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教育局
大同市共有800 余所中小学校,3 万余名学科教师,30 余万在校学生。我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得到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电化教育馆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大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从2015年开始,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2015年投入4751 万元,2016年投入11249 万元,2017年投入13791 万元。我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基本上完成了教育信息化1.0“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迈入了教育信息化2.0“三全两高一大”的时代,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稳步提升,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十二五”期间,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中心任务为“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2014年大同市教育局与相关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项目总投资3220 万元,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覆盖了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和各县区教育局,实现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
在“校校通”方面,全市有765所学校(其中高中39所,初中129所,完全中学16所,小学613所)接入大同市基础教育网,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乡镇以上学校390所、乡镇以下学校355所和各县区教育局13 条线路的接入工作,接入比为97.4%。由市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各县区不再需要单独投资,不仅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成本,而且也减少了网络故障发生时难以定位、处理的问题,方便了师生的使用。
在“班班通”方面,随着“校安工程”、“薄弱学校改造项目”的有效实施,我市所有学校的9871 个教学班都配备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其中已经通网的多媒体教室数量为8895 个,达到90%。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使用。
在“人人通”方面,我市依托山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大同市基础教育网积极推进全市师生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工作,鼓励中小学教师和初高中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研、授课和学习,逐步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个性化。截至目前,全市共有21016名中小学教师建立了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达到72.3%,有219223名学生建立了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达到65.9%。
“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市财政每年出资200万元用于教学资源更新,每周更新约8000 余条,每年约20 万条。目前,我市拥有教育教学资源共350T,实现了全市中小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全覆盖。
2017年,依托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与北京分豆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引入235 套慧学云智能教育平台软件,为教师提供优质资源,深化师生互动,革新教学情境,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35 套慧学云智能教学平台覆盖大同市七县五区及市直学校,课程资源主要由17 个省市35所名校的教师录制,通过此平台,为我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贫困家庭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便利,实现了把“名师搬回家,名校搬回家”的愿望。
从2010年开始,我省信息技术学科正式纳入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范畴,为了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完成,多年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严格考务管理、严肃考风考纪,做到了平安和谐考试,主要有:
一是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教育局长为组长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领导组,下设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办公室和应及办公室,地点设在市电教馆。
二是加强考前培训。考前的技术培训对于考试能否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除了要求所有考点必须参加省级培训外,每年还要进行市级培训,争取使每位参考教师都能熟练地操作,一个不少地百分之百胜任此项工作。
三是多种手段保证信息及时畅通。(1)在大同基础教育网专门开辟了“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专栏”。(2)建立了“大同市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QQ群”和微信群。(3)开通短信通知平台。把省、市要求和工作安排及时准确地传递到个考点学校,同时把各考点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省市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办公室。
四是加强考务管理,严格考试流程。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关乎“千家万户”,我们像重视高考一样重视学业水平考试。每年都召开大同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暨考风考纪工作会,对涉考的各类人员做详细的要求,严肃考风考纪。印制《大同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秩序册》,明确各类人员职责、任务。严格实行交叉监考,并安排市派定点巡视员进行考点巡考,确保考试规范顺利实施。
五是利用多种媒体进行考试宣传。利用大同日报、大同晚报、大同电视台、大同广播电台、大同教育电视台、大同基础教育网进行考试宣传,努力创设和谐考试的社会大环境。
9年来,全市有20多万考生参加了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考风考纪良好,受到了省市领导的一致好评。
2016年中考信息技术考试成绩正式计入中考总成绩,市教育局召开了多次专门会议,从上到下群策群力,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通过公开招标在大同基础教育网上部署了考试平台。为了让每位考生考出理想成绩,我们每年都从全市遴选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针对试题做详细解读,录制讲解视频、编辑印制图文手册,在大同教育电视台滚动播出至少2 轮,还把视频和图文手册挂在大同基础教育网供广大考生参考学习,开考3年来,考试成绩逐年提高。
2016年,全市共有160所学校,33801名学生参加考试。全市均分为8.19 分。其中满分人数16423人,占参考人数的49%;
2017年,全市共有154所学校,31935名学生参加考试。全市均分为8.2 分。其中满分人数16163 人,占参考人数的50%;
2018年,全市共有149所学校,27625名学生参加考试。全市均分为8.7 分。其中满分人数14765 人,占参考人数的53%。
提高管理人员和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是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几年来,我们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和学校的管理人员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各项培训,同时还自筹资金进行市级集中培训和外出培训。
参加国家和省级的培训项目主要有:
15933名教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初级培训”。
19186名教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
2700名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2012)山西省农村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课堂教学应用远程培训项目”。
300多名教师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骨干教师培训”。
930多名教师参加了“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国家级培训项目”。
22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网络培训”。
15所学校的校长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
29名教师参加了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
利用选定的方案对田家石畔特大桥进行了托架加固,加固后进行过反复的观察和对比,加固后的托架平顺性保持良好、列车通过时的震颤明显减小,整体加固效果良好。通过对托架螺栓折断原因的分析,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一些重载铁路桥梁上,可以考虑结合将混凝土步行板更换为轻质橡胶步行板,可以有效减轻桥托架动静荷载,从而避免托架病害发生。
