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心毕力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8-02-26 08:32
科学中国人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稀土实验室

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在1987年经科技部批准成立的“稀土化学与物理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和相关资源组建的。实验室是科技部于2007年批准筹建的2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并于2010年初通过验收,正式步入国家重点实验的行列。

奋斗不止 以“稀”为贵

在工业界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说石油是工业的血液,那么稀土就是工业的维生素。稀土元素是我国的宝贵资源,工业储藏量居世界首位。稀土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中国科学院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前沿,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稀土理论、稀土功能材料、稀土分离和稀土生物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实验室的建立将为我国稀土资源的利用和稀土高新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近些年,实验室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子课题228项,包括原国家“973”计划项目10项,原国家“863”计划项目7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面上和青年基金79项,国际合作项目14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99项。实验室成立至今共获得国家和部级奖励5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省部级各种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3项。出版专著2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410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40余项。省部级鉴定成果40余项,专利实施转化40余项。实验室积极推进高技术成果产业化,先后组织实施了包头稀土矿清洁冶金分离产业化,攀西矿铈、钍、稀土分离等国家产业化示范工程,建成了年产100吨规模的稀土—镁中间合金基地等,为我国稀土资源利用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贡献,发挥了稀土在材料和资源领域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在职研究员20余人,副研究员17人,技术人员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0余人,中青年占80%以上。实验室还有客座教授、访问人员、博士后、研究生等流动人员近120多人。

实验室自建立以来,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始终注重高水平人才引进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强调引进关键人才、用好现有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使优秀人才不断涌现,队伍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形成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从2001年至今,实验室通过引进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优秀人才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有序地完成了研究队伍的新老交替工作,形成了一支包括由实验室著名稀土化学家倪嘉缵院士和苏锵院士把握学术方向,有一批老一辈的稀土专家扶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内的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研究梯队。青年科技人员思想活跃,竞争意识强,注重国际交流,有些在国内已成为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而且在国际上也崭露头角,并被国内外同行所承认,在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大方向创新行

1.稀土化学生物学与纳米生物材料

研究稀土在动物体内的分布和存在状态,稀土与体内配体及生物活性物质等的作用机理,探讨无机化合物在重要生命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稀土化合物在体温37℃,pH=7的低离子强度下,可使B-DNA转化为Z-DNA,并与体内RNA聚合酶类似,这一转化过程具有可逆性。拟开展对Z-DNA的研究,故预期能获得一批具有荧光标记能力有能选择性与Z-DNA作用的纳米稀土化合物及其他化合物,进而研究其机理,识别过程并发展新型Z-DNA探针,研究体内癌症发展与Z-DNA的关系。针对抗癌、抗艾滋病、抗病毒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创新药物研究,从核酸和蛋白质两个路线出发开展工作。进一步在分子和化学键水平上研究它们在调控生理过程中的分子识别、信息传递。为筛选和研究以蛋白质、核酸为靶子的抗癌、抗艾滋病、抗病毒及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等药物提供基础科学数据。

2.稀土绿色分离化学与清洁过程

绿色分离工艺及优质原材料:

(1)进一步完善攀西氟碳铈矿提取和分离的清洁工艺,实现高效化、高值化和清洁化的生产平台技术;

(2)开发包头矿钍、稀土提取、分离的环境友好新工艺;

(3)开发第三代单一稀土分离绿色新流程;

(4)开发超高纯单一稀土的分离技术。

稀土分离生产的优质原料是稀土高新技术材料的源头,以高纯氟化铈优质原材料的工业制备和应用为突破口,针对各个领域的应用需求,形成氟碳铈矿清洁生产平台技术并建立相关生产和应用标准。

分离技术与钍反应堆特种核能材料:通过研究钍的高效分离制备技术,为战略资源—钍反应堆提供特种核能钍材料,为解决我国未来的能源紧缺提高可靠的原材料。

3.稀土先进功能材料

(1)基础理论研究:研究稀土化合物复杂晶体化学键理论,探明键长、键角、电负性等微观参数与宏观性能的联系和变化规律,研究材料的化学键参数,材料的尺寸变化与电子结构、化学键等微观参数之间的变化规律,为材料的设计合成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2)稀土发光、光放大与光存储材料:新型高效红、绿、蓝稀土荧光粉、光放大材料和超高密度三维光存储的研制。

(3)旋轨耦合与稀土电性材料:研究稀土化合物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化学键参数与材料结构、组分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电荷、自旋和轨道自由度的耦合与关联效应以及它们对磁性、金属—绝缘体转变的影响;利用稀土元素的重费米子的特征,研究层状化合物畸变结构中原子的短程无序和替位缺陷对电声子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热功转换材料中电声子的耦合与转换,开展低维材料的合成及性能表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发其在热功转换材料方面的应用。

4.高效、绿色催化技术与材料

(1)全稀土汽车尾气催化剂:研究具有非化学计量比复合氧化物中结构缺陷、掺杂离子的种类和价态等对其结构和性能关系的影响;以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催化燃烧、汽车尾气污染物净化为目标反应,结合稀土催化材料的组成、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研究,阐明稀土催化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结合汽车尾气净化器的研究,将新型稀土催化材料应用于汽车尾气净化,提高其催化性能和耐烧结能力,研发出新型欧3汽车尾气净化器。

(2)高性能稀土橡胶催化剂:研究稀土化合物的结构、稀土催化剂的组成、稀土催化剂的配制方法对1,3-双烯烃(丁二烯、异戊二烯)聚合反应和聚合产物结构的影响,研究稀土橡胶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混炼配方、硫化条件和工艺对性能的影响,形成稀土催化剂的规模化制备工艺,进行稀土橡胶工程化研究和产品性能的开发,为万吨级稀土橡胶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创新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在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的带领下,中国科学院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将继续瞄准科学前沿,满足国家需求,为我国稀土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中国科学院稀土实验室
郭沫若在中国科学院建院之初的角色与困境
王牌稀 土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量子力学催生第三次产业变革
2020年我国稀土年度开采量将控制在14万吨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