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豪教授曾在 《现代语境下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访谈录中指出:“2000年以来的课改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并没有改变 ‘语文教学由教师主宰讲解分析,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严重不足’这一历史沉珂。”据中国义务教育质量检测报告,小学语文学科的合格率仅为62.8%,主要问题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过关,具体表现在“话说不好” “文章写不通”,这跟平时的教学有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只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较少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是怎样实现作者的情感意图的。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许多语文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课文理解而不是训练运用表达上。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课文只是例子,语文课应该是用课文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写作。”由此可见,关注语言形式,强调在语言实践中模仿运用,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归宿。为此,笔者在多年实践与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六环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这一教学主张。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题好一半文”,说的都是标题对于文章的重要性。由于位置的醒目突出,从创作的角度而言,作者总是百般斟酌文题,以取得给人强烈冲击、让人印象深刻、使人萌生阅读冲动的效果。反过来说,有的文题又往往会昭示文章所谈论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路;有的文题可以直接点明文章的主题,明确而扼要;有的文题具有象征意义;有的文题则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从阅读的角度看,注重对文章标题的形式分析,则可以通过“读题识法” “明理解情”,把握住文章的要点和主旨,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在教学 《玩出了名堂》一课时,板书课题时笔者把“名堂”写的特别大,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名堂”。然后出示“名堂”在词典中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一选,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知道了在课文中“名堂”指的是“成就、结果”。读了课题后学生纷纷质疑:“玩出了什么名堂?” “是怎样玩出名堂的?”“为什么能玩出名堂?”这些问题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教师就紧紧扣住学生质疑的三个问题展开教学,层层推进,让学生感受到安东尼·列文虎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精神。
抓住课题的形式特点进行研读,从各个角度对题目进行审视,就可以从题目中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凸显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色。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之一,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同其他民族的文字相比,它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每一个字都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小学中高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虽然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所占比重不大,但教师依然应该关注关键性字词。通过对个别生字的学习、个别词语的理解,引导学生关注字词的特殊形式,习得语文方法,体会汉语文化的意蕴深远。
例如 《颐和园》这篇课文文质兼美,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可让学生学习与积累。教师可以紧紧抓住文本这一语言特点,在上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这些词语。如“神清气爽” “姿态不一”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可根据词中的关键字来理解其意义;如“横槛” “画舫”等,可以根据图片,运用直观的方式来理解词语;如“葱郁” “远眺”等,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这样的方式,在理解与积累词语的同时,更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又如, 《恐龙的灭绝》一课的词语教学时,笔者出示了一组词语“庞大、寒冷、躲避、枯萎”,引导学生发现这一构词特点后,再让他们到课文中找找类似的词语,之后指导学生总结此类词语的理解方法。最后,启发学生调动生活积累,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此类词语和它们的意思。这样的教学思路,不但向学生渗透了一种汉语的构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借由这一小小的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有趣可爱。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多种小学生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布局方法,如首尾呼应、按一定顺序写等。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学习教材的布局章法,然后设计行之有效的训练,是指导学生掌握谋篇布局能力的关键。
例如 《颐和园》一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介绍了颐和园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等各处景物。教材选入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先让学生潜心默读,找、划出表示游览顺序的句子,再齐读划出的句子,读完后老师板书 “游赏”两字,并告诉学生:“边走边看,一路景物在变化,来到一个地方,你把看到的景物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最后教师小结:“作者写 《颐和园》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以后我们写游记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而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又以佛香阁为固定观察点,按“向下望、正前面、向东眺望”不同的方位来写。这种写法可以将景物介绍得更加全面细致,使读者读后一目了然。在教学这一段时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一是找出固定的观察点及观察时的方位词,感受这种写法的好处。
二是立足本篇课文,辐射第二自然段,实际运用观察方位词。
