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方告示的信息传播规程研究

2018-02-25 21:50
东岳论丛 2018年4期
关键词:信息

阴 艳

(东北师范大学 传媒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告示从先秦时期的“悬法象魏”到明代的图文并称,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随着中国的逐步现代化告示成为信息传播中最为重要的方式。清代的告示更是以保存数量之多,囊括内容之广,影响范围之大而引起学界关注。吴沛林、李胜涛在《近三十年来关于明清告示的整理与研究》一文中也指出“传统社会、信息传递不发达,告示成为官府向民众公布政令、法令和上情下达的重要载体。明清告示涉及吏治、钱粮、学务、军务、盐务、荒政、狱政、词讼以及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吴佩林,李升涛:《近三十年来关于明清告示的整理与研究》,《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清代告示作为各种信息的载体与现代新闻传播媒介具有一定相似性,它的基本传播内容、传播特点已有学者做过探讨。但我们将研究视野从告示传播的内容转向告示作为媒介自身来探究时,会发现清晰说明清代告示的传播规范、程式、影响也许更为重要。

因此本文在爬梳清代告示史料之后,运用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提出清代官方告示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性告示是清代地方官员发布信息的正式公文。示为官府下行文的一种文体,它作为正式的公文名称,始于明代。清代沿袭明制,“长官对所属官吏或平民有所告谕、劝诫时使用的下行文*雷荣广,姚乐野:《清代文书纲要》,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9页。,是清代十分常见的官方文书体裁。示在清代地方衙门运用十分普遍,其核心特点是“通过张贴的方式向受文者公开通知*雷荣广,姚乐野:《清代文书纲要》,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9页。,也可以说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且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广义性告示是信息传布的一种载体和媒介。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在《宣传传播和舆论指南》中就提到报刊、广播、书籍、电影、告示以及歌曲、戏剧、演讲等等都是大众传播研究的范围。这里的告示指的是张贴出来的布告,也就是同报刊、广播等媒介一样承载信息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官方发布信息的媒介。这也是大多数研究中对告示的基本概括。广义性告示本质上是一种媒介形态,因此不像狭义性告示作为一种下行公文文体具有内容和体制上的限制。在留存的史料中,一般都有“刊刻告示,严行晓谕,务使天下咸知”等字样。这说明告示是谕旨之类文书的载体,目的是为天下人知晓,信息广为传播。

狭义性告示与广义性告示的根本区别即是否具有媒介属性。狭义性告示作为一种下行官方文书,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传播信息的作用,但本质上是政府公文,只是受众群体不仅仅是政府官员,还包括普通民众。广义性告示不仅具有媒介功能而且具有媒介属性,它的功能属性与清代邸报类似。邸报是公开发抄的皇帝谕旨和臣僚奏折的载体,“谕旨及奏疏下阁者,许提塘官誊录事目,传示四方,谓之邸抄”*(清)永榕,纪昀:《历代官职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577页。。广义性告示如邸报一样,也是一种官方文书信息的载体。进一步来说,狭义性告示与广义性告示传播信息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狭义性告示强调传播时间偏向,有利于长久维护地方稳定;广义性告示强调传播空间偏向,有利于维护广阔疆域统一。两者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强调传播的时间性与空间性相对平衡,由此保证清政府政治统治秩序完成其官方信息传播使命,加强其官方信息传播系统,客观上推动了现代启蒙。

一、狭义性告示传播公文本质

准确来说,告示是一种专业的公文文体,用于向公众告知信息,“对于公众宣布事实,或有劝诫之用,故其与训令同属主动之下行文”*徐望之:《公牍通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3页。。狭义性告示传播者为地方官员,接受者为普通民众,内容一事一告针对性很强,包括有训示、告诫、规章、法律、特别条例、恫吓以及市政管理等各种类型,语言通俗易读简单明确,其发布具有一定的施政效力。

我们先来看一则告示。

警戒衙役示

为处分衙役之新例极严。衙役诈入之旧习未改。历陈炯戒,法在必惩。速行改弦易辙。以全身家性命事。照得在官人役。岂尽无良。有苦读无成。不得已而流为胥役者。有家原温饱。籍之以撑持门户者。有资身无策。顿此以充衣食者。初心不过如此。岂望作恶害人。无奈一入衙门习性殊。日复一日心胆遂雄。官偶一顾问遂曰。上人喜我也。事宜行止。惟我之言是听。偶一经管遂曰事权在握也。为福为祸惟我之力能操从前畏法之心不胜其嗜利之心。此后奉公之事皆化为害人之事矣。……本道生平不为衙役所喜。硁硁执法。遇此各犯。有在本道告发者。有赴院告发者。有经两院访拿者。有府县自送访拿者。有本道随时逐事摘发出者。如青州府旧役赵某。靑防厅之某某等四人沂水之某某等七人。……或流徙或远成或绞或配。按律定罪。斑斑可考囹圄桎梏刑责追赃恶贯满盈。天网不漏。囊蠹尽倾。……你看青州府旧役赵某不过是府堂一名快手。何至妄自尊大。骑马赴席。前呼后拥。这里结社结盟那边拜兄拜弟。俨然做出个乡绅体面。人人称他为赵四太爷。他便以太爷自居。上下各衙门之事。都要管到。当时何等气焰。何等威风。宁有几年今日被访。抛下老母不管东逃西遁。累了亲兄弟坐监坐牢受夹受打甚至赵四太太都拿入监中。他做惯太太的人如何受的气也。就死在监中。一个十来岁儿子也拿到官跟着受苦。赵四太爷之威风而今安在哉。他当初行事之日。是你们亲眼见的今日受这般苦楚也是你们亲眼见的。何苦不把赵四太爷做个榜样。大家儆戒儆戒。为此示仰各衙门衙役知悉。前车之撤后者之鉴。各宜改头换面洗涤肺肠。一反从前所为倍加小心谨慎。庶身家可保。刑罚不加。若说犯罪者少不犯者尚多。漏网者多。不漏者少。这话不然。只是你们时辰未到耳。本道如此劝诲。顽石也该点头。……决不轻贷。此非不教而诛也。*杨一凡,王旭:《古代榜文告示彙存》第三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125页。

