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本土电影中的歌舞流韵

2018-02-26 03:15吴玉霞
新疆艺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歌舞维吾尔族舞蹈

□ 吴玉霞

新疆本土电影舞蹈剧照

克拉考尔认为,“舞蹈”是除“追赶”之外特别适合于电影表现的运动之一。他说:“舞蹈只有当它是外部现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它才是上乘的电影化题材”。①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盛誉,歌舞是新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歌舞丰富多彩,灿若明珠,世代流传,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如维吾尔族民歌《新疆是个好地方》《阿拉木汗》《达坂城的姑娘》《青春舞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塔吉克族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乌孜别克族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都是广为流传的新疆民歌。新疆歌舞以它纯粹本真的生命情感和蓬勃热情的精神抒发,带给观众视觉和心理上一种独具质朴亮丽和原始强劲之美,因此,这些歌舞既是克拉考尔认为的理想的电影化题材,又是新疆本土电影的一个标识性元素。新疆本土电影将新疆歌舞元素融入电影,使得新疆歌舞的独特风韵在电影中得到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向度的表现,不仅使得电影更加具有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而且歌舞和电影互相阐释,更具一种灵动的美韵。

由于新疆本土电影主要集中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题材方面,所以本文也主要论及这两个民族的歌舞元素融入电影所产生的歌舞流韵。

一、维吾尔族歌舞

电影作为综合性的艺术,虽然融入歌舞是常有的事,但除了以歌舞为主的歌舞片,如《音乐之声》《阿育王》《如果爱》等之外,并非所有电影都有歌舞的成分。但在维吾尔族题材的新疆本土电影中,歌舞几乎成为每部电影必不可少的元素,即使在剧情片中,歌舞的片段也常出现。这既是为了通过维吾尔族歌舞来增强电影的观赏性,为提升电影的观赏价值服务,更是艺术真实遵循生活真实的反映。在实际生活中,维吾尔族本身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唱歌跳舞的民族,在各种汉文献里,都有关于西域人民嗜好歌舞的记载:龟兹“俗善歌舞”;于阗“人喜歌舞”(《新唐书》)等。维吾尔族被认为是“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维吾尔族能歌善舞,每逢节庆、喜日和余闲,都要载歌载舞,维吾尔族的歌舞驰名国内外,古代维吾尔族人民常以唱歌跳舞来表达游牧、狩猎的情景和丰收喜悦的心情。不但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舞蹈,还广泛吸收了新疆地区、中原地区和许多国家乐舞的精华。而维吾尔族的经济生活和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又有其它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具有独特的风韵特征:

1.维吾尔族舞蹈体态的基本特征:强调昂首挺胸、立腰、拔背而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维吾尔族舞蹈不仅具有沉稳的含蓄之美,而且亦具备了直立向上的美感。

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

2.维吾尔族舞蹈节奏的基本特征: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多用切分音、附点节奏和在弱拍处给以强势的艺术处理。如舞蹈动作中的绕腕,头的“挑”,脚步的“三步一抬”动作的后踢步等都是节奏的弱拍时做的,以及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特点。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维吾尔族舞蹈的风韵。

3.维吾尔族舞蹈律动的基本特征:为膝部规律性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时一瞬间的微颤,使其动作衔接自然潇洒、柔和优美。舞蹈动作擅长运用头部和手腕。通过移颈、头部的摇、挑和手部的翻腕、击腕等丰富多变的动作,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4.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特别是“先正看而后低首闭目”的眉眼运用,构成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的重要特点。

5.维吾尔族舞蹈技巧的基本特征: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柔软下腰和快速旋转。旋转快速、多姿和戛然而止。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这是维吾尔族舞蹈最富有表现力的技巧。维吾尔族的柔软下腰有快慢之分。正因为维吾尔族歌舞具有如此独特的艺术特点,所以新疆本土电影中展示维吾尔族歌舞也为电影增加了独特的美质风韵。

电影故事片对歌舞建构主要有两种明显的类型:一是以歌舞为主的音乐片,影片的主旨就是展示某个民族的歌舞艺术,故事的主人公往往就是对音乐的执着追求者,如《西部舞狂》《不当演员的姑娘》《吐鲁番情歌》等影片,它们是属于“情节性”的电影歌舞元素;二是歌舞不是影片要表现的重心,它只是以背景音乐、情节空间音乐等方式参与叙事,穿插在电影故事的讲述过程中,如《买买提的2008》《大河》等,这些歌舞元素不参与情节表达,它们不受情节结构的制约,更多地与影片的整体叙事结构、叙述基调及情绪意象密切相关,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音乐歌舞配置,它们是属于表意性的电影元素。这些电影根据影片叙事主题,叙事风格、人物性格等需要,主要采用本民族特色的民歌、歌舞音乐和民族器乐参与叙事,同时向观众呈现少数民族独具魅力的民族音乐文化。下面根据新疆本土电影中维吾尔族歌舞这两方面的功效分而论之。

