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句是构成文章的主要元素。新课标指出: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透过重点词句对思想内容表现力的感受,可提高学生运用词语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
1.在重点词中悟。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是阅读教学中耗时少、收效大的做法。例如,教学《走进丽江》时,在对“最前面的山峰昂然挺立,其后峰峰相连,远远望去,云腾雾绕,好像一条银鳞闪烁的玉龙在蜿蜓飞腾。”交流感受时,一个学生说:“这里把玉龙雪山比作一条玉龙,形象生动。”笔者进而引导:“我们来看看作者怎样用词达到这形象生动的效果?”接着引导学生感悟:“银鳞闪烁”是因为山上白雪皑皑,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酷似龙鳞闪烁;“蜿蜓飞腾”把山峰的绵延不断写动了写活了,那是飞腾的龙啊。然后,师生共同小结:作者细致观察又展开想象,才能很好地表现景美及自己的赞美之情。又如,教学 《麻雀》一课的“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时,把这个句子与“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飞到猎狗面前。它蓬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对比,让学生体会“像一块石头似的” “落” “扎煞”的精妙,感受老麻雀的着急、勇敢、救子心切。最后,教师适时与学生小结:恰当而准确地运用词语才能更好地说明意思,表达感情。
2.在典型句式中练。句式包括带有关联词的句子,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或反问、感叹等不同的句子类型。例如,一位老师教学 《火烧云》时, “这里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先让学生提取信息,想象、朗读这个句子,再用四个“一会儿”说句子;又如,教学《虎门销烟》一课中的销烟过程,让学生画画“先……然后……又……再……”这一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理解销烟的过程,再让学生用这对词试着说一说、写一写。这样不仅能内化课文语言,还可进行迁移运用。
小学阶段最常见的学生须掌握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转折式、递进式、承接式、并列式、因果式、概括具体式。例如,笔者曾听过“人教版”五年级的一节课 《埃及金字塔》,学生初步接触说明文,为了让学生发展语言,体会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教师设计课堂练习“这真是一座宏伟的金字塔!146米、40层、一公里、230块、2.5吨、60万个”,让学生从课文提取信息,把这些数字串起来。体会总分式的构段方式和数字说明方法。又如,教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走进丽江》,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享受美好的事物带给我们的乐趣,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在学生交流喜欢的段落时,有的学生谈道,“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观:有惊心动魄的虎跳峡,有万里长江第一湾,有……香格里拉……”这一段落让自己知道了很多丽江迷人令人向往的景点。为了落实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让课文更好地为语文百花园的“笔下生辉” (描写心中的校园风景线或未来的校园)提供范例,让学生从读悟写,在这里,教师可立足阅读,进一步挖掘这段写法特点上的资源,进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本段的“有……有……有……还有……更有……”介绍旅游景点的并列、递进式的句群关系,并且它与第一句话“丽江还有许多迷人的景点”是总分关系。同时,还可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前面部分详细描写了玉龙雪山的这一景点,但丽江还有这么多景点采用概括性地介绍,这在文中内容的处理上为“详略得当”,在景物描写中为“点面结合”。在学习本段的基础上,也可让学生练练“总——分”和并列的写段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整体阅读法”,即“整体入手——具体分析——再回整体”,在“再回整体”这一环节中,应引导学生“走个来回”,即完成了“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后,又进行了从“思想感情——内容选择——语言文字的表达”的体会,实现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这是由阅读与习作教学自身特点和内在规律所决定的,是新课程中科学而和谐的阅读与习作教学。在“来回”中,可引导学生从全文入手进一步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1.悟布局谋篇架设迁移。谋篇布局是对全篇进行总体设计和安排。如果说材料犹如人的“血肉”,主题犹如人的“灵魂”,那么文章的结构布局正像是人的“骨骼”。没有坚实、健壮的“骨”,血肉无所依附,灵魂无处寄托,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布局谋篇并巧设迁移。例如, 《桂林山水》是同组课文 《走进丽江》的前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景物仿写较为典型的例子。理解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再回读课文,谈谈对于作者的写法有什么体会。有的学生说,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有的说,开头写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结尾引用诗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样突出桂林山水之美,是前后照应的写法;有的说,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都先采用对比突出这里山水与众不同,再用并列的写法,写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这样,站在整体的角度上,从篇章入手让学生再读课文领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当然,根据不同的文章,学生还可学习详略处理、开头篇末点题、遣词造句等技巧。如果再设计相应的作文题加以练习,写法的迁移运用就更到位了。
2.悟写作思路训练习作思维。交流作者的写法时,有的学生也谈到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例如, 《钓鱼》是按“钓鱼——放鱼——启示”的顺序写的;又如,《翠鸟》这篇课文按翠鸟的外形、活动特点和“我”的愿望三个方面来写,课文便可分成三段。概括段意时,首先要让学生对该段的每句话和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具体理解,然后抓住最主要的内容概括段意;也要理清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段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过程,概括段意的过程是抽象概括能力的运用,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训练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一种从篇章入手的有效的习作思维训练,教学时要注重思维的有效性,不能浮于表面。
阅读总伴随着想象,想象力丰富,阅读就更有内涵。找准文本阅读中的拓展点,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就能帮助学生学习建构新的语言增长点,起到读写有效结合的作用。
1.立足、超越文本的补白。这是一种“二次创作”的良好机会,扣开学生想象的心门,给学生畅所欲言的空间,让学生把无声的语言化作有形的文字表达出来。例如,教学 《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对于“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到处是血迹”这一片断,教师设计了拓展题“多么痛苦的三十六小时啊”,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声声泪,句句情:“父亲没吃没喝,体力不支,憔悴不堪”;“灰尘满天,石块太重,父亲伤痕累累”; “余震不断,在废墟里的父亲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发散的思维,自由的表达,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也训练了读写能力。
2.创造性的改写、续写。在学生充分解读文本,感悟文本之后,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再次得到练笔提升的机会。例如,学习 《凡卡》后,让学生续写“凡卡梦醒之后_________”;学习 《滥竽充数》,续写“逃走后的南郭先生_________”。又如,学习 《鹬蚌相争》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改写“要让渔翁不得利,应该怎么做”;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后,想象“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看着孤帆远走,李白的心情又是怎样”然后,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
在阅读教学中,要关注语言这一核心素养,立足阅读,巧抓结合点,以读促写,让学生经历吸收、内化、迁移运用的学习过程,让阅读服务于写作,写作促进阅读,真正做到“两根柱子一条龙”,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