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2018-02-26 17:56:25
新课程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狗狗生病太阳

在当前的幼儿教学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提问情形:①提问太零碎。往往一个大问题下去,总有几个小问题伴随;②提问没有目的性。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没有关系;也有一些与活动内容无关的提问,不知道老师想要表达什么;③提问没有从幼儿实际水平出发。一个问题抛出后,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能力发展和年龄特点,孩子无法知道问题的实际含义,如太深奥的问题不适合于在小班提问;④不会引导和控制的提问。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孩子回答另一个问题,并且教师还会围绕着孩子的话题,由孩子牵引着提问,脱离了原来的教学目标;⑤问题提得太大,幼儿不知道如何回答,无从下手;⑥提问没有面向全体。在学习中,一直强调要面向全体,可是对于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却备受老师青睐,问题一直被这几个人回答,忽视其他孩子的感受。

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教学之中,究其原因,就是还没有真正理解到“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怎样问这个问题?”只有真正抓准活动目标,剖析活动中的重难点,做到有效提问,才能成功地开展好一堂教学活动,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与思维。

一、根据幼儿兴趣需求,提问要创设情境

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年龄特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包括体验性情境、生活化情境、故事情境、争议情境、角色扮演情境、迁移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孩子快速进入状态。教师要善于运用新颖的方法,设计一些好的问题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积极感知学习对象,稳定孩子情绪,拓宽孩子思维,丰富孩子想象。如果教师提问的时候,会运用自身语言的优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配以风趣生动的表情,加上夸张的动作,这样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给幼儿创设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同时,合理地运用课件、音乐、图片、手偶、挂饰等辅助材料,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这样会让孩子眼前一亮的感觉。

例如,在绘本 《绿太阳》中,笔者提问:“图片上的太阳在干什么?它的表情怎么样啊?” (有目的地提问,便于幼儿更有目标地仔细观察画面,猜测太阳可能是不舒服了、生病了。)幼儿回答:“太阳可能生病了。”笔者追问:“你生病的时候会怎么样?”幼儿会说出一系列生病后的反应。可是,这回生病的是太阳,怎么办?请谁来帮忙治病呢? (太阳也会生病,孩子们联系自己生病的时候,会有谁在照顾自己呢?从而想办法来帮助太阳治病。生活化的情境,更加贴合幼儿的生活。)接下来,想到办法的孩子上来表演了照顾太阳的办法,有的用扇子帮太阳扇扇风,有的则用嘴巴吹气的方法帮太阳降温,还有的用冷毛巾的方法来帮太阳降温。 (孩子们用各种办法来帮助他们,这是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在与同伴分享的同时,也提升了知识经验。了解了一些物理降温的方法。)

分析:在“绿太阳”这个案例中,有太阳生病了而引发孩子们一系列的讨论,心想太阳怎么会生病的呢?大家都在为拯救太阳而努力,小动物们给太阳缝了一件绿衣服,治好了太阳的病,小动物非常开心。在这个语言活动中的提问,教师不仅要做到“闻”其声,还要做到“顺”其趣。懂得提问的质量是关键。笔者认为,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更加能引起孩子的共鸣。有“生病”这一个引子牵引出来整个故事,因而教师设计问题时,不应该只拟定“标准答案”。可见,只有那些开放性的、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才有可能激起千层浪,引发幼儿的学习的兴趣。

二、结合幼儿知识经验,提问要循序渐进

幼儿知识经验是逐渐积累的,它有一定的基石,有一个慢慢沉淀的过程。当然,教师“导”得好,幼儿才会“学”得好,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前一个提问是为后一个提问做准备和铺垫,后一个提问则是为前一个问题的提高和深入,这样层层推进、步步提升,既给幼儿充分表达的机会,又帮助幼儿梳理了已有知识经验,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同时,一定难度的问题,更加引发幼儿积极思考,也不断促进其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社会活动“独一无二的我”中,笔者提问:“你会什么呀?”孩子们回答:“我会跳绳。”“我会帮妈妈擦桌子。” “我会浇花”,等等。一个小女孩回答:“我会唱歌。”这时,另一个孩子也起身说:“老师,我会骑自行车。” “那你知道骑自行车要注意什么呢?”孩子思考了几秒,笔者随即做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动作,孩子若有所悟,赶忙回答:“要注意平衡。”