自主开展的市级培训主要有:
2016年9月18日到12月24日,投资350 万元对3012名信息技术教师、网管员和学科教师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2016年10月31日到11月9日,组织全市各县(区)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各中学分管副校长、电教馆长、电教工作人员130多人在东北师大进行了信息化领导力高级培训班学习。
同时,部分县区也自行组织了一些针对校长的培训,2016年11月27日到12月4日,矿区教育局组织全区80 余名校长赴重庆师范大学进行了校长领导力提升专题培训。
经过这些培训,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为学校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5年以来,我市组织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9121名教师参加,网上晒课35789节,上传课堂实录9836 节,获部优课35 节,省优课282 节,市优课1179 节。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阵地。我市积极支持、鼓励广大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推荐554 节微课、电子白板课例,参加全省教育信息化交流展示评选活动,获一等奖24 节,二等奖51 节,三等奖63 节,并获最佳优秀组织奖。
(1)成功组织了大同市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为了培养我市中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与爱好,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推动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作,举办了大同市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几年来共收到电脑作品916 件,其中推荐549 件优秀作品参加省级评选。大同市电化教育馆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
为了推动我市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选拔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秀教师,举办了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活动经县(区)、学校初评,层层选拔,经过学科组认真、严格、公正的评选,评出大同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能手526名,其中117名优秀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大同市电化教育馆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
(3)成功举办了大同市中小学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活动,评选出了优秀作品参加了省级评选。
为了提高我市教师信息素养和软件制作水平,强化教师教育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加快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举办了大同市中小学多媒体教育软件评比活动,共收到作品2092 件,评选出1119 件优秀作品参加了省级评选。大同市电化教育馆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
(4)成功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
为了展示我市现代教育的应用成果,积极推动全市现代教育的应用工作,组织我市185名优秀教师参加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本次优质课大赛我市参赛教师端庄大方的教态、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运用以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展示,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大同市电化教育馆荣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优秀组织奖。
(5)送教活动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课题研究,以研究引领信息化建设,提升应用水平,承担国家级课题3 个,省级课题45 个。
为了加强我市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我市组织省、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能手及获得全国优质整合课大赛一等奖的教师,深入县(区)开展了送优质整合课下乡示范观摩活动,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县(区)教师对他们的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评价这些课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灵活,教学目标明确,课件制作精美并恰到好处的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累计有4000多名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教学观摩,大家普遍感觉受益匪浅。
(6)加强教育信息化试点校建设,创建国家级试点校2 个,省级6 个,在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体系建立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充分发挥了试点校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为推进我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新方法,进一步推动我市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我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速我市区域教育特色资源建设,2017年12月市教育局决定在全市学校范围内开展大同市首届中小学特色微课(视频)大赛活动,大赛活动经过报名、网上上传作品和专家评委客观、公正、严格的评审,参赛作品能够严格按照大赛活动要求制作,主题鲜明、设计新颖,很好地体现了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和本地特色。这次大赛共收到有效作品1720 件,评出一等奖59 个,二等奖155 个,三等奖220 个,3 个优秀单位和9 个优秀组织单位。为了进一步巩固成果,总结经验,我们决定出版《大同市首届中小学特色微课大赛作品评析》,目前此项工作正在编审阶段。
大同教育电视台1990年开播,在办台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从严治台,环境育人,构建和谐”的治台方略和“立足大教育,突出青少年,服务全社会”的办台宗旨。充分发挥大众传播优势,树立精品意识,为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架起了彩虹桥。
建台28年来,大同教育电视台不断加强环境设施建设、硬件设备建设和队伍建设,台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技术人才优势。拥有4800 平米的办公环境和完善的演播、制作、播控、发射等设施;拥有多套先进的数字摄、录、非线编辑、大型摇臂和全套中央控制切换及通话系统、音响及切换台、演播车等设备;培养出一批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队伍和干部管理队伍资产积累达3000 万元,库存教育教学节目资料达到5.8 万小时。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同教育电视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同教育电视台现已成为大同市区及周边县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获取知识和信息不可或缺的专业媒体和学习平台。
多年来,我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节目评选,载誉而归,我台参赛的作品数量、质量一直都备受关注,受到了社会的赞扬和肯定。2016年大同教育电视台被中国教育电视协会评为“全国教育电视工作先进集。
教育信息化2.0 的时代已经到来,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
(1)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
(2)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
(3)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
(1)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
(3)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进一步提升大同市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2021年拟将我市建设成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为基础,提供管理、教学、学习三大核心业务的全国首批、山西省首家“国家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城市”。
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经教育部相关专家2017年对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测算,共需建设资金约2.7 亿元(具体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准),建设周期为三年。同时,我局积极向教育部争取建设经费,教育部拟同意若省市出资50%资金作为配套资金,则其余50%资金由教育部负责出资。目前,这个请示已经大同市批准,为未来大同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绘就了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