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寒冬,热闹又暖身的各种火锅是许多朋友聚会时的首选。不过,火锅虽然美味,但也让很多身体偏胖和尿酸偏高的朋友怀有忧虑:“听说火锅汤的嘌呤含量特别高,涮火锅的必点菜品,比如内脏、牛羊肉、鱼类、各种海鲜河鲜,都是嘌呤含量偏高的食物。若是食用过量,会不会造成体内尿酸水平上升,增加痛风的患病风险呢?怎样涮肉才能减少嘌呤摄入?火锅汤能不能喝?”
嘌呤是生物体遗传物质核酸的成分,它们易溶于水,但并不会因为煮沸加热而轻易分解。凡是细胞密集的天然食品,嘌呤含量就比较高,比如内脏、海鲜类;如果没有细胞结构,或者细胞大、水分大、干货少,那么嘌呤含量就比较低,比如大部分蔬菜水果类,又比如鸡蛋、鸭蛋、鹌鹑蛋都是巨大的卵细胞,所以它们的嘌呤含量也低。如果卵细胞受精后开始胚胎发育,伴随着细胞分裂的过程,它的DNA不断复制,那么它的嘌呤含量就会增加。奶类食品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它的嘌呤含量明显比肉类低。不过,牛奶发酵之后大量的乳酸菌繁殖,那么它其中的嘌呤含量也会上升。不过即便如此,由于奶类中蛋白质有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作用,至今还没有发现因为喝少量酸奶而增加痛风风险的问题。
火锅的嘌呤有两个来源:一是火锅汤底中本来就含有嘌呤;二是食材中的嘌呤在涮的过程中溶进了火锅汤中。
现在市面上有清汤,菌汤、番茄汤、粥汤、酸汤、肉汤、鸡汤、鱼汤、骨汤、牛油、清油等各种锅底。那么,哪些品种的嘌呤含量最高呢?
清汤锅底:只有白水加一些葱姜、几粒枸杞、几片紫菜等,汤本身的嘌呤含量(按毫克每百克计)是个位数,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显而易见,这种汤底最适合需要控制血尿酸的朋友们。
番茄汤锅底:其中加入了番茄酱原料,它是一种低嘌呤食材,所以不影响汤的嘌呤含量,且番茄中的大量钾元素,有利于尿酸顺利排出人体之外。但是除了番茄之外,其中加入的鲜味调味料值得关注。因为鸡精、酵母水解物等增鲜剂中就含有鲜味核苷酸,而核苷酸中必定含有嘌呤。所以,它的嘌呤含量会比清汤高,但还是能被需要控制血尿酸的朋友们所接受的。
菌汤锅底:菌类是植物性食品中含嘌呤较高的食材。按我国测定数据,新鲜菌类每100克的嘌呤含量在21~79毫克之间,干的菌类因为是浓缩了的“干货”,含量在68~569毫克之间。在大量鲜菌和干菌熬的汤中,显而易见会含有不少的嘌呤,一定会比清汤高得多。具体含量要看用了哪种蘑菇,具体放了多少,熬制有多么浓。总体而言,菌汤锅底不太适合需要控制尿酸的食客们。
鱼、肉、鸡汤、骨汤锅底:在熬制过程中,鱼、肉、鸡中的嘌呤会逐渐溶进到汤中,再加上其中可能添加有多种增鲜调味品,所以这一类的锅底味道越浓郁、鲜美,其中的嘌呤含量越令人担心,肯定不适合需要控制血尿酸的朋友们。
牛油汤、清油汤锅底:牛油和清油是脂肪,而嘌呤不溶于脂肪,所以油本身的嘌呤含量非常低。但是,油汤锅底通常也加入了少量肉汤和多种增鲜调料,再加上尿酸高的人大半同时伴有超重、肥胖、脂肪肝、高血脂的情况,而大量饱和脂肪不利于血脂控制,所以建议需要控血尿酸的朋友们还是少用为好。
粥汤锅底:如果只有白粥,其中嘌呤含量极低,也无需担心。问题是有些粥汤锅底中加入了肉汤、鸡汤,还加入了增鲜调味品,那么它的嘌呤含量就需要担心了。
酸汤锅底:蔬菜、辣椒等本身嘌呤含量低,但经过发酵之后,由于微生物的繁殖,它们的含量会略有升高。此外,通常这类汤底也会加入增鲜调味品,所以嘌呤含量虽然比不上肉汤类锅底,但也会比清汤锅底明显高一些。
在涮火锅的过程中,因为嘌呤易溶于水,加热又会破坏细胞结构,所以在煮的过程中,嘌呤就会不断从被破坏的细胞中跑出来,逐渐溶入汤里。
有些朋友问:“涮锅时,涮鱼、肉、海鲜吃都没关系,只要先在汤里涮涮,嘌呤就跑出去了。但是,到底这个溶出的速度有多么快呢?真的涮一下就能放心吃了?”