(一)情节性的歌舞元素

情节性的歌舞元素一般都属于有声源的音乐歌舞元素,即音乐的出现在电影中能找到发声源,往往与剧中人物,尤其是与故事主人公的关系很密切,主要是由剧中人演唱、弹奏,是一种客观出现的歌舞元素,它们处于影片情节时空的范围内,这些歌舞元素通过人物的活动参与情节建构,在叙事过程中得以体现。如天影厂 2005年拍摄的歌舞片电影《吐鲁番情歌》,从片名即可发现是一部以歌舞贯穿整部影片主旨的电影。故事发生在吐鲁番农村一个退休老村长的家里,影片以四首经典情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掀起你的盖头来》《半个月亮爬上来》和《阿拉木汗》四首经典维吾尔族情歌贯穿全片,记录了两代人四段迥异的情感追求,以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轻喜剧样式,真实地反映了当代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现实生活。四首歌对应着不同故事情节发展的阶段:引子——《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新疆风情展示 ;发展——《阿拉木汗》——相爱 ;高潮——《半个月亮爬上来》——求爱波折;结局——《掀起你的盖头来》——完美的爱情结局。正因为四首情歌在影片中串联,所以整部影片烦而不乱,展现出吐鲁番绿洲农村特有的歌舞生活情韵和维吾尔族歌舞的独特风韵,既增加了影片的看点,又阐释了影片的含义,构建了情节。

镜头一转入吐鲁番的农村,《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维吾尔族经典情歌就响了起来。《吐鲁番的葡萄熟了》这首歌曲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机地将人的心理状态以自然物的形态外化出来,将优美的旋律与真挚的情感、生动的人物形象融合在一起。能够激发起观众无尽的想象,会使听众沉醉于歌曲优美的旋律中时联想到两个维吾尔族彼此相爱的年轻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这首歌曲关牧村曾经演唱得浑厚悠扬而深情,后来刀郎用他略微沙哑的声音将其演唱得粗犷质朴而坚实。在电影《吐鲁番情歌》中,为了与青葱翠绿的葡萄架环境相一致,为了与影片中欢快亮丽的歌舞相契合,这首歌被新疆歌手艾尔肯演唱得欢快热情而充满活力,疏离了深情抒情的传统演唱风格,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展现出一种明净动荡、欢快热烈、热情活泼的情韵。在这首歌曲的伴奏下,女主角阿娜尔汗和一群漂亮的维吾尔族姑娘穿着传统的绣花裙衫,在热情欢快地跳着维吾尔族的“盘子舞”,那旋转的身姿、转动的双眼、跳动的眉毛、欢快的垫步、弯腰、转腕、动颈、甩起姑娘们的小辫,无不展示出独特的风韵。这场美轮美奂的歌舞将人们带入了“歌舞之乡”吐鲁番热情欢快的生活之中。歌舞结合,将一个在经济改革形势下开放发展的美丽新疆展现在观众面前,也展示出蓬勃崭新的吐鲁番对游客的热情欢迎,影片色彩明丽、欢快活泼的轻喜剧风格就此奠定。

电影《吐鲁番的情歌》中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配舞

影片的第二首歌曲《阿拉木汗》是一首流传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维吾尔族双人歌舞曲。“阿拉木汗”是姑娘的名字,这首歌舞曲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赞美鲜花般美丽的阿拉木汗,活跃而风趣。《阿拉木汗》的歌曲是多段词的,在上下两乐句反复演唱之后,接一段短小的副歌。旋律具有歌唱性,节奏富于舞蹈性,频繁地运用切分节奏,使乐曲轻快活泼的效果更加突出,使人听之欲舞。在月亮大婶的葡萄园,哈里克的儿子普拉提看上了月亮大婶的女儿阿拉木汗,于是他一边劳动,一边试探性地向阿拉木汗唱着《阿拉木汗》。阿拉木汗幸福而羞怯的躲避着,葡萄园劳动的人们很快发现了普拉提的“不轨”,于是大家就附和着唱起了《阿拉木汗》,普拉提干脆拉起手风琴和大家一起唱起了《阿拉木汗》,阿拉木汗一边情意绵绵地与普拉提跳起了舞蹈,一边利用维吾尔族舞蹈掩面、扭身的动作羞涩地躲闪着,显得既娇俏可爱又舞姿翩翩。在普拉提的歌唱中,所有劳作的人都被欢快的歌曲所感染,放下了手里的活计,唱的唱、跳的跳、弹的弹、葡萄园成了人们举行“买西热甫”的欢乐的海洋。在这里,《阿拉木汗》这首歌曲与人物对应,与故事情节相合,产生了非常绝妙的作用。而且,这一场景将维吾尔族日常能歌善舞的民族特性完全展示了出来,也将维吾尔族诙谐幽默、热情开朗、活泼率性、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展示了出来,既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效果,也使得影片充满了无穷的意趣。

