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席佳韵,宗丽春,苏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1]。脑卒中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主要由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所致[2],即使经及时、合理治疗,但部分脑卒中患者仍会遗留后遗症,其中以运动障碍最常见,主要表现为患侧肌力下降、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等[3]。肌痉挛是一种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导致的肢体症状,据统计,超过80%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肌痉挛[4],严重影响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日常生活[5]。近年来,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巴氯芬等逐渐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及改善肌痉挛症状[6-7],但目前关于二者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伴肌痉挛患者疗效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观察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巴氯芬治疗脑卒中偏瘫伴肌痉挛患者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伴肌痉挛患者152例,均符合中国卒中学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8],并经磁共振成像(MRI)、多普勒超声造影检查等确诊,病灶均位于单侧基底核区。纳入标准:存在偏瘫性痉挛;患侧Ashworth分级≥2级;初次发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循环、免疫、消化、呼吸等系统疾病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者;既往有精神疾病病史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或不耐受者;临床资料不完整或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无锡市同仁康复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巴氯芬(福安药业集团宁波天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80103),起始剂量为 5 mg/次,3次 /d,餐后服用;后每隔 3 d增服 5 mg,直至每日所需剂量(0.9 mg/kg),最大剂量≤75 mg/d,连续治疗3个月;用药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运动失调、呼吸及心血管抑制、虚弱、疲劳、眩晕等者需视情况减量或停止用药。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电功率≤45 W(以患者耐受为准),频率为100~150 Hz,叠加1 000次,正弦波;治疗时需将电极置于患者患侧上肢肌肉(如腕伸肌、肱三头肌等)及下肢肌肉(胫前肌、腘绳肌等)处,时限 100 ms,25~30 min/次,1 次 /d,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患侧肌张力 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肌张力[9],无肌张力增加为0级;肌张力轻微增加,患者在抓、握中被动屈或伸至最后出现轻微阻力为1级;肌张力轻度增加,患者抓握至一半关节活动范围(ROM)以上出现轻度阻力为1+级;肌张力有所增加,大部分ROM中有较大阻力但被动活动无障碍为2级;肌张力明显增加,被动活动困难为3级;患侧肢体强直性屈曲或伸直为4级。
1.3.2 运动功能 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该量表包括上肢、下肢2个维度,共17条项目,每条项目中“无法完成”“部分完成”“无停顿地充分完成”分别计0、1、2分,上肢总分为66分,下肢总分为34分[10],Fugl-Meyer评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用Barthel指数[11]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量表包含10条项目,其中洗澡、修饰评分为0~5分,床椅转移、平地行走评分为0~15分,其余项目评分为0~10分,总分为100分;Barthel指数100分表示无需依赖,61~99分表示轻度依赖,41~60分表示中度依赖,≤40分表示重度依赖。
1.3.4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白细胞计数减少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患侧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侧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患侧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白细胞计数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during treatment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Ashworth classification of suffering side,Fugl-Meyer score and Barthel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Ashworth分级、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Ashworth classification of suffering side,Fugl-Meyer score and Barthel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a为u值
治疗前患侧Ashworth分级(例) 治疗后患侧Ashworth分级(例) Fugl-Meyer评分(x ±s,分) Barthel指数(x组别 例数±s,分)1级 1+级 2级 3级 4级 1级 1+级 2级 3级 4级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76 0 0 29 36 11 2 8 23 43 0 32.5±4.6 36.6±3.5 26.6±9.5 33.6±10.3观察组 76 0 0 28 38 10 16 18 20 22 0 32.3±4.6 42.7±3.8 26.7±9.6 44.7±10.5 t(u)值 0.036a 4.425a 0.335 10.359 0.096 6.580 P值 0.971 <0.001 0.738 <0.001 0.923 <0.001
研究表明,50%以上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肌张力增高,而肌张力过高可引发肌痉挛,进而导致关节僵硬、肢体活动障碍等[12],而肌痉挛症状得不到有效缓解则会直接影响肢体分离运动及向正常模式的转变,对患肢康复极为不利,需针对肌痉挛进行科学有效的干预。肌张力的循序恢复是脑卒中偏瘫伴肌痉挛患者康复治疗的基础[13-14],而抗痉挛运动训练可诱发分离运动并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具有成本低、投入少、操作简单等优势,但临床实践中发现部分患者抗痉挛运动训练并不十分理想。
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通过感应电流对迟钝的神经肌肉进行电刺激并促使其兴奋,进而发挥治疗作用;而运动神经肌肉受电刺激的同时传入神经也会受到一定刺激,这种刺激可通过传入神经及脊髓投射至神经中枢,有利于促进大脑功能重建[14];此外,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感应电流还存在于血液及淋巴循环,有利于改善肌肉群血供、营养,这对恢复肌肉活性具有积极意义。巴氯芬是一种中枢性肌松剂,属γ氨基丁酸(GABA)衍生物,而GABA是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约30%的中枢神经突触部位以GABA为递质;巴氯芬进入机体后主要通过与GABA受体结合而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及脊髓突触的过度反射,继而缓解锥体束损伤所致肌痉挛[15],有利于偏瘫患者肌痉挛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患侧Ashworth分级优于对照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表明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巴氯芬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伴肌痉挛患者患侧肌张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汤复喜[16]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白细胞计数减少发生率间无差异,提示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巴氯芬未增加脑卒中偏瘫伴肌痉挛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而出现的不良反应均由巴氯芬所致,未见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相关不适。
综上所述,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巴氯芬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伴肌痉挛患者患侧肌张力,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结果结论仍需大样本量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