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帆
【摘 要】随着技术的发展革新,现代景观对于各类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所营造的景观亦与西方景观越来越接近,我们能够看到许多城市的景观从构图到设施都趋于西方化,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我们对于自身的文化传承的研究与应用却变得越来越少,同时,对于民间习俗的保留也变得越来越少。本文拟探讨民间的风俗习惯与现代景观的结合,将民间的习俗与景观空间相结合,形成人们更具有认同感的景观形式。
【关键字】民俗;文化传承;现代景观
中图分类号: K8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34-017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34.072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FOLK CUSTOMS ON ENVIRONMENTAL IDENTITY
ZHOU Fan
(Shanghai Art&Design; Academy, Shanghai 200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modern landscapes are increasingly used for various technologies, and the landscapes created are closer and closer to those of western landscapes. We can see that the landscapes of many cities tend to range from composition to facilities. Westernization, it is worthy of our reflection that our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our own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less and les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preservation of folk customs has become less and less.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combination of folk customs and modern landscapes, and combine folk customs with landscape space to form a landscape form with more people's identity.
【Key words】Folklore; Cultural heritage; Modern landscape
0 引言
“每一處土地都有其土地之神,保护着当地的人们”[1],每一个不同地域都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区域环境与生物种类,这些不同的因子造就了不同的民俗风俗,而人们不同的风俗习惯亦让整个区域中的人工环境变得独特与有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长期的受到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对这种环境更具有认同感。
气候湿润的环境下,热门更趋向于用辣椒来祛除身上的湿气;多雨季的地域中人们的建筑往往会在底层建造通廊,让人能够随时避雨;北方地区的人会在冬季有更多的时间,这些不同的环境让在这个区域中生活的人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而形成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而设计师如何更好的应用这些习俗,从而让景观更具有认同感使我们所需要考虑的。
1 环境中的植物因子
不同区域养育出了不同的植物种类,南方拥有更多的阔叶常绿植物,为了争夺更多的阳光与雨水;干旱区域的植物将自己的叶片变成披针形或针形,从而让自己能够更好的保存水分;多雨区域的植物让自己生出呼吸根,从而让自己在水淹之后仍然能够进行呼吸作用。
现代景观对于植物种类本身的设计与保护是存在缺失的,在不同的城市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相同的植物,而对于城市原本的本土植物种类,尤其是本土的野生种质资源的应用与保护尤其少,从而导致了一些本土树种的种群在逐渐的退化消失,我们也正在失去由这些植物所形成的地域认同感。
在不同的城市中,人们会对相同的植物产生不同的认知。如:许多城市的行道树都有悬铃木,然而不同的城市由于历史的原因导致了曾经被不同国家的人占据过,因而如上海的悬铃木更多的以“三股六叉十二枝”的修建形式,而江苏地区的悬铃木则以规则式的整形修剪为主,而青岛等地则是以自然式的修剪形式,在不同城市中的人们未必能够感受到多大的变化,而当在不同的城市间转换时,这种感受就会被放大,从而对自己成长的城市更具有认同感。
一个城市中,人们对于城市的标志象征往往具有更高的认同感[2],城市的市花往往会是人们最早能够识别的植物种类,相反一些我们不常用却是城市原本就一直存在的乡土树种则在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更应该让乡土植物种类得到更好的保护,将这些乡土树种更好的应用进设计中,不但能够让景观更具有本土感受,对于恢复本土的生态环境也具有更积极的作用。
2 环境空间因子
在建筑领域中最早提出了地域性倾向,比如,维奥莱特·勒·德克(Viollet LeDuc),曾以勃朗峰作为原型意象设计他唯一的住宅“花星"(La Vedette),采用十八世纪早期风景地域主义手法,来发掘地方风格[4]。
在环境景观中,由于其设计因子多样,设计材料变化丰富,以及中国传统造园手法的缺失,导致景观环境中的地域性因子体现的不明显。设计者在恢复景观地域性的时候往往由于过度的注重景观环境的“表皮”,单纯的将其中的景观建筑等元素披上传统的“衣服”[3],而不真正探寻其地域本源的特色,舍弃了生活在当地居民的民俗习惯,导致了这些景观往往耗费巨资却没能够有其应有的景观功能。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有同样的问题,由于设计师往往都住在城市中,甚至于从出生就沒有离开过城市生活,仅仅凭借着对钢筋混凝土生活的厌倦,单纯的复制或是抄袭西方田园城市的模式,而没有认真体验每一处新农村中的特色,那么容易导致农村失去其本来面目,而这些失去的东西很难再重新恢复。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虽然因为居住的硬件设施的加强而具有更好的生活条件,但却也因子失去了自己多年来所形成的生活习惯。
在设计中每一个城市、每一处乡村都有其独特的空间性,城市中的人们已经逐渐开始厌倦朝九晚五,开始厌倦没有沟通交流的生活,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中,许多的摊贩开始远离城市中心。城市中的景观空间是否能够加以利用,形成规范化的移动摊位,让人们在休息的时候能够满足其闲逛的需求,是否能够根据不同的城市特点,引入其地域文化(包括饮食文化、艺术形式或是节庆习俗),尤其是在一些节庆活动时,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了解节庆的由来,让一些民间习俗得以延续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引导人们走出钢筋混凝土的建筑,走出手机与电子产品控制的时代。
如果我们在城市仔细加以观察不难发现,城市中的一些细节影响着我们大多数人。如:人们在街道上行走时,更愿意走在相对较狭窄的街道上,因为夏季时行道树的遮阴效果更好;移动的商贩更愿意追随阳光而行动,因为人们更喜欢停留在阳光充足的区域,而移动商贩又会为商铺引来更多的客流,形成良性的循环。
在城市的空间中,我们需要将人们的生活习惯、民间的习俗以及地域的文化传承更多的融入到我们的空间设计当中,让空间产生更多的功能价值。
3 结语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人们所居住的环境空间因子不同,人们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环境因子而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民俗和习惯。世界各地的食物、生活习惯与其所形成的宗教信仰都息息相关。设计者不应单纯的追求表面的相似,更应该深入研究其民俗所产生的原因,从根本入手营造具有场所精神表达的环境空间。本文仅探讨了植物因子与景观空间因子,正式由于大量的非本土设计者甚至于一些本土设计者对于本土树种了解的缺失,导致了大量的优秀乡土种植资源种群退化,而同时引种大量的外来物种时,当地的生物环境与食物链结构也将发生变化,那么不得不让人担忧的是城市的面貌将变得越来越相似而不具有任何本土特色。
在民俗的保护上,景观也应当起到相应的作用。现代的城市广场,街头绿地仅仅起到了观赏和休息的作用,而设计师更多的应该考虑到景观的实用功能,如何让一个城市更具有活力;如何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城市更具有认同感,让城市更具有凝聚力;如何让城市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保留下自身地域文化传承,是设计师所应该考虑的问题所在。
【参考文献】
[1]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孙时进.心理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建筑结合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新成就[M].北京:中图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