影片《吐鲁番情歌》中的第三首歌是《半个月亮爬上来》,巧妙地利用了歌曲的意境和节奏,既构建了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增加了影片的意趣。《半个月亮爬上来》这首维吾尔族舞蹈歌曲,最初为快速跳跃的节奏,王洛宾记录整理后改为中速抒情的爱情歌曲,后来蔡余文又改编为无伴奏合唱。这首歌曲既具有西班牙式的浪漫风情,又保留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质朴无华、诙谐幽默的特点。 这首曲子短小 、精练,歌词分为两大段,一共18个乐句,在平静的述说中,将潜存于主题的抒情成分委婉柔和地表达出来,歌曲描述了在朦胧的月光下,小伙子站在心爱姑娘的窗前期待爱神降临的心驰神往的感情。这首合唱曲有一种含蓄、浪漫、抒情、梦幻般的意境。在影片中,电影巧妙地利用了这首曲子的情意,又化用了歌曲营造的意境,使得影片意蕴无穷。在普拉提与阿拉木汗爱情受到月亮大婶阻碍以后,为了赢得心爱姑娘的爱情,普拉提在夜晚带着几个小伙子来到了月亮大婶的窗下,深情地唱起了《半个月亮爬上来》,他的歌声很快打动了楼上的阿拉木汗,阿拉木汗沉浸在幸福之中,顽固的月亮大婶似乎也要被打动了。普拉提正动情地唱着“请把你的窗户快打开”,当阿拉木汗就要打开窗子,似乎就要赢得爱情时,没想到理智下来的月亮大婶却端起一盆凉水朝普拉提的头上泼了过来。歌曲所营造的美妙意境被这劈头盖脸的一盆凉水浇得荡然无存,但却多了维吾尔族生活中特有的一种轻松幽默,展示出了维吾尔族诙谐的情趣。使得影片意趣盎然,更加富有情趣。

电影《吐鲁番请歌》中“阿拉木汗”的配舞

影片的结尾部分用了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既展示了完满的故事情节,又增加了一种热烈喜悦的气氛,使整部影片的基调更加热烈欢快,活泼热情,更能展示出维吾尔人的生活情趣。《掀起你的盖头来》这首歌曲写得活泼调皮,用的G调,2/4 拍,每一个节拍有四个、三个、两个、一个音符交替使用,四个地方半拍子的休止符,使音乐突然停下来,大量使用半音关系的 3和 4,起首的5和1和4之间的跳跃性都比较大,并且是在一拍中立刻切换的:511,这切合了维吾尔族开朗、乐观、诙谐幽默的特点。这首曲子平时是男声独唱,伴以维吾尔族舞蹈边歌边舞,使得歌曲显得很是诙谐幽默,富有情趣。而在《吐鲁番情歌》中,当一切矛盾都得到解决后,影片安排在婚礼上用这首歌的合唱曲来结束影片,营造出一种活泼跳跃、风趣幽默、节奏热烈明快的情韵,让人产生愉快的心情。整个影片也呈现出热烈欢快的情调,而且通过大家齐声演唱这首维吾尔族经典歌曲,将维吾尔族人民热情活泼的精神气质被直观外化了出来,整部影片的情绪基调也非常活泼明快、富有感染力。

《吐鲁番情歌》并非只是以单纯的情歌为主,伴合着这四首经典的维吾尔族情歌使得故事有机相连。影片还运用了极具代表性的维吾尔族舞蹈,这些舞蹈也可谓是该片的一大亮点。苏珊·朗格说:“舞蹈可以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②舞蹈作为造型艺术,通过舞蹈演员的身形、动作旋律等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美感,用在电影中,这些身形、动作、节奏往往会产生更为丰富的意指,使得影片含蕴更为丰富而深刻,而不仅仅只是好看,这就需要挖掘出不同舞蹈动作、节奏变化的含义。维吾尔族歌舞欢快活泼、表情丰富,通过维吾尔族舞蹈动作的变化,能够将维吾尔人的精神气质外化出来,也将维吾尔人开朗、乐观、诙谐幽默的特征展现了出来,影片的活泼明快情绪基调也直射了出来,所以说,在《吐鲁番情歌》中,舞蹈发挥了多重功效。特别是在《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拉木汗》和《掀起你的盖头来》的乐曲声中,那种集体起舞的场景,使得影片基调明快活泼,热烈欢畅。

