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作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担负着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同时更兼加强服务于社会多元化发展需求的职能[1]。2015年4月,广西农业厅与玉林市人民政府共建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承办主体是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是广西乃至全国第一所职业农民学院。此后,广西农业厅直属五所农业职业院校陆续成立厅市共建的职业农民学院。利用职业农民学院的载体,这些职业学校已逐步成为广西新型职业农民、水库移民劳动力、“雨露计划”贫困村劳动力、农村实用技术等农民培训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开展职业学校社会培训工作,构建一套合理有效的社会培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职业学校的视角,试图积极构建基于社会企业员工、农民等不同群体的社会培训组织网络体系;打造按照社会培训的特点开发课程体系;建立针对成人培训的理论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专兼结合培训师资团队的能力体系;创新成年人培训教学方法体系与改造培训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社会培训体系。
我校最早设立了广西玉林职业农民学院,专门的服务“三农”精准式地针对社会培训在我区上属首创,而职业学校社会培训体系的建成将会大大提高其示范辐射的影响。借此契机,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企行合作、学校社区合作、农业合作社合作等方式,编织新型职业农民、水库移民、基层农技人员、企业员工及技术服务的培训网络。与贵港市农业局,岑溪市农业局,桂平市农业局、平南县农业局、校企合作企业、玉林五彩田园农业示范区以及农业合作社等企事业单位共同编织社会培训网络。这一网络体系覆盖面大,形成了“政+行+校+企”培训主体模式,让培训工作得以顺利高效地开展,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示范应用效应。
1.分析培训岗位及职业资格标准。在培训工作中,不同的培训岗位有不同的职业资格标准。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与企业、行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企业共同调研社会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并确定培训需求的职业能力,按照职业技能工种国家标准分析社会培训项目的群体需求及相应的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根据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及培训重点。在培训过程中,突出重点,学以致用,注重实效的职业技能培训。
2.开发培训过程融入国家标准的培训课程。与地方行业企业等合作,结合培训的内容和层次,开发了特色化、系统化、本土化的“技+文+营+管”培育培训课程体系,保证培育培训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没有现成的培训教材,特别是缺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的“本土化培训教材”,为此,学院围绕农业部颁布的各产业培育规范,深入农村对农民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基础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什么,给什么”的思想,从满足学员对“产业技能+文化素养+营销能力+经管水平”四个维度培训需求来开发培训内容,开发培训特色教材《农产品营销》《家庭农场经营》及农业各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7本,保证培训工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构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师资队伍是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关键资源,根据社会培训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支能把握职业学校开展社会培训方向的,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学水平高的专兼结合的优秀培训团队,为各职业学校培训师资队伍提供培养方案。紧紧围绕“粮、果、菜、禽畜生产”等主导产业聘请区、市、县各产业知名专家、农业企(社)负责人、种养能手、科研院所及我校专业教师组建了近10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师资团队。根据师资队伍里面每个专家能手的专业特长,有效地把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多元化培训师资队伍,改变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的培育师资局面,让学员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掌握生产技能,达到全面提高学员的产业生产技能、继续学习能力、经营和管理综合能力的效果。
4.创新培训方法体系。职业学校对于社会培训新模式与机制的探索应当积极和灵活,打造多层、多元、多形式的广阔平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库移民、基层农技人员等项目和企业员工培训中实施,与社会培训岗位、国家职业资格对接的项目需求为导向的过程性教学模式。立足于学校自身专业性质,充分发挥专业、师资与设备等资源优势,根据行业与企业以及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培训的方向与模式,开发特点鲜明、具有较大竞争优势的项目[2]。不单要扩大培训的规模,更要发挥和增强其实用性、针对性与有效性。如学校应着眼于企业需要,与企业合作,为企业制定符合企业特点的培训方式与培训周期,可将学校集中培训与企业现场实践指导相结合,这样既可以短期脱产,又可以不影响工作,给了企业更多的选择模式,同时提高学员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为衔接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充分融合学校现有的资源和当地的资源,让新型职业农民增知识、增能力、重素养、增效益,学院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综合类基地”作为示范平台;利用农业生产园区作为实训大平台;既能提高学员的生产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培训效果。
5.完善培训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库移民、基层农技人员企业员工培训等项目中,通过培训项目岗位需求定位,在培训过程中执行岗位工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培训过程性评价,为各职业学校开展社会培训提供教学效果评价方案。同时,要健全培训反馈机制,通过如效果调查、受训企业与学校座谈等形式,了解已开展的培训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或有哪些值得加强的地方,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与改进,以促进培训内容与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近年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库移民、基层农技人员和企业员工培训等培训项目为主线,以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企行合作、学校社区合作、农业合作社合作为抓手,主动紧贴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广泛地争取地方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发挥行业资源优势,推进地校合作,形成了“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深度融合的社会服务长效模式,充分发挥了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自身发展也赢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