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防城港市珍珠小学(538000) 唐国礼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直观的、形象的手段营造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核心素养。
音乐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极好的煽情、启智工具。教师可以借助悦耳的音乐再现课文中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在音乐氛围中领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例如,在学习《北京》一课前,我播放了北京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歌曲《北京》,那京腔京调中透出现代激情的旋律感染着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了北京不仅是中国的首都,还是一座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美丽城市,从而更理解了作者对祖国、对北京的热爱之情。
又如,在教授《冬不拉》一课之前,我在教室里播放了用冬不拉演奏的著名乐曲《孤胆英雄》。乐曲时而激昂高亢,时而低回婉转,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如泣如诉。冬不拉独特的琴声一下子感染了所有的学生。通过音乐的渲染,再加上对课文的朗读和揣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就水到渠成了。
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音乐渲染情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好教材,还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因此学生的生活体验是学习语文的最有效途径。学生把接触到的、比较熟悉的生活内容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去思考和感受教材,然后提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组织学生到江边春游时,看到江边的柳树,我便问学生:“我们学过关于柳树的诗歌吗?”有学生就会联想到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看到有人在江边垂钓,学生们会联想到学过的诗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外,学生由于受生活经验、社会环境的影响,不能真正把自己的思想融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不能真正领悟课文的精华,这就要求教师要亲自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拓宽他们的生活领域。
比如,在教授《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我带领学生一起制作风筝,一起放飞风筝,然后问学生:“你们喜欢风筝吗?放飞风筝时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再回到课文中,他们就更能体会文中刘老师自强、乐观的精神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了,也更能理解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像这样,借助现实的生活环境,结合教材内容来提高学生对社会、对自然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获得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能对课文内容进行图画再现,从而启迪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图文并茂、情景交融中接受美的熏陶、美的洗礼。
例如,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我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以及宇航员在太空中生活的视频。通过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太空生活的乐趣,激发了他们想遨游太空、探索宇宙的兴趣。
把课文编写成舞台剧,让学生去扮演剧中的人物,亲身体验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人物的快乐、忧伤,学生就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到文化的传承。
例如,《杨氏之子》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个初步的认识,理解古文的意义。由于是初次接触文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笔者布置了故事场景,让学生穿上汉服分别扮演孔君平和杨氏子。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表演,不仅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还了解了当时的礼仪与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文化,又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总之,创设情境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创设情境要突出“实用”二字,要紧扣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要能抓住语文教学的特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