维吾尔族舞蹈的动作比较自由灵活,并不是每一个动作都具有象征意义,维吾尔族舞蹈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能够传递出不同的情韵,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气氛,使得电影更富有了一种明快的节奏美和旋律美,增加电影的观赏性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参与电影叙事的表达,能够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多重意指。这一点,广春兰导演很有心得:“成功的歌舞片应是情节和歌舞融为一体:歌舞中有情节,情节中有歌舞,每一场歌舞的安排都能够推动情节发展,而不是单纯的观赏。”这就要求导演在创作中特别要注意情节的安排是否有歌舞的元素,不能将歌舞硬塞进去。在她执导的《美人之死》中,曾经多次出现了维吾尔族舞蹈场面,而广春兰通过不同人物舞蹈节奏的变化和舞蹈动作的力度大小展示,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使得不同人物形象的心理情感在舞蹈的动作和节奏中直观外化了出来,丰富了艺术形象的内涵,使得电影作品更加摇曳多姿。如当玛丽亚姆小姐与凯撒尔王子在明净秀丽的天鹅湖畔初识时,两人一见钟情,爱情的萌动在心头荡漾。这时,世间一切最美的语言都无法表达两人的倾慕之情,于是凯撒尔王子和玛丽亚姆小姐翩翩起舞。凯撒尔王子利用了维吾尔族舞蹈昂首、挺胸、直腰的体态特征,舞蹈动作却以维吾尔族舞蹈善于动膝、抖腿的动作为主,又结合了美国踢踏舞的动作,使凯撒尔王子的舞蹈呈现出欢快活泼,激荡有力的节奏美和高贵典雅的身形美,很切合凯撒尔王子的气质和身份。而玛丽亚姆小姐舞蹈则主要以翻腕、垫步、动颈为主,而脚步动作节奏则比较轻柔缓慢,也没有强力震动之感,这将玛丽亚姆小姐那种纯真稚气的娇俏、温柔羞涩的情态以及含蓄古典的美呈现了出来。跳完舞后,两人即将分离,娇羞的玛丽亚姆小姐忍不住轻轻问道:“我美吗,我跳得舞蹈美吗?”凯撒尔王子深情地说:“你跳得很美,等你长成一个又美丽又善良的大姑娘,我一定娶你。”只此两段舞蹈,就注定了两人一生的情意,展示了两人出众的品质和舞蹈美达成的情意美的特点,使得爱情犹如舞蹈一般摇曳多姿,动人心旌。《美人之死》中的拉拉古丽是一个貌美而又工于心计、心狠手毒、诡计多端的人物形象。她跳的维吾尔族舞蹈中,腰板挺得很直,垫步向前时脚步踩得又稳又快,动作干练利落,显示出一种果敢和放荡的狠劲。她的舞姿不柔美,但她的笑容与眼神却富有表情,在她伸出手臂扭动腰肢垫步前行时,她紧闭嘴唇,眼中闪烁着仇恨愤怒的光芒,而在她旋转过身子时,她的脸上又露出了妩媚迷人的笑容,神情又具有很强的魅惑力,展现出一种风姿绰约的仪态美。拉拉古丽这段舞蹈的表演既将维吾尔族舞蹈“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的审美特征展现得绝妙之极。同时使舞蹈成为故事情节有机的衔接点,这段舞蹈是拉拉古丽积压怒火的武器,是她虚伪狠毒本性掩饰的面纱,没有这支舞蹈,拉拉古丽的戏就缺乏了可看性,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生动性将大打折扣。所以说,《美人之死》中的维吾尔族舞蹈对于推进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等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维吾尔族舞蹈很多动作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情境,所以生活情景舞蹈化是维吾尔族舞蹈的另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运用在电影中,就使得电影更加富有灵动的生活气息,也更能够揭示出人物的精神内蕴,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维吾尔族舞蹈动虽然作并非每一个动作都具有象征意义,但是,维吾尔族舞蹈的形式感很强,维吾尔族舞蹈的很多动作是对生活情景的模仿,维吾尔族能将生活中的很多情景巧妙地化解为舞蹈动作,因此,维吾尔族舞蹈动作就不只是表象的舞蹈姿势,更是生活的感悟和生命情感体验的节奏化和旋律化。这是维吾尔族舞蹈的内蕴精神,将这种精神融入电影艺术,不仅能借助于舞蹈动作的形式美,使得电影更加具有可看性,更能开掘出人物隐藏在舞蹈动作物理的力之下的生命情感的力,使人物形象在舞蹈的旋律节奏中美化了形象,彰显了性情。这一点,新疆本土电影《不当演员的姑娘》对此进行了非常准确深刻的诠释。