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连云港市大庆路小学(222000)
王建华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深入推进绿色学校创建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诸如云计算、大数据、语音识别、深度学习、数据可视化技术等,使得学生成长比以往更能接近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使得育人方式从理念、方法到技术均在发生着变革与重构。
作为江苏省首批数字化试点学校,如何推进绿色学校建设,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同时不在快速发展的技术中迷失?对此,我们进行了认真思考,基于学校的地域环境和历史传承,提出了以创建“数字化生态学校”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立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育人环境,用数字技术撬动绿色学校建设的办学理念。
寻根、自省、定位和重塑学校特色文化——数字化生态学校。
我认为,作为一个校长,要做好绿色学校建设,首先要从哲学的高度梳理对教育、对学校的理解。数字化生态学校的核心概念是生态。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地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从教育的意义,我们理解的生态是创设自然成长、自主发展的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形成和谐、阳光、健康、向上的学习与生活品质。
从未来的角度,我们理解的生态是指用数字化技术建设的物型课程,包括学习场地和场所,以及营造的学习环境与文化氛围,使其具有感染力,学生置身其中就如同铁块进了磁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被磁化……由此促进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形成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学校文化氛围、校长和教师坚守坚持的办学理念与方向,是建设绿色学校最重要的基础。大庆路小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位校长,每位校长都有对学校文化的不同认识与实践,但他们之间不是孤立的、分散的。2014年9月在完成创建省级绿色学校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创建国际生态学校的更高目标,数字化生态学校正是我们基于国际生态学校建设标准而凝练的校本化实施和实践创新。
对照国际生态学校创建的七项标准(七步法),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学习与梳理,从“传承、发展、创新”的高度提出了数字化生态学校的建设路径和方案。
同时,积极主动向有关专家、领导及时汇报创建工作概况及进程,在建设理念、规划设计等方面寻求指导和帮助。
建立健全的工作机构,开展环境评审,制定行动计划,从管理体系和项目建设两个方面融合并进,保障创建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为加强数字化生态学校建设的力度,科学运作,我校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组建生态委员会,聘请专家团队。同时,我们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逐步构建生态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支持体系:一是经费支持体系;二是同行互助体系;三是制度保障体系。
在数字化生态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步厘清了建设的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建设目标——办更现代的大庆、更开放的大庆、更立体的大庆、更文明的大庆、更质量的大庆;二是核心理念——自主、多元、共赢。前者解决的是办什么样的国际生态学校,后者解决的是怎么办。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以项目建设和校本化实施为抓手,开创国际生态学校建设的新平台、新领域。
整体规划,全面协调,形成校际区域推进态势,根据项目具体内容,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我坚信,好的土壤一定能培养出好的植物,对学生而言,环境就是最好的教育土壤。一进我们的校园,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数字科技气息,我们建设了融数字化与生态化为一体的多向度的数字化学习场,由数字农植园、数字气象站、噪音测试仪等15处场所组成。我们认为,学校不是花园,而是花园式的教育,所以每一处景观都配有独特的“故事”介绍,让学习内容在校园成“象”、成“型”、成“景”。
学校是立在观念上的,数字化生态环境建设的保底追求是“春有花,夏有色,秋有果,冬有绿”。对此,我们从校门到校内每寸土地、从平面到立体、从春季走向四季、从传统走向现代,不断地改造我们的学校,用文化传递我们对绿色建设的理解。正如我在博文《走进春天》中阐释的“向空间求发展,办充满绿色与阳光的立体大庆”。
[案例描述]