向前看 抬头望 环顾左右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三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仿写段落,我们可以以下面的这句话为开头:经过一个小时的攀登,我们来到了九峰半山腰的珠帘洞风景点。向东望, ____________。向西眺望, ____________。往北看, ____________。引导学生以 “珠帘洞风景点”为固定观察点,写一写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景物。
再如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在谋篇上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中间部分是按照冬春夏秋的季节顺序来写的,结尾部分作者直抒胸臆,赞美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以及它的物产丰富。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谋篇的指导,让他们进行仿写,可以写 《美丽的九峰公园》 《家乡的田野》 《我们的校园》等。通过谋篇的指导,学生也能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按照四季的顺序写出不同季节的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对家乡、对学校的爱。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文本的布局谋篇,在注重谋篇指导的同时挖掘字词、片段、篇章等语言训练点。读中有写、写中有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指航引路。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可以从多个方面去把握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但无论如何,对语言的品味是必不可缺的。在这一环节中,要做到在教师创设的情感氛围中围绕中心话题对话文本,有重点地选择适当的段落或语句指导阅读理解,引领学生在潜心会文过程中总结、提炼阅读方法。
例如,三年级(上册)的 《花钟》一课,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写了九种花开放时的优美姿态。教学“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一句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刚刚睡醒的状态,想象烟草花在暮色中慢慢舒展开花瓣,品读时再配上人苏醒时的动作,学生就很快进入感悟语言的状态。教师还要趁机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如牵牛花是吹起小喇叭,睡莲是从梦中醒来,昙花是含笑一现……作者写这些花开放时的动态是紧紧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展开的,从而使学生明白写事物要根据其特点选择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又如 《鸟的天堂》,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教学时可以通过换词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感受“颤动”的精妙和传神之处。
特级教师陈昌发老师说过:“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载体,感悟文章要从语言入手,揣摩语言,品词析句,咬文嚼字,感悟文章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语文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特别是一些名家之作,在遣词用句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教学中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引导学生认真学习经典课文是怎样遣词造句的,学习作者是如何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再抓住文本中学生可借鉴模仿的语言材料,实现迁移,学习语言形式,提高习作水平。
在教学 《穷人》时,笔者就关注到了文中关于桑娜的几段精彩心理描写。在品读这几段心理描写之后,启发学生将这几段心理描写联系起来看,找出其在形式上的精彩成功之处。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几段心理描写之所以动人,是因为都采用了“主人公心理独白”的形式。接下来,笔者趁热打铁,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桑娜得知丈夫同意收养西蒙的孩子后的心理活动,并以心理独白的形式写下来,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语言训练要尊重规律,才能取得应有的实效,而牢牢抓住文本特征,恰恰就是进行有效语言训练的前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语文素养;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语文教学不但要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做到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相互补充。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精选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实现对文本的拓展延伸和对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
立足于课本,在课外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强化学生对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方面的认识。通过阅读积累,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能得到提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节选课文拓展到读整篇文章或者整部作品,也可以从课文扩展到与课文内容相似或写法相近的其他文章。如在学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后,为学生推荐阅读 《黄果树瀑布》 《美丽的山河》;在学习 《颐和园》后,推荐学生阅读 《仰望布达拉》 《黄山记》;在学习 《五彩池》后,推荐学生阅读 《九寨沟的水》;在学习 《济南的冬天》后,可以欣赏 《济南的秋天》;在学习 《只有一个地球》后,课外拓展阅读 《大瀑布的葬礼》 《虎在消失,魂在失落》等文章。
抓住文本的特点进行拓展阅读,可以从不同角度丰富学生积累,拓展学生认知。浩如烟海的美文佳篇为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空。对课文进行拓展阅读,既不占用学生过多时间,又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六环节”阅读教学模式,以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和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较为高效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阅读与习作的整体推进,给学生营造阅读的空间,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中分析,分析中欣赏,欣赏后迁移。在教师和同伴的欣赏与鼓励中,学生收获了学习的愉悦与幸福,获得语文修养的不断提升,拥有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和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吴忠豪.阅读教学要重视语言运用训练[J].福建教育,2001,(1).
[2]王燕骅.现代小学阅读教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6).
[3]张秀云.优化教学过程 构建语文教学新模式[J].天津教育,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