影片不仅通过新疆独特的维吾尔族舞蹈来单纯地提供给观众视觉的审美,而且将维吾尔族舞蹈之魂与阿米娜这一人物形象的精神之魂融合,使得人物形象与维吾尔族舞蹈互相彰美。正如姜耕玉先生所说:“情感驱使舞蹈演员的动作姿态,舞蹈的动作组合是以情感线索为内在逻辑的。可以说舞蹈是‘通过动作,提炼、升华到最高水平的情感自我表现’,是直接展示情感活动的结构模式。”在歌舞电影中,导演通过外观的舞蹈动作来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将人物形象丰富的情感与舞蹈的形式美结合,就会使得影片和舞蹈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共同传达出丰富的含义。如在影片一开场,显示字幕背景,出现了年轻的阿米娜跳天鹅舞,她身穿曳地白色纱裙,在悠扬舒缓的乐曲声中,象天鹅一样轻转脖颈,然后单腿向后翘起,白色的裙子被拉展成了天鹅的双翼,她悠闲地抖动身姿,……这些舞蹈动作将一只高贵的天鹅表现得惟妙惟肖,也展示了阿米娜舞姿的高雅脱俗之美。紧接着,画面上出现了阿米娜在跳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欢快的手鼓节奏中,少女阿米娜以敏捷的碎步横移出场,优美的柔腕、媚丽的眼神及旋风骤起的快速旋转后地下板腰,还有漂亮的碎抖肩,都表现出少女对葡萄丰收的喜悦。在葡萄架下,少女阿米娜碎步横移,从她柔美的绕腕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如繁星般晶莹剔透的葡萄。她在葡萄园中穿梭,欣喜地指点……忽然她移近,一个后抬腿跳步,手一上一下摘了一串“葡萄”,放进嘴里,只见她皱紧眉头,闭上双眼,抚脸摇头,形象表现出那葡萄的酸,让人感同身受。少女在园中不断地旋转快速地采摘葡萄,或在数圈旋转后互做一个侧旁软下腰。摘下一粒葡萄,又放入嘴中,这次可是粒甜的,少女露出开心的笑容,随着轻缓的鼓点声,她一边动脖,一边或“脱帽式”或“夏克”,加上柔腕,尽情体现了她心中的喜悦。可以说,阿米娜这支舞蹈表演得神形兼备、精湛无比。阿米娜以她高超的舞蹈技巧、鲜明的舞蹈造型和强烈多变的节奏形成了自己热情豪放而又细腻柔美的风格。她的表演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她时而如疾风旋舞,紧扣观众心弦;忽而戛然伫立,如一座灵秀的雕像;她轻柔而又不失刚韧的细小动作,都犹如水波荡漾,清风徐拂。这只舞蹈以维吾尔族典型的、富有代表性的生活体验“摘葡萄”为素材,成功地把切身生活感受转化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舞蹈艺术作品。女演员的形象塑造非常生动,特别是“吃葡萄”一节,吃甜的葡萄,让观众感到如饮佳酿,有花间微醺的感觉;而表演吃酸的葡萄时,又教观众酸掉了牙,真是精彩无比。正如有人所说“舞蹈力的动作,是受控制的、节奏化的想象的姿势。”③通过阿米娜的舞蹈姿势,我们想象到了少女的天真可爱;想象到了碧绿的葡萄藤、晶莹透亮的葡萄;想象到了少女简单热情的期待……仅仅一段舞蹈,传达给我们无穷的美的遐想。姜耕玉先生写道:“《德国现代舞蹈》中曾经描述玛丽·魏格曼的舞蹈‘当她跳舞时,她的躯体和四肢仿佛被一种按照神秘规律运动的自然力所支配’。这种‘神秘规律运动的自然力’,是指被她的生命创造出来舞蹈中的力,这种力使她由肉体存在的运动形式转化为艺术生命存在的形式——身体紧张形式在空间形成的符号性创造物,并在不断变化中造成一种境界。”④影片中阿米娜的舞蹈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高明的舞蹈表演家,无不通过虚拟的艺术手段,去达到对角色表现的深刻。运用人体的动作创造的形象,是舞蹈演员给予艺术的丰富的情感和力的投入,任何一种虚构的动作,都是通过身体内富有弹性的紧张度而表现出来的,这不单单是一种虚构的动作,而是在全身心的生命情感创造中表现出来的。”⑤诚哉斯言!在影片结尾,当阿米娜知道马依拉就是自己的女儿后,母女俩共同在舞台上表演大型舞剧《明月》,阿米娜的舞姿更加稳健流畅,她的拥抱、旋转、翻腕、踱步、奔腾,充满了深情和爱意,展示着生活的激情和灵动昂扬之气。可见,在《不当演员的姑娘》中,维吾尔族舞蹈的动作与“生命情感的表征符号”紧密联系了起来,舞蹈的象征性与情感的延展性和谐融入,可以说,在这部影片中“舞蹈不是徒有外表形式的纸花,而是须臾也离不开生命情感的源泉的润色的花,是带有泪痕与笑影、充满血色的虚幻的美丽的花。”⑥这种舞蹈之花,融入人的生命,使得人物形象更富内蕴,也使维吾尔族舞蹈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特征焕发出了一种诗意美的独特情韵。