校门的改造:校门是师生进出感受文化的第一场所,也是联通校内外世界的桥梁,是学校精神面貌与办学思想的折射。改造前后有四个重大细节变化:第一个重大变化是整体结构,我们以校门为中轴线,采用对称、立体与呼应手法设计;第二个重大变化是加入儿童气息,校名改为学生书写,墙上增加两座男女孩雕像,体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立场;第三个重大变化是数字化气息,动静结合,体现学校的动态发展,增设电子屏、荣誉墙、橱窗;第四个重大变化是立体绿化,由红叶石楠、瓜子黄杨与金镶玉竹组成四季常青,寓意学校发展节节高,迈向常青。我们自主设计的镶嵌式花架,是原先设计没有的,设计缘于两个思考:安全、绿色。花架定期更换四季应景的花草,增加校园景色的新鲜感。
细节改造:操场一角。有四处变化:(1)原有石桌、石凳以及墙裙改为木质;(2)增设花架;(3)门面房窗户改为书架,漂流花香与书香;(4)架设风车,增加校园灵动感,辅以太阳能供电,为夜晚社区开放提供照明。我们赋予海棠树新的内涵,让海棠树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文化。
校内:学校文化是立体的,在种植花草树木的同时,还需要增加山石与水,取其厚重与灵动。对此进行了三处改造:(1)直对正门,原是一棵冬青,改为泰山石,寓意学校发展稳如泰山,蒸蒸日上。上书“有容乃大 积善成庆”,是我们对大庆的文化解读。尊重生命,冬青移至生态园,继续焕发勃勃生机。(2)墙上设计安装了悬挂式花箱,采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浇灌。(3)安装太阳能数字气象站,走进大庆路小学就能感受到数字化生态气息,迎面就看到LED屏幕上显示着温度、湿度、大气压力、PM2.5、风速、风向等8项监测数据。这是学校投资近30万元建设的太阳能数字气象站和人工观察点,全天24小时动态监控学校周边的空气质量,学生社团根据学校气象站观察数据开展相关研究和发布信息。比如监测PM2.5值在100以上,学生社团发布今天大课间长跑暂停,提醒做好防雾霾准备。通过后台大数据,学生发现:学校周边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320天左右,原超全市平均数值263天,其中优秀率达50%。“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用数字化手段培养学生生态环保意识。”
走进大庆,你会发现,学校每个角落都有绿色与数字化的气息,三年来我们不断在思考与实践。“在大庆,每天都是新的”,已不仅仅是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同时,我们倡导打开校门办教育,与环保、科协等部门联合开展“垃圾减量”“水资源与环境”“科普周”等主题实践活动,与社区、家长联合开展的“夕阳红志愿者”“家长爱心义工社团”,形成了多元、共享、交互的育人环境和创建合力,这种力量成为学校生态建设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绿色学校建设需要课程支撑,外化于形,内化于心。我们自主探索,着力打造课程基地,完善数字化生态课程架构。
[案例描述]
科技馆:以“自然、人与科技”为主题,将生态教育与数字化体验有机融合,由3D数字化报告厅、物联网创新实验室、科技体验馆、云校园展馆和植物园等重要功能场所组成。
STEM创客空间:将环保科普教育与数字化体验有机融合,场馆90平米。分里外两间,由加工区、操作区、创意区和打印区等重要区域场所组成。这一场馆的建设既方便了课程的深入实施和集中展现,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同时,我们还建了物联网创新实验室、科技体验中心、电子阅读区等场馆,整个设施环绕校园,彰显着我们的绿色文化追求“课程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
在省课程基地建设调研中,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建设数字科技的元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科学和谐共生的一种理念,这是一种创意。无论是物化的还是精神化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课程资源开发,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理念。”
同时学校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理念出发,将“生态”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提出了“数字·多元”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教学主张,获得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我校先后为全国师范学校教育年会、省小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市绿色学校创建培训会等重大活动提供现场观摩与实地考察,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取得了巨大的反响和广泛的关注。课堂软环境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来自盐城的一位校长在他的博客中记录了他的参观感受:一所普通的大庆路小学,从外貌看似乎名不见经传,身处小巷之中,但走近观之,让人着实流连忘返。校园布局精致、精美,旮旯的校园井井有条,空间充分利用,处处可见科技校园的亮点,小到全自动气象观测仪,假山流水,自动喷泉,楼道电子阅览器,大到校园科技馆中的种种陈设,长三角学校联盟校的网络教研实况,校园十大控制平台的建设……置身其中,步步领略科技的力量,足见团队的用心用功。
绿色学校的建设不是靠哪一个人,而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只要用心用功,没有做不好做不成的事!
