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晖亮
(福建省龙海第二中学,福建 龙海)
地图是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辅助素材。地图是一种根据一定的地理知识规则,表达地球上各种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的图形。通过地图可以直观地将地理知识中涉及的一些地理表象、地形等展示出来,培养并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敏感程度,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课堂上一般会使用图纸地图来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逐渐走入课堂,电子地图渐渐成为高中地理课堂上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给教学提供了很多帮助。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当遵循一定的使用原则,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对此进行介绍。
循序渐进是教学正常开展的根本,尤其是在繁杂的地理知识面前,在教学中更是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只有在拥有了扎实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并运用地图上显示的信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详尽地讲解相关的地理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会忽视一些基本概念的讲解,直接将教学拔高一个档次,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对深层次内容的理解产生代沟,严重降低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在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上,再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全方位地进行知识讲解,从而提升地图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生活学科,在教学上也应当与生活进行紧密的联系。加强地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引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在兴趣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主动地进行探究,同时还能提升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多选择一些实用性的地图,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敏感程度。
比如,在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根据自己的调查制作了一张当地的水源地图,以这张地图为基础,从地表水循环和水蒸发等知识讲起,扩展到整个自然界的水循环知识,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地图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紧密的联系,不能脱离教学内容空洞地讲解。在过去的课堂上,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很多教师不得已只能使用一两张地图进行整个高中地理知识的讲解,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很大的障碍,现在,随着信息技术走入课堂,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化设备随时查询,及时更新地图显示,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呈现最新的地理状态,从而给予学生正确的解说。
教学是一门艺术,地理作为一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地区风貌的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更应当遵守艺术体验的原则,从中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地图的形式为学生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增添地理课堂上的丰富色彩,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兴趣,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素养。
比如,在学习“南方地区”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南方地区的地势特色,我在地图上添加了各部分地区的主要植被,并且利用自己学习的信息技术做出了几个按钮,每次点击该地区植被时都会跳转到另一个页面,学生能够获取与该地相关的气候、土壤等信息,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形式,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层面。
地理作为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其中渗透的各种社会知识、历史知识等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在使用地图教学时,也应当遵循思想教育的原则,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地理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
比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时,在利用地图展示西北地区沙漠化的同时,我还同时为学生展示了沙尘暴来临时的现象和过后给当地带来的伤害。这样,在对学生传达知识的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
地理知识是在不断变化的,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想观念与教学内容都应该与时俱进,向学生传达正确的、紧跟时代的信息知识。使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要遵循体现现代的原则,不断地更新自己的信息库,为学生讲解最新、最有效的信息,还应该多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进行教学,传授给学生正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丰富的地理知识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未来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总而言之,作为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地图的正确使用规则应当引起广大高中地理教师的重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循序渐进、生活实用、因材选图、艺术体验、思想教育和体验现代这六个原则科学地制定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出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