分析:在这一节活动中,主要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长处,并乐于向大家分享,相信自己是最棒的、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开展活动中,教师会用到单一性问题、多样性问题、启发性问题、追问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等进行提问。不同的问题适合不同知识水平的孩子,问题也是由浅入深,逐一提高。比如,多向幼儿提问:“你会怎样做?” “到底是前一种办法好?还是后一种?”这种假设性、分析性问题,引发幼儿的思维想象,探索问题的实质。当幼儿回答后,往往还要询问幼儿:“为什么?”进一步了巩固知识经验。

三、给予幼儿适度思考,提问要把握时机

在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给幼儿“思考”的机会,不是每个幼儿都思维敏捷。所以,在活动中,教师要有好的教学素养、专业技能,以及一双能捕捉到幼儿的眼睛。提问时不仅要把握时机,还要给予幼儿适度思考的时间。

例如,开展数学活动“送小动物回家”时,笔者提问:“黄狗和花狗都想回家,怎么办?”在幼儿按颜色分类的基础上,想出把狗狗送回家的方法后,紧接着,笔者提问:“黄狗的家里面想按大小一样的住在一起,能帮他们再分一分吗?”于是,幼儿回答:“两只大黄狗应该住在这边,三只小黄狗住在那边。”笔者立即抛出了新问题:“除了按颜色、大小帮狗狗分类之外,还可以怎么分呢?”部分幼儿已经观察到有的狗狗站着,有的狗狗在休息,笔者见状立刻抓住幼儿所观察到的进行提问:“可以按狗狗的姿势来分类,对吗?”幼儿立刻思考,按狗狗姿势也可以分,休息的狗狗中有多少黄狗、有多少花狗等一系列的问题。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幼儿对于分类的学习,怎样更好地将分类的知识教给幼儿,都值得教师思考。给孩子传授新的知识点时,必须好好思考提问的精准度,尤其是数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提问,把握时机,充分给幼儿观察与思考的时间。在数学活动中,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更要借助于每一个精确的提问才能得以发展,诸如一个巧妙的问题可以帮助幼儿梳理抽象知识,所以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

四、针对幼儿个体差异,提问要深浅不一

在活动中,每个幼儿的表现都不一样,有的幼儿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有的则比较“沉默”;有的幼儿年龄大一些,有的年龄偏小一点,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也要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复杂的问题给能力强的幼儿来回答,简单的问题留给能力弱的幼儿。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根据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状态随时进行调整和改变,既满足个体差异,遵循了幼儿发展的规律。

例如,开展科学活动“有趣的声音”时,为了让孩子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笔者提供了许多操作材料,有圆舞板、铁三角、沙锤、铃鼓,还有一系列的自制材料,如装满种子的塑料瓶,让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进行游戏,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游戏结束后,笔者提问:“你刚刚玩了哪几种材料?你是怎样让它发出声音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发出声音?那你喜欢这些声音吗?”在游戏中,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最后在“碰撞、摩擦、敲打、滚动……”中懂得了物体相互摩擦会发出声音,懂得了振动产生声音。

分析:整个活动在猜测——实验——讨论——验证中开展,笔者抓住幼儿对活动的兴趣点,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操作探索,设计问题时注意难易搭配,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如“你玩了什么?” “你喜欢这种声音吗?”,然后加大难度,提出一些较难问题:“你怎么知道有声音?怎样让它发出声音?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发出声音?”……这样的提问满足了每个层次的幼儿,既做到了面向全体,又做到了因人施教。

“小问题,大智慧。”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小问题都需要教师仔细斟酌、认真思考。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把房子的“地基”先设计好,有深度的问题就是这座房子的框架,而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反应能为这座房子锦上添花。此外,教师在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提高了课堂效率,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还可发展幼儿的语言。“问”得精彩,幼儿才会学得精彩。

猜你喜欢
狗狗生病太阳
预防做好 牛生病少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生病”的一天
生病的快乐
生病真难受
快乐语文(2019年12期)2019-06-12 08:41:56
我和狗狗的十个约定
太阳几点睡觉
狗狗
夏天的太阳
失踪的狗狗
小说月刊(2015年5期)2015-04-19 07:29:19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