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 云南昆明 650000)
据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体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但由于中职学生升学和就业实习等的压力,焦虑、抑郁、无活力等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中职阶段是心理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不容忽视。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本文选用当今世界流行的两大体育传统项目,以二十四式太极拳和哈他瑜伽为研究内容,通过实验研究,对两者的差异性进行量化比较分析,进而探讨这两项运动今后在中职学校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中职学生的年龄阶段是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身体发育已基本完成,心理方面却还未成熟,个性特征突出,此阶段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定性的关键时期。在情绪方面,容易烦躁、激动,产生情绪冲突等,时常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还易出现考试、升学、就业等的焦虑;自卑感强;以及出现价值标准理想化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人际交往闭锁性和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等影响心理健康的问题。
心境是指“延续一定时间(几天或更长些)的单薄而朦胧的情绪状态”。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具有渲染性的情绪。其相关理论主要有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心境一致性理论。即积极情绪会扩展个体的应对资源,对个体的心理产生持久的作用,从而提高被试的自信水平;消极情绪恰恰相反,会降低被试的自信水平。心境一致性是指心境改善与锻炼活动的特征有关,如果锻炼者所从事的是愉悦的、非竞技性的运动,产生良好的心境状态的可能性就较大。反之,如果锻炼者从事的是大强度、竞技性的运动,产生负性心境的可能性就较大。如果习练者长期进行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运动,而且每次坚持20-60分钟练习,可以较好地改善忧郁、焦虑、愤怒等负性心境状态。本文选择的瑜伽、太极拳运动也符合以上特征。
实验对象为昆明市中等职业学校瑜伽兴趣班的女学生45人,太极拳兴趣班女学生45人,不参加任何体育运动的女学生45人。将被试以整群抽样方式分为三组,即实验组(瑜伽组、太极拳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每周一、三分别进行90分钟的瑜伽、太极拳练习,对照组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
本文的心境问卷测试采用德国运动心理学家Abele和Brehm1986年编制的BFS心境量表,该量表包含活跃性、愉悦性、平静性、思虑性、愤怒性、激动性、抑郁性、无活力性八个因子项。姒刚彦博士等人将该量表翻译成中文,并进行了两次信度和效度检验,一致认为,在国内使用该量表具有较良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使用情况具有稳定和可靠性。问卷回收率为100%。
本文将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将三组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组内对比,分析实验前后各组各项因子的差异变化;其次将三组实验前后的差值进行两两组间比较,分析瑜伽与太极拳对中职女学生心境状态影响的差异。瑜伽与太极拳都属于缓慢而柔和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两者具有可比性。
实验前对对照组、瑜伽组和太极拳组的心理评估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她们的情况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符合随机性和同质性。
(1)实验前后心境因子组内比较结果与分析
对照组经过17周时间的正常学习生活后,各项因子虽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经过17周的哈他瑜伽和二十四式太极拳训练后,瑜伽组在愉悦性、愤怒性、激动性、无活力性四项因子的前后比较上均有明显差异,在平静性和抑郁性两项因子的前后比较上均有非常显著差异,活跃性和思虑性两项因子的前后比较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均无显著差异。太极拳组在活跃性、愉悦性、平静性、愤怒性、激动性、抑郁性、无活力性七项因子的前后比较上均有明显差异,思虑性因子的前后比较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无显著差异。说明适宜的运动能改善机体的心境状态。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形式的体育专项练习,各项因子均无显著性差异,还有下降的趋势,不利于受试者的心理健康。
