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清川小学 广西南宁 53007)
审美能力,也叫艺术鉴赏力,是指人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能力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发展审美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任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构成。小学是人们接受最初阶段正规教育的学校,具有全面性,在学生最初审美能力形成的塑造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具有深刻的实质性意义。
事实上,美术是一门能给人们带来审美享受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美术教师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中有天然优势。然而,这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身边可以接触的事物和已知已有的作品,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与其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形形色色的物体》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回忆有趣和独特的东西并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能够在审美熏陶中,帮助其形成对美术的全面认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审美是人文社会中的重要现象,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追求的美才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美。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因此小学作为人们最初接触正规教育的学校,承担着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职能。美术课堂上审美能力的培养要依靠经过教师严格筛选的审美对象,是真正反映美或对比反衬美的对象。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对善恶美丑的最初衡量尺度,为学龄儿童形成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2000年被视为教育的减负年,1月8日,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认为“学生负担过重现象至今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止,有的地方甚至还相当严重,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障碍,也直接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形象”,再次提出要削减学生课业负担,丰富学生课业生活,推行素质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能够在学生学习紧张之余为其放松心情,提供审美对象帮助开阔学生眼界,改变以往美术课单纯描图画画的窘境,丰富学生的课业生活,切实落实国家政策,做到对学生负责。
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能力培养在国家政策及学校教师个人努力、社会方面共同配合的情况下,正稳中求进,不断发展。尽管如此,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由此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总体表现在东部经济地带教育水平高,教育资源分配精度强,中西部地区则次之。教育发达地区对于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经验充足,人才储备多,发展迅速;教育相对滞后的地区学校,获取信息速度慢,缺乏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足够重视,缺乏对老师审美教学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操作经验,无法将审美培养工作与学生年龄特点切实结合,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建立具体而科学的教学情境创设,传统美术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导致审美能力培养无法顺利发展。
考核机制的缺乏使得部分老师缺乏不断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内在驱动力,以及使部分学生缺乏配合老师进行审美教育的积极性与严肃态度。没有合适的考核机制及奖惩措施,使得很多学校的美术教育及审美能力培养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其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孩子对于美术热爱之情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大部分小学对于学生的培养囿于课堂,缺乏将孩子带出课堂,走向社会的勇气和觉悟。当下小学美术教育仍然受制于学校,缺乏将孩子带向课外的自觉,仍然采用间接审美的方式,单一的培养渠道无法让孩子真正而全面地受到美学熏陶,对美术知识的追求缺乏积极性。
审美素质的提高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审美素质和学生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相辅相成的。但实际情况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美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通过大量的教学观摩及实践,提出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
虽然艺术高于生活,但归根到底来源于生活。只有扩展小学美术教育训练渠道,不拘泥与课堂,带领学生走向社会,才能真正让学生见到不加修饰的淳朴和天然,让学生知道何为真正的美,在自然和社会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仅仅依靠书本和老师的范本。只有让美术回归生活,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实打实的提升。
合理的考核机制会首先设定适当的准入门槛,让真正适合教授美术,有实在美术修养的教师得到任用,提高整个审美教育师资力量。定期考察和及时反馈会让教师对于审美教育工作始终保持高度热情和适当紧张度,不断鞭策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提高教学水平。合理的奖惩制度也会让教师在改革自己教学技能时有更高的积极性。
小学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仅考察教师的学术能力,还要求教师对于社会人文现象有绝对的敏感,对于教学技能和方法始终保持创新意识。学校应该善于借助社会条件,为校园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能力培养提供适宜发展的土壤,教师应该积极与家长和社会联动,提高业务水平与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