随着时代的变迁,维吾尔族歌舞也注入了新的内容,这一点在新疆本土电影中展示出来,使影片既具有传统维族舞蹈的精髓,又具有现代生活的气息,营造出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的情调。如《买买提外传》就在维吾尔族舞蹈的基础上注入了当时流行的迪斯科舞蹈和“霹雳舞”动作,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一种时尚气息。

(二)表意性歌舞元素

与《吐鲁番情歌》《西部舞狂》《不当演员的姑娘》等情节性的歌舞元素不同,表意性歌舞元素是作为影片的背景元素出现的,它不参与故事情节的营构,但是能够充分发挥歌舞自身的“情感性”特征,它在电影中虽然属于从属的地位,但是却能够使得影片意旨更为丰富,为影片中多重语义的表达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服务。新疆本土电影《买买提的2008》《大河》都以维吾尔族音乐作为表意性元素融入影片中,使得影片呈现出独特的风韵。

电影《西部舞狂》剧照

影片《买买提的2008》的背景音乐虽然与电影的情节无关,但是在表现这部影片的主题,在揭示人物的心理情感等方面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说:“我觉得电影的主角不是买买提、不是村长,也不是小孩,而是这个村子的灵魂。”⑦为了表现着这个村村民的精神风貌,影片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维吾尔族音乐来表达人物复杂的情感。当表现热情与活力时,奔放热情、节奏明快、富有动力节奏的维吾尔族手鼓声就会响起。如在影片的开头,当孩子们漫无目的地在尘土飞扬的村子里踢足球的时候,一方面画面上展示了一些无所事事、懒散的人的身影,另一方面配合着孩子们踢球的热烈的动作,这种强劲的手鼓的背景音乐又时刻响着,这既表现出了孩子们踢球时的激情和生命活力,更使得孩子们踢球的动作富有了一种音乐般的节奏美、动态美,展示出了生活之美。在影片后面的情节发展中,当孩子们在沙地踢足球时,在他们参加比赛时,这种动荡热烈的手鼓背景音乐适时响起,使孩子们的激情与活力得到张扬和抒发。

除了这种强劲奔腾有力的手鼓音乐外,影片还运用了古老苍凉的刀郎木卡姆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当影片中人物处于矛盾、痛苦、无助的状态时,这种古老苍凉的木卡姆背景音乐就会适时响起,将人物内心深处原始冲动的生命活力以及那种复杂苍凉的情感揭示得深刻而传神。当村长动员大家打井而人们无动于衷的时候,当买买提追赶女教练无望的时候,这种背景音乐响了起来,给人一种苍凉之感,特别是富有爆发力和冲决力的吼声响起的时候,人物内心百般无奈、痛苦绝望的情感被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出来,人物情感在音乐的动荡声中蔓延。

《买买提的2008》主要是借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个时代性主题,通过体育精神来凝聚、激励人的精神,以此激发建设家园的美好愿望,这是新疆电影工作者创作的初衷,对于这一点,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就说:“体育的力量就是凝聚人,小小足球能聚集无数球迷。上万人在足球场内观战,他们为了自己支持的队伍拼命呐喊,把心中喜爱之情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一种凝聚力,奥运精神能把人们连在一起。通过体育,依克萨克村村民的心凝聚在一起,为了打井而鼓足了干劲。打井这条线就是为了表现体育精神而设计的。”⑧从影片的整体看,影片在这方面的探索很成功。影片的两条线并行发展,互相生发新意。卡德尔大叔通过打井这一件事来凝聚村民的民心,而买买提通过足球队激发了人们的拼搏精神和斗争激情,把足球精神和生命活力结合起来了。而将这两者凝聚起来的不仅仅是足球,还有影片的主题曲《前进……乌骏姆》⑨。

《前进……乌骏姆》是运用了流行音乐的抒情性歌曲。全曲的三段结构是:

第一段:1—8小节。分为上、下二个乐句,采用4+4的结构,属于对称式的乐段。第二段:9—19小节。由二个乐句构成,第一句:2+1+2+1构成,第二句:2+2+1构成。 第三段:20——32小节。采用4+4的结构。最后有2小节的补充,只是做了反复使结构扩大。这首歌曲融入东方音乐中国民族音乐的五声性旋律特色,产生了独具个性的抒情性效果。特别突出的是这首歌曲的部分曲调中有着新疆维吾尔族的音乐元素,全曲采用无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浑然一体。调性虽然只有一个#C 羽式(七声音阶),但是通过偏音巧妙地运用,同样也产生了激荡、昂扬、乐观、热情的情感色彩的变化,使得全曲明快统一的情感节奏获得了发展与变化,更加富有动感和活力,由此使得这部影片的故事基调也更加欢快激荡。总之,这首主题曲的词意表现出了昂样、拼搏、乐观的激情,再以南疆刀朗木卡姆配曲,音乐既朴实又富有独特的新疆地域特色,既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又展示了激昂、热情的生命活力,跟整个画面的运动节奏吻合,提升了影片的意蕴品质。

音乐具有概括抒情的诗意美特征,将这种诗意美的抒情性带入电影艺术作品,会使得电影更富有情致,展示出一种诗性的韵味。电影《大河》的音乐成就尤为突出,曾经获 2009年华表奖优秀影片音乐奖提名。导演正是怀着无限的深情,拍摄出了塔里木河母亲般慈爱的情意,其中的音乐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进行了概括、抽象性地展示,通过象征、暗示或隐寓的艺术手法诗意地传达出了无限深情。比如,婴儿时的南疆躺在塔里木河的小摇篮里,配以优美的摇篮歌,是河水抚育了他的寓意自然呈现,让人感受到不仅大河在这扎了根,他的子子孙孙与这条河都有着生命的联系。影片结尾以一小段航拍呈现出“水鸟回栖,动物归野”等生态变化,表现鸟的成队形飞翔以及野生动物奔跑着归来,生动地揭示了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的喜人气象之后,突出表现了两代水利工作者努力的成就和喜人的前景。故事在一片喜人的景象中结束。这时,字幕出现,背景音乐又响起摇篮曲来呼应前面的摇篮曲。这首摇篮曲,温柔深情,细腻委婉,像一位母亲在为她的孩子浅吟低唱,使得影片更富有温馨情韵和温柔情致,将影片的情境推向了“无限”的空间。

