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初级中学 广东肇庆 526074)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教学方法一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机会,随时随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愉快,消除使学生产生厌烦、恐惧的学习因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情景创设,营造民主、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1.课堂充分挖掘教材上的鲜活事例,让学生从书上体会
比如粤沪科版八年级下册《重力》一节,就用图和一段文字讲述了牛顿和苹果的故事,说一天下午,牛顿在花园里散步,突然,一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打在牛顿的头上。他的眼睛不由一亮。是啊,苹果为什么不在天上“飞”,也不横着“跑”,偏偏垂直地落到地上呢?牛顿将“苹果落地”和其它现象放在一起,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来,他发现宇宙中一切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书上还特别点明了很多发明是在不经意的事件中开始的,但是要“有心人”进行思考,进行研究。我在教学中就是考虑,这虽然是书上很不起眼的一句话,但是我们可以抓住这句话,抓住这个例子,教育学生要做生活中,学习中的“有心人”,要多思考,多观察,多研究。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类例的例子还有,比如也是粤沪科版九年级《欧姆定律》一节,在设置实验完成后,书出现了一幅漫画。大致内容是说,刚刚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实验过程就是当时欧姆耗费了10年时间才完成的一个探究过程的缩影。我们也可以抓住这点,教育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很多探案过程并没有现成的仪器可利用(当年欧姆的条件和现在的条件不可同日而语),在这种条件下,我们要有前人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对科学的那种严谨的态度。
2.教学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中从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入手,从情感方面进行投入,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榜样是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具体生动的体现出来了,学生能够看得见,易于体会和接受。例如:教学的导入时用法拉第几十年的努力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用瓦特从一个锅炉工变成蒸汽机的发明家,唤起后进生的崛起,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切入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课堂引入常用科学家的故事,社会的热点,人们的关注点导入新课,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的决心和信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时的喜悦,树立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树立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平面镜成像》一节的导入中,我用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让学生明辨是非,将来走向社会避免上当受骗。
物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课外活动也称第二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在教师指导下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开发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它不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拓展,而且在很多方面还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尤其是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有其独到的优势和作用。
1.解决物理问题的心理体验
学生要深刻理解书本中的规律和原理,只靠做题是不行的,若在课外活动中安排一些小制作(如安装简单照明电路、自制潜望镜、自制望远镜等)和小发明,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能解决实际问题,不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产生满足感和新的求知欲望。虽然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需要理论作基础,但它更是一种需要长时间直接经验的积累,这种经验积累过程有时是非常枯燥的,甚至会经历失败的痛苦,这种痛苦在学生进行上述活动中是经常性的,只有战胜这些困难,活动才能进一步进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经历成功的喜悦,也必然要品尝失败的痛苦,在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中,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自然而然形成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进而形成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课外活动不受教材的限制,时间机动灵活,空间宽泛广阔,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在调查、观察等类活动中,学生能亲身贴近大自然,而这种情感和体验是最容易转化成兴趣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常常需要综合各部分知识和技能,为此,教师可以经常设计一些综合性课外实验活动,如自行车的实验、电冰箱的实验等,此类实验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涉及的知识面广,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这样学生很容易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研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愿望,并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又如学习“声现象”和“热机”后,组织学生调查噪声染污,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这些活动不但能让学生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形成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只有我们真正重视并有效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及有效的评价方式,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内涵,才会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也正是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