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文娟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初级中学)
“教育属于生活,教育为了生活,而且教育要依靠并借助于生活。”语文教学是在祖国母语的大环境中教学生学语文,语文课堂的学习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要让学生真正扎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学生灵魂相沟通,使得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
杨再隋教授在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活活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生活是一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目标的制定要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我们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的《孤独之旅》的时候,可以制定这样的目标:请学生抽空花一天的时间到乡下老家去过一下一个人的生活。这样可以真切地让他们感受到一个人独处时的那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或孤独,或寂寞,或其他的一个人生活的独特体验。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又能帮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真正地把课堂与生活结合在一起。
一堂课的教学不是老师个人照本宣科地完成所谓指定的教学任务,也不是学生被动地认真记录所达到的学习能力。课堂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随时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知识、知识与知识、学生与生活不断碰撞、不断闪现的过程。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适应学生的生活。开始上课时,老师可以用故事、图画、谜语等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导入课题,初读阶段,老师可以用各种读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细读阶段,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运用让学生表演、或者画画等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课程结束时,老师可以询问学生是否对课程内容还有疑问,也可以让学生交流阅读感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平等和互动是贯穿全程的一条主线,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对于处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学习氛围良好,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融洽,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语文课堂知识转化为鲜活生动而又熟悉的现实生活。对于让学生愿意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倾注浓浓的人文关怀,体验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注重朗读,将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一次又一次深情地朗读,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心灵的激荡,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阅读潜能,提高了阅读能力。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充满情感的反复朗读才是学习这篇文章的关键,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美文美读的意义大概就是在这里吧,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春的魅力,体会春的意义。纵观这样的教学活动,其精妙之处在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而且综合性很强;学生所学层次分明、立体丰满,既有生活信息资源的获取,又有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还有价值取向的逐渐提升和确立,更有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和发展,进而提升。这样的课堂教学,无不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并丰富学生的生命。
课堂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就是作业的布置,它不但是一个课外巩固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延伸生活经验的过程。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语文思维训练不应该是封闭的、僵化的,而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所以,作业的布置也应该是灵活而贴切生活实际的。比如,在学习了何其芳的《秋天》之后,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到田间或者山上去写关于秋天的事物。这样他们就会有自己对秋天的独特体会,而不是光靠书本的知识去感知秋天。自己的体验会更加有意义,更能有效地理解文章,这也就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目的了。
再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之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课外的时间再次揣摩人物特点,自己进行道具制作、角色选择、彩排等工作。在活动课上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将课文中最精彩的内容通过学生自己的表演再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剧中所塑造的人物,更深刻地体会人物语言和矛盾冲突。同时,也让参加表演的同学有了一次展示自己创造性、表演性才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总之,每一堂语文教学课都是以生活为载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生活才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关注大事、小事、天下事,让学生对人生、对生活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运用语文、学习语文,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美]克伯屈.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王建新,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