二、哈萨克族歌舞

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舞蹈方面,哈萨克族舞蹈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特点,具有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舞蹈动作刚健有力、优美动人、舒展豪放,在审美特征上有山的胸怀、水的温柔、雄鹰的凶猛矫健、骏马的忠诚勤劳、天鹅的优雅;哈萨克族的民间舞蹈比较盛行,多和游牧生活有关,如挤奶舞、剪羊毛舞、绣巾舞、制毡舞、走马舞、斗熊舞以及婚礼舞等。哈萨克舞蹈或轻盈欢快,或刚健苍劲,充满浓烈的草原生活气息。“挤奶舞”、“制毡舞”、“剪毛舞”的动人旋律和优美舞姿,使人仿佛身临其境。“哈拉卓尔嘎”是哈萨克族男女老少都会跳的民间舞蹈,哈萨克语意为“黑走马”,此舞用冬不拉伴奏,一般由一个人或两个人表演,舞蹈的乐曲节奏舒畅 、活泼,酷似马蹄接触地面时发出的“哒哒”声,舞者两腿交叉半蹲,双臂随乐曲节奏一前一后交替摆动,手部作翻手、提腕等动作,两腿时而踏步,时而前后移动,形象地表现了捕马、驯马的过程,但是,新疆本土电影中展现哈萨克舞蹈元素的很少,最近刚刚拍摄的影片《远去的牧歌》中有些微展现,其余哈萨克题材影片展现得很少。

在音乐方面,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歌声和骏马是哈萨克人的两个翅膀”。“当你降生的时候,用歌声打开你的门户;当你谢世的时候,歌声又送你进入坟墓”。⑩当草原上传来冬不拉的琴声,传来高亢嘹亮的歌声,那是哈萨克族人在歌唱。哈萨克族人民喜爱唱歌。”他们歌唱美丽的草原和富饶的家乡,抒发对情人的思念,表达对朋友的欢迎,往往是自编自唱、自弹自唱。哈萨克族将那些有才华的民间歌手尊称为“阿肯”。哈萨克族的音乐曲调流畅,节奏鲜明,声音响亮辽远。《故乡》《黄骠马》《黑云雀》等都是在草原上盛传不衰的优秀歌曲。哈萨克音乐是以民歌为主体,最常用的民族乐器冬不拉作为伴奏,这构成哈萨克人日常生活的常见情景。哈萨克民歌有多种形式与类型。即有反映劳动生活的劳动歌曲,包括牧歌和狩猎歌,也有赞美家乡、赞美生活的颂歌,更多的是反映爱情的情歌。由于哈萨克民族过着游牧生活,经常需要搬迁,在辽阔的草原上,经常有离别的痛苦,所以爱情歌曲特别具有表现力。哈萨克传统音乐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民间音乐使用着自然律基础上的七声音阶,同时也使用五声音阶或六声音阶,但以纯律七声音阶为主。

2.哈萨克民间音乐的调式不同于欧洲大、小调体系,它使用 do、s01、re、la 为主音的四种调式,常以主音上方五度音为支柱音。

3.七声音阶的民歌常运用五声旋法和“三音列”进行,使七声和五声融为一体。

4.无论是民歌或器乐曲,旋律运动的形态和结构原则,常运用重复模进和展开的手法,喜用带副歌的二部曲式。

5.节奏上保持了游牧民族不规整的特点,并将游牧民族常用的散板,化为不规则的混合拍,或出其不意地变换强弱而起到引人人胜的效果。

6.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曲中经常出现降七度音,并常与七度音并列于一曲。降七度音的频繁运用与出现,是由于它在泛音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不能将它理解为“燕乐音阶”中的降 si音。哈萨克民间音乐中的降七度音,常在上行级进或跳进的旋律中出现;“燕乐音阶”中的降 si 音常在下行级进或跳进的旋律中出现。它们各有不同的特性,不可等同。