我们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质,开发感知生长网、家校通、健康监测和移动管理平台等,以点对点的信息推送方式让家长、社会更及时、准确地了解学校、学生,同时进行有效互动,联合多种力量推动生态学校建设。
[案例描述]
数字农植园:我校率先在全市建设数字农植园,学生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比如温度、湿度、水等,获得植物生长的直观感受,由此弥补了学生在学习中仅限课本和资源匮乏的不足,而且还能从中了解智慧农业的原理,体会到信息化节能的魅力。只要下载了客户端,师生就可以线上线下感受和体验数字农植园里各种植物生长的过程。
数字化手段不仅切实解决了学校耗能问题,实现了生态建校的目标,而且学生通过参与,真正明白生态环保的意义。
此外,我校还借助建设数字化生态学校这一契机,主动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为了让学生有节水意识,学校设计建造了雨水回收生态系统,将雨水净化后,用作绿化用水。每当下雨时,屋顶上的雨水就会顺着收集管道流入雨水收集池中,这是校园景观鱼池、绿化浇灌等的主要水源。
学生看在眼里,不仅逐步形成节约的意识,而且有的孩子回家还会用同样的方法节水。雨水回收生态系统客观上也实现了节水。目前,大庆路小学共建有3处雨水收集点,蓄水达36.5立方米,每年能节约用水1000多立方米,真正做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物联网社团的王硕、姜可欣等同学,经过长期的观察、搜集材料和研究,制作模型,对学校的雨水回收和利用系统提出了改进意见,学校进一步优化了雨水池的净化和综合利用。
让我们感到收获更大的是,学校的生态建设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最好的研究平台。2015年基于物联网技术设计的《守护开山岛》获得全国一等奖;2016年学生制作的雨水回收和综合利用系统模型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先后获得了2016年全国中小学物联网创新设计团体一等奖,连云港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长奖第一名,形成的小论文,也获得了团省委、省科技厅等举办的2016年江苏省少年科学院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二等奖,团省委、教育厅、环保厅等举办的2016年优秀环保小课题一等奖。
此外,环保路灯智能控制系统、声光控延时感应系统等都让师生在使用过程中,体验到了环保、节能、科技与创新。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我校还先后开发了环保与节水校本课程,以及数字化学习校本课程《科技星空》,通过水与环境、植物与环境、新能源与环境等专题学习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案例描述]
举草莓的男孩:这张图片看起来很普通,一个男孩手拿一个草莓。可是我要告诉你,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草莓,因为它产自我校的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而且是农植园结出的第一枚果实。面对这个特殊的果实,如果您是校长,您会怎么做?那天恰巧是学校运动会,我让分管校长在会场上宣布,把这个特殊的草莓奖给第一个获得冠军的孩子。“哇”全场孩子一片欢腾。图片上这个孩子就是那天运动会草莓大奖的得主。
安娜丽莎:来自美国一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转了三个学校都没入她的法眼,到我校转了学校一圈,她说就在这里了,因为这里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我送了她一张智能感应卡,让她和农植园管理的孩子一样自由进出。这是她临回国前我送她的特别礼物——在农植园开心地采摘自己的劳动成果。
作为校长,我常常想,我们要善于在平凡中创造惊喜,让教育生动起来,人文就会在孩子的心头萌发。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学校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我们整合了数字技术和传统评价手段,构建了由学生品德行为表现、学业发展水平、实践创新能力等6个维度24项指标的教育质量生态评价体系。
[案例描述]
评价体系:我们把关注学生发展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监测点,希望通过相对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切实扭转唯分数论的片面教育质量观,建立全面、全程、全员的科学质量观,不仅关注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也关注对学生品德发展、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幸福感的评价。
省察文化建构和办学行为,不断丰富数字化生态学校的内涵与外延,形成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校特色文化”。
我们提出的数字化生态学校,是基于学校文化建设,对绿色学校创建价值的思考,我们要做的不是追逐潮流,而是具有前瞻性做好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有意义的事,让每一个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脱颖而出,形成他的核心素养。
《中国环境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环境》《连云港电视台》等媒体先后对我校进行了专题报道,产生了社会效应和积极意义。省环保厅季炳贤副厅长在视察中对我校给与了高度评价,提出了殷切希望。这也给了我们动力、压力与前行的力量。
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让我们品尝跋涉、品味收获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加强数字化生态学校建设不是单一的工作,而是对学校整体工作的引领,从环境→课程→教学→环境→课程……是一个螺旋攀升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化认识的过程,对此我们将不断实践、探索,真正发挥数字化生态学校建设的价值,从而适应未来,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