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旺
(绿园区迎宾路小学 吉林长春 130000)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大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然成为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共识和共同追求目标。基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并贴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来积极探索和寻求符合学生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策略,以使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能够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1]
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它虽然所占时间很短,但是却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乎着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好恶程度。基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在认识到课堂导入重要性的基础上,贴合学生特点与教学内容,对导入环节进行精心设计,以便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创造一个有利前提。[2]
例如,以《病房里的故事》这篇课文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先是利用多媒体幻灯片向学生出示了窗外的景物,并说道:“同学们,这是一间病房的窗子,你们看窗外有什么?”“蝴蝶!”“花朵!”“湖水!”……待学生回答完毕,我又向学生出示了第二张图片,并说道:“还是这扇窗子,你们看这回窗外有什么?”学生纷纷答道:“什么也没有!”于是,我趁机向学生引出了新课内容:“同一扇窗子,为什么窗外的景物却全然不同呢?其实也正是因为同一扇窗户外面的景色却不同,才有了今天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如此,我仅仅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间便引出了新课内容,但是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创造了一个有利前提。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大多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以教材为载体,向学生一味地讲授和灌输课本知识。长此以往,不仅会在极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和学习个性的体现,而且还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为强烈的抵触情绪。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将课堂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于学生,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和感知。
例如,以《播种希望的日子》这篇课文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品析环节,即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下问题进行交流探讨:1.默读文章的1-3自然段,画出描写爷爷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2.“我”为什么会产生种庄稼的愿望?3.找出文章第四自然段中描写“我”动作的词语,这些词语是否可以调换位置?为什么?4.从“我”的等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5.“我”是多么盼望实现自己的愿望啊,“我”的愿望最终实现了吗?6.为什么说爷爷的这种行为是在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心里适时地播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使学生体会到了“我”的情感变化和爷爷的良苦用心。
长期以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通常是“无差别”的教学模式,即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主体差异,而只是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这样一来,不仅无法兼顾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鉴于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在认知特点、语文基础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所呈现出的主体差异,对教学目标及内容进行合理分层,以便在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以《平分生命》这篇课文为例,在让学生从头到尾朗读了文章之后,我问道:“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由于这一问题比较简单,只要认真阅读过文章后便可作出回答,所以这一问题旨在针对后进生。随后,在“局部感知”环节,我继续问道:“课文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男孩的勇敢和无私呢?他的内心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由于这一问题较之前者在难度上有了一定提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概括归纳能力才能作答,所以这一问题旨在针对中等生,同时我也鼓励后进生积极思考。而针对优等生,我的问题则是:“你认为男孩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透过他的语言和神情,你能体会到什么?”如此,通过分层教学,既兼顾了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可谓是一举两得。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作为孜孜不倦的教学追求,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