新疆本土电影《鲜花》是以歌颂女阿肯鲜花的传奇人生为线索,展示哈萨克族音乐“阿依特斯”的独特魅力。其间阿肯弹唱的数十首歌曲充塞在影片中,使得整部影片在歌声中深情表达,由此《鲜花》被誉为“中国哈萨克版《音乐之声》”⑪,是一部以音乐为主线的影片。哈萨克的音乐最主要的特征是用冬不拉伴奏,《鲜花》的音乐作曲徐晓明认为:”冬不拉节奏的形象,就象哈萨克马的形象一样,哈萨克族一出门就骑马,冬不拉的咚咚声非常适合表现哈萨克族人的生活情感。”“哈萨克的音乐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音乐;另一类就是阿肯弹唱。”在《鲜花》中,这两类哈萨克音乐都有展示。影片中的主题曲《生命的长河直直弯弯》就属于典型的哈萨克抒情主题曲,选用了哈萨克一个古老的啊帕克的旋律。曲调饱含深情,意蕴悠长,记录了哈萨克族人民对生活与生存最淳朴的热爱,在电影中,运用电影化手法,经过多次变奏与扩张,贯穿着鲜花的成长过程。鲜花童年与爷爷坐着雪橇外出,雪犁飞逝,这首主题曲非常嘹亮地响起,传达出一种蓬勃昂扬的气概。在日常生活中,爷爷点着鲜花的鼻尖,弹着冬不拉为小鲜花唱这首曲子,这首曲子显得非常亲切温暖。在爷爷去世时,悲伤的鲜花站在雪原之上,一开口就唱出了这只曲子,歌声凄厉而坚定,伴随着万马雪域前行的画面,使得这支曲子的精神完全外化了出来。这支曲子也就成为了鲜花的生命旋律。在鲜花恋爱时用了提琴伴奏,展示这首曲子呈现出轻松激荡的情韵,使得美妙的初恋含蓄而温馨。在鲜花遭遇失恋、断指、失夫的挫折时,小提琴哀怨地演奏出这支曲调,既表现出了鲜花内心的隐痛,又展示出了鲜花不屈的灵魂,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而当鲜花最终成为草原上最杰出的阿肯时,成为草原上传授天籁之音的音乐老师时,她将这首生命的旋律又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孩子们合唱这首主题曲的过程中,阿肯精神也被世世代代传扬。所以,这首抒情曲子,既是鲜花的生命之曲,也是草原精神的灵魂再现。音乐中的主旋律就是鲜花的生命旋律,主旋律出现的变奏就是鲜花人生命运的变奏。影片正是运用这首主旋律歌曲,将哈萨克族音乐抒情特点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使得阿肯精神与人物精神合二为一,鲜花的成长像音乐一样自然和谐流淌,创造出了“生活如歌,歌即生活”的艺术境界,使观众在观看鲜花的成长经历中,忘却了痛苦。影片中人格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达到完美融合,传达给观众“美好人生”的信念,同时增加了无穷的艺术情韵。此外,穿插在影片中的数十首原生态草原民歌如《睡摇篮》《挽歌》《谎言歌》《阿肯歌》《加尔加尔》《哭嫁歌》等,将哈萨克风俗以歌曲的形式鲜活表现,也都具有强烈的抒情性的特点。哈萨克的另一类音乐就是“阿依特斯”(阿肯弹唱)音乐。无论是影片中人物命运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都是围绕着哈萨克这独有的“阿肯弹唱”音乐而展开的,正是因为阿肯弹唱独特魅力的融合,由此使得影片呈现出如诗如歌、丰富多彩、浪漫无穷的韵味。在阿肯弹唱中,电影根据不同的人物,安排了不同的调式。影片中卡德尔汗采用了大调式演唱,声音嘹亮粗犷,展示出男性的雄壮之美。而影片中鲜花在弹唱中一般使用小调式,音调婉转悠扬,很显女性的柔美。在《鲜花》的男女对唱中,粗犷的男声与悠扬的女声对唱,情意绵绵而又机趣无穷,令人流连忘返。

从《鲜花》整部电影的哈萨克民间音乐的运用来看,作曲家牢牢地抓住哈萨克音乐所具有的东方“五声性”旋律特征。体现出东方在电影音乐创作的个性特征。无论是电影主角还是配角作曲家都为他们设计好各种音乐,这部电影民族音乐所占有的份量是相当大的。当然,哈萨克音乐也使得这部影片呈现出独特的哈萨克族神韵。

有一位电影理论家将“运动和歌舞视为最上等的题材”,因为歌舞与运动都有着极强的动感,由此使得电影画面也更加地流韵生动,耀人心灵。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说:“我们无法把眼睛从影片中不断更迭的画面上移开——不仅是因为我们否则会迷失故事的脉络,不知道下文将是什么,而且也因为这种连绵不断的画画流含有某种吸引力,某种诱惑(感应)迫使我们的注意,我们的感觉、我们的视线不放过画画流中的任何东西。因此,运动本身就是某种吸引人和抓住人的东西。运动的吸引力来自观众的生物学本性。”⑫由此可见,将歌舞融入电影既符合电影艺术本体的需求,也是尊重观众审美心理的表现,新疆本土电影中加入歌舞元素亦是如此。正是因为新疆本土电影充分展现了新疆歌舞独特的艺术之美,不仅丰富了新疆歌舞的艺术内涵,同时也提高了新疆本土电影的艺术品质,使得新疆本土电影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灿然开放、独具芬芳、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注释:

①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第53页。

②苏珊·朗格《艺 术问题》[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第页。

③姜耕玉《艺术的位置与创造》[M],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第153页。

④姜耕玉《艺术的位置与创造》[M],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第152页。

⑤姜耕玉《艺术的位置与创造》[M],.云南出版集 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第153页。

⑥姜耕玉《艺术的位置与创造》[M],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第153页。

⑦西尔扎提·牙合甫等《买买提的2008》研讨会.[J].当代电影,2008(6),第24页。

⑧吴月玲《奥运让我梦想成真——访〈买买提的二○○ 八〉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N]《中国艺术报》2008年,5月9日,第001版,第2页。

⑨注:乌骏姆是维吾尔语前进、向上的意思。

⑩苏北海《哈萨克文化史》[M],新疆大学出版社,1989,第13页。

⑪中广网, 2010-01-27。

⑫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第52页。

猜你喜欢
歌舞维吾尔族舞蹈
从“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论“梅舞”的缘起与形成
学舞蹈的男孩子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舞蹈课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维吾尔族传统知识的民族生态学分析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