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红艳,司志华,李家承,朱建国,闫海燕,刘秀丽,曹端华,王红梅
短 暂 性 脑 缺 血 发 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椎-基底动脉或颈动脉系统出现短暂性血供减少引起局灶性脑缺血,进而导致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1],其是脑梗死的预警症状。据调查,TIA后脑梗死发生率为1%~15%,其中50%脑梗死发生在TIA后1周内[2-3]。因此,快速对TIA进行危险分层并积极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ABCD2评分是目前常用的TIA早期卒中风险评估工具。本研究旨在探讨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IA患者288例,均经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证实无脑出血、占位及可以解释症状的其他病灶。排除标准:(1)症状持续时间>24 h者;(2)合并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3)合并恶性肿瘤、严重感染及免疫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记录所有患者发病后7 d内脑梗死发生情况,脑梗死诊断参照《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4]。比较不同性别、年龄、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TIA发作频率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并观察是否采用抗凝治疗的频发TIA(发作频率≥3次/d)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情况。ABCD2评分法[5]包括年龄、血压、临床特点、症状持续时间(记录TIA发作持续时间最长1次)及糖尿病5个维度,各维度评分相加之和为ABCD2评分(详见表1),ABCD2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脑梗死发生风险越高。采用 GE Sigma Twinspeed 3.0双梯度超导MRI仪检测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绘制ROC曲线以评价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AUC越大提示预测价值越高。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ABCD2评分标准Table 1 Evaluation standard of ABCD2 score
2.1 短期脑梗死发生情况 本组患者发病后7 d内发生脑梗死54例,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18.8%(54/288)。96例频发TIA患者中,56例采用抗凝治疗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19.6%(11/56),40例未采用抗凝治疗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为57.5%(23/40);采用抗凝治疗的频发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未采用抗凝治疗的频发TIA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260,P<0.05)。
2.2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不同性别、年龄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TIA发作频率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预测价值 绘制ROC曲线显示,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AUC为0.834〔95%CI(0.716,0.894)〕,最佳截断值为4.2分,灵敏度为76.3%,特异度为67.2%,约登指数为0.46;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预测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AUC为0.762〔95%CI(0.675,0.846)〕,最佳截断值为56.0%,灵敏度为72.6%,特异度为68.4% ,约登指数为0.45;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AUC为0.896〔95%CI(0.813,0.948)〕,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70.1%,约登指数为0.52,见图1。
表2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short-term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TIA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亦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6-7]。2009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脑卒中协会专家共识将TIA定义为局部脊髓、脑或视网膜缺血造成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但临床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体证据。笔者认为TIA和脑梗死可能是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故在TIA后及时有效干预可能减轻缺血性脑损伤,进而降低脑梗死发生率。
图1 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ROC曲线Figure 1 ROC curve for ABCD2 score and stenosis rate of intracranial proximal responsible vessel in diagnosing short-term progressed to cerebr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with TIA
ABCD2评分法是目前常用的TIA早期卒中风险评估工具,其涵盖了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的5大危险因素,即年龄、血压、临床特点、症状持续时间及糖尿病,能较好地评估TIA后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8]。TIA的发病机制较多,常见学说包括脑血管痉挛、微栓子学说、血液成分异常、血流动力学变化等,近年来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和颅内外脑动脉狭窄导致TIA的学说越来越重视[9]。既往研究表明,颅内血管狭窄率>50%时脑血管出现明显失代偿情况,表现为低血流灌注状态,病变部位斑块因冲击而发生脱落,进而出现梗死灶[10]。本研究结果显示,ABCD2评分4~5分、6~7分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高于ABCD2评分0~3分者,ABCD2评分6~7分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高于ABCD2评分4~5分者;不同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的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间有统计学差异,提示ABCD2评分和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与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有关;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发现,ABCD2评分预测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AUC为0.834,最佳截断值为4.2分,灵敏度为76.3%,特异度为67.2%,约登指数为0.46;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预测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AUC为0.762,最佳截断值为56.0%,灵敏度为72.6%,特异度为68.4% ,约登指数为0.45;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AUC为0.896,灵敏度为81.3%,特异度为70.1%,约登指数为0.52,提示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高于单独ABCD2评分、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
李维帅等[11]研究结果显示,TIA发作次数越多则脑梗死发生风险越高。本研究结果显示,TIA发作频率≥3次/d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高于TIA发作频率<3次/d者,提示TIA发作频率≥3次/d的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
抗凝治疗是防治血栓形成的一种治疗方法,抗凝药物可通过促进体内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为纤维蛋白溶酶而达到使栓塞血管再通的目的。SCHWAMMENTHAL等[12]研究结果显示,早期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有抗凝治疗的频发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低于无抗凝治疗的频发TIA患者,因未统计所有TIA患者抗凝治疗情况,故抗凝治疗是否降低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风险仍需后续进一步研究。因此,临床医生应根据TIA患者具体情况尽早启动抗凝治疗。
综上所述,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ABCD2评分联合颅内近端责任血管狭窄率对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价值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抗凝治疗能降低频发TIA患者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但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小且观察指标较少,TIA患者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仍有待联合多中心、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作者贡献:郗红艳、闫海燕进行文章的构思与设计;司志华、李家承进行研究的实施与可行性分析;曹端华、王红梅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朱建国进行结果分析与解释;郗红艳、闫海燕负责撰写论文;朱建国进行论文的修订;刘秀丽负责文章的质量控制及审校;李家承、朱建国对文章整体负责,监督管理。
本文无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
2005年英国牛津大学ROTHWELL等设计了一个基于患者年龄、血压、临床特征和症状持续时间的ABCD评分系统(共6分),并证实该评分系统能有效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卒中风险;之后发展为ABCD2评分系统(共7分,包括年龄、血压、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ABCD2-Ⅰ评分系统(共10分,仅增加了颅脑影像学资料)、ABCD3评分系统(共9分,增加了双重TIA)、ABCD3-Ⅰ评分系统(共13分,增加了双重TIA、颈动脉影像和颅脑影像学资料),其中ABCD2评分系统应用最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