瑜伽实验组通过练习可以很好的改善中职女学生的心境状态,尤其是抑郁心境和平静心境。其理由是:练习瑜伽在于内心的宁静,而不在于体式的复杂。瑜伽体位法的练习,要求动作缓慢,并把意识放在感受身体刺激的每个部位上,体会动作对身体所产生的自我感觉,达到锻炼身体肌肉,松弛神经的目的。比如最基础的瑜伽体式—树式,平衡式,看是简单的体式,如果不将意识放在感受身体的每个部位上,是很难保持平衡的,更别说锻炼肌肉,松弛神经了。可见瑜伽体式练习对习练者心境状态的作用。瑜伽的调息法是通过练习者有规律地吸气和呼气,以及有意识地进行屏息,刺激和按摩身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唤醒潜藏在体内的能量,使之得以保存、调理和提升,从而改善整个身体机能。正确的呼吸能增加氧气的吸入量,净化血液,并提升肺功能。对机体的内分泌活动产生影响,消除疲劳、减轻焦虑、平抑情绪的波动、改善精神面貌、找到平静的内在自我。瑜伽的冥想法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或想法上,在长时间反复练习下,使大脑进入更高的意识。从而提升对事物的判断力、理解力、创造力,同时身心会呈现安定、愉快、心旷神怡的感觉。其原理与人的呼吸与人体支配感情的自律神经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瑜伽锻炼的独特性,更多在于对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呼吸系统产生的作用,让神经系统保持或恢复正常的功能,并作用于内分泌系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改善习练者的抑郁症以及激动、紧张、愤怒等负性心境。
太极拳实验组采用中低强度、且具有易练性的二十四式太极拳,首先有利于解决抑郁易感人群的倦怠感问题。其次从太极拳练脑、练气、练身三大原理来讲,太极拳要求精神专一,全神贯注,意动身随,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很好的锻炼了大脑;提升了肺功能、减轻了心脏负担;锻炼了身体的各个部位、调整了身体各系统的功能。尤其是太极拳动静结合的锻炼方法,有益于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的调整,从而调节练习者的情绪状态。比如:太极拳练习时,要求松静自然、用意不用力、行拳时要求快慢相间、行云流水;通过意念引导,以内促外、连绵不断、节节贯通,从而调节与放松练习者的心理机能。尤其在练拳时思想处在安静的、无杂念的状态中,身心陶醉在太极拳那轻灵沉稳的境界里。久而久之,人的心理自然产生微妙的变化,紧张的心理压力得到释放,精神负荷逐渐减小,心境慢慢地开阔;使原本急躁的性格变得平静安稳,压抑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好的放松,性格也逐渐开朗、乐观。综上所述,太极拳运动有利于消除练习者极端的思维定势,有效地降低受试者的抑郁、愤怒、激动、无活力性心境,提升活跃、愉悦和平静心境。同时两项运动对思虑性心境影响差异不显著,说明瑜伽与太极拳练习对改善练习者思虑心境水平效果不明显,这也与练习时间不够长有一定的关系。
(2)实验后心境因子差值组间比较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照组、实验组(瑜伽组、太极拳组)17周前后的心境因子的差值变化比较来看,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其中瑜伽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平静性、抑郁性因子有非常显著差异,愉悦性、无活力性因子有显著差异;太极拳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活跃性、抑郁性与无活力性因子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太极拳与瑜伽组)之间比较,平静性、活跃性因子差异显著。说明哈他瑜伽和二十四式太极拳运动对被试者的心境状态均有改善,各有所长,但瑜伽练习对平静性因子的影响大于太极拳组,太极拳练习对活跃性因子的影响大于瑜伽组。
瑜伽和太极拳运动对中职女学生的心境状态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1996年国际医学会曾报道,认为“身体运动有助于缓解抑郁症症状和焦虑,提高情绪”。运动能缓解抑郁的生理学基础是它能有效地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内啡肽能使人感到快感,抵抗抑郁等负性心境,提升良性心境状态。而瑜伽与太极拳都属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运动量适度;而且在练习时都强调缓慢而柔和、注意力集中、心静以及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这些相似的动作特点可以平衡练习者的身心、调节情绪等作用。在平静性心境因子方面瑜伽优于太极拳,可能与两者的运动原理有关。太极拳运动方法比较独特,是一种武术流派,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技击”,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具体攻防技击的涵义。可以提高练习者的“情绪”,活跃各种生理机能,即表面平静,却内心澎湃。太极拳还讲究 “虚实结合”“快慢相间”,始终保持重心稳定的基础上,在技击中“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与呼吸、意念配合起来,大大增加了太极拳对机体的活跃性。所以在活跃性因子方面,太极拳优于瑜伽。而瑜伽运动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身体内在的一种无比平静和快乐。体式动作讲究的是身体内部的对抗支撑练习,达到锻炼肌肉以及身体各器官的作用,而不是对外的攻防技能。瑜伽体式练习时,要求集中注意力,将意识放在对每个动作的感受上,注重身心合一,也是追求从内在去寻找平静和快乐。尤其是瑜伽的呼吸法与冥想法,能让练习者的心宁静下来,放空身心,心平气和的面对一切事物。所以在平静性因子方面,瑜伽优于太极拳。
哈他瑜伽和二十四式太极拳运动都可以调节中职女学生的心境状态,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等。表现于BFS心境量表中瑜伽组除活跃性、思虑性因子外,太极拳组除思虑性因子外,其他各项因子均有显著差异。但在平静性心境维度上,瑜伽优于太极拳,在活跃性心境维度上,太极拳优于瑜伽。
瑜伽和太极拳对中职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又各有特点,中职学校可根据两项运动的特点,开设相关课程、兴趣班等,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可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更科学地进行选择练习,制定运动方案,循序渐进地坚持练习。此外本文只对中职女学生进行了心境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以后增加男学生以及其他心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