理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如此,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同时也适应了社会和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现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