还得用数据说话,我们来结合两篇国内涮火锅的嘌呤研究做具体分析。
一项研究检测了5种肉(鸡肉、兔肉、猪肉、牛肉、鸭肉)经过清汤涮煮之后,一共采集了6个点的嘌呤测定数据来观察肉和汤中嘌呤含量的变化,即水煮前,以及水煮10、20、30、50、80分钟后。测定结果发现,5种肉在水煮过程中,肉和肉汤中嘌呤含量变化基本一致:肉中的嘌呤含量在煮制10分钟内迅速降低;10~30分钟时,降低速度趋于缓慢;30~80分钟时,含量就稳定了,不再继续下降。
以鸡肉为例,水煮10分钟时,肉中嘌呤总量降低幅度约为70%,具体说,200克(4两)生鸡肉中嘌呤含量为285毫克,而涮之后的嘌呤含量为80~90毫克。肉汤中的嘌呤含量在放入肉煮制10分钟的时间内迅速增加,10~50分钟时增加速度趋于缓慢,50~80分钟时则基本稳定。
还是以鸡肉为例,水煮10分钟时,汤中的嘌呤含量从原来的几个毫克增加到大约45毫克每百克(嘌呤含量在30~75毫克每百克之间,被列入中等嘌呤含量食物)。如果喝一碗200毫升的汤,则会摄入90毫克嘌呤,这个数值还是相当可观的。
另一项研究检测了羊肉、牛肉和青虾在清汤中涮煮后肉和汤中嘌呤含量的变化。测定时共采集5个点的数据,即涮肉前,以及涮肉1、6、16、31分钟后。测定结果也发现,3种肉及肉汤有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
1. 汤中的总嘌呤量在0~31分钟内,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其中,青虾汤内总嘌呤升高最多,可能与青虾嘌呤含量较高有关。
2. 肉中的嘌呤含量随着涮肉时间的延长,先降低后增加,其中羊肉在涮后6分钟、牛肉和青虾在涮后16分钟达到最低值。
3. 汤中的嘌呤含量,在涮锅16分钟时,均高于30毫克每百克;涮锅31分钟时,为50~70毫克每百克(嘌呤含量在30~75毫克每百克之间,为中等嘌呤含量食物)。
虽然以上两个研究的检测时间点略有差异,但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共性的东西:肉在涮火锅的过程中,嘌呤含量确实有降低。因为这是因为汤多而肉少,在扩散平衡时,大部分嘌呤会跑到汤里面去,使汤中嘌呤含量增加。在刚开始涮锅的6~10分钟,肉中嘌呤含量下降的最为明显,而后涮肉时间增长,肉中嘌呤的溶出不明显,时间过长,汤里的嘌呤甚至可能再吸收进入肉中;汤中的嘌呤含量,随着涮锅的时间延长,会逐渐增加。涮肉过久的汤(超过30分钟),其中嘌呤含量可能已经达到中等嘌呤含量或中高嘌呤含量食物的标准。
对需要控制血尿酸的朋友们来说,涮火锅时最宜选择清汤锅底,如果觉得一种口味单调,可考虑加上番茄锅底。小料宜多选葱花、香菜、芹菜丁之类蔬菜类原料,避免含有虾皮、海米、豆豉、肉干、蚝油的高嘌呤品种。
选择食材时,不要选取过多的鱼、肉、海鲜、河鲜,宜选择较多低嘌呤含量的新鲜蔬菜、薯类,配合少量肉类和鱼类,海鲜、河鲜和内脏类食材最好不要选择。
畜肉、禽肉及水产等嘌呤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最好在清汤中煮6~10分钟后再食用,此时嘌呤含量相对较低。
早一点放入肉类涮制,在开始的15分钟内就把涮肉工作完成,捞出来慢慢吃。因为后面的火锅汤中嘌呤含量会逐渐升高,而涮肉后肉中的嘌呤下降效果也会变差。
涮制蔬菜食材时,也要早一点涮,不要等到30分钟之后,火锅汤嘌呤含量已经非常高的时候再煮。涮的时间短一点,熟了就马上吃,否则大量嘌呤会扩散进入到久煮的蔬菜当中。
如果想要喝汤,建议在刚涮的时候喝,前10分钟内喝最放心。喝汤时控制数量,建议加入一半白水,以稀释嘌呤浓度。涮锅时间超过30分钟就不宜再喝汤了。
吃火锅时最好不要饮酒,酒精会促进内源性尿酸生成,并抑制尿酸排泄。
吃火锅时最好不要喝甜饮料,因为糖也会提升体内尿酸浓度,特别是大量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