这是周栎园做山东青州海防道时发出的传达地方政令的告示,非常有特点。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但篇幅略长。周栎元名亮工,生于明末,在明清两朝都做过高官,又两陷囹圄,被列入《清史列传》《贰臣传》。他是在康熙元年(1662)十月,以佥事起用补山东青州海防道,在此做了三年,康熙五年(1666)调江南江安粮道。周栎园博学多才,经历宦海沉浮又有文学造诣,但他的这份告示却通俗易懂又生动具体。衙役是地方吏役的一部分,是地方权力的具体执行者,衙役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地方行政效率,影响地方官员的政绩功过。同时,清初承袭明代旧制,地方衙役问题积弊已久,因此作为地方官的周栎园颁发警戒衙役的告示,“为处分衙役之新例极严”,“历陈炯戒,法在必惩。” 告示开头站在衙役的角度,“照得在官人役。岂尽无良”,并未将衙役与地方官对立起来,而是说做衙役的人初衷并无不良,甚至有些是出于无奈。之后列举衙役在行使权力时出现的诸种问题,及作为地方官员严惩的决心。特别是在告示最后举了具体案例,青州府旧役赵某的劣迹及所遭受的惩罚。在讲述案例时使用的是白话文,通俗易懂,就是百姓日常生活的语言。

狭义性告示语言明白晓畅、简明易读。正是因为告示的受众为普通民众,所以其语言及行文要求为民众所理解。《皇朝经世文编》中阐释的相当明确“告示一端。谕绅士者少。谕百姓者多。百姓类不省文义。长篇累牍。不终诵而倦矣。要在词简意明。方可人人入目。或用四言五六言韵语。缮写既便。观览亦易。庶几雅俗共晓。令行而禁止乎。”*汪辉祖:《论省事》,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十五至卷三十三》,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7页。连启元也在《明代告示榜文》中提出“告示内容除需‘简’‘明’两大原则外,在告示内容的理解上,有时加以标示句读,方便榜文内容阅读”*连启元:《明代的告示榜文》,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第80页。。

狭义性告示针对事实,直接指出利弊,在内容上可以是劝谕也可以是禁令。时人对告示的认识与要求亦是如此:“条教号令。是道齐中一事。告示原不可少。然必其事实有关系。须得指出利弊。与众共喻。或劝或戒。非托空言。方为有益。”*汪辉祖:《佐治药言》,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十五至卷三十三》,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8页。总之,狭义性告示是地方官员与大众直接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固定文体,“凡上以事告民曰告示,清代或称示,或称告示。”*徐望之:《公牍通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3页。一部分告示会在受文者部分写明张贴或悬挂的具体地点,并且一般官文书中的受文者在告示中不必特别标明,因为告示的受文者即默认为普通民众。它的基本规制是,开头称“×官×姓为×事云云”,末称“特示”标明文种。

狭义性告示是地方官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文体,其列入地方低级官员入职考试的命题范围。“事简供事、书吏役满报部,每季关防考试,(事繁供事、书吏送修书各馆者,亦考职,以馆班别选。)试以告示申文各一道,试卷封贮。(一次不到下次准补,两次不到除名。)”*徐珂编撰:《考试类》,《清稗类钞》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21页。《钦定大清会典》中也有同样的文字记载,将告示申文列入考试范围。可见这是基层官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说明告示作为官方文体的普遍性。

同时很多官员文集汇编中有“告示”一目,这再次证明狭义性告示传播公文的本质特性。《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二十中记载雍正年间宠臣田文镜编撰文集的情况,其中告示同其他官文书一样是文集的一部分:“国朝田文镜撰,文镜正黄旗汉军,官至河东总督,谥端肃。是编乃文镜官河南巡抚时,奏疏一卷、条奏一卷、文移一卷、告示一卷。……告示迄于五年正月”*福隆安等:《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二十。。官员所出告示是与奏疏、条奏、文移一样的重要官文书,记录着官员为官施政方针措施,同时将这些官文书整理编撰也是对官员政绩的充分肯定。正如《详请录刊〈抚豫宣化录〉文》中说,“仰祈将章疏,条奏,文移,告示稿案,凡上有关于国是,中有资于吏治,下有益于民生者,悉检阅校正,剞劂颁行,俾属员各置一册于案间,晨夕展观,奉而行之,共宣圣化于无穷,洵足称新进之指南,而未可目为寻常之簿书也。”*(清)田文镜撰,张民服点校:《详请录刊〈抚豫宣化录〉文》,见《抚豫宣化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时人对田文镜的文书公牍评价甚高,告示同其他文书一同记录官员功绩,传播施政信息。

二、广义性告示的媒介属性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分析,告示是一种大众传播方式。清代告示是清代统治者传达治国策略,中央官府政令的最重要信息载体,它的发布者为皇帝或以皇帝名义及中央机构,一般而言,内容包含制、诏、诰、敕、谕、旨、“寄信”等。清代皇权集中,很多事情的制订、实施,都由圣旨诏书的形态公布。在《清史稿》中有大量此类广义性告示的记载。清代的中央机构主要分为直接辅佐皇帝的中枢机构如内阁、军机处等,还有承理国政的行政机构即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等,他们依据各自管辖的权力范围可以发布广义性告示,受众为各级官吏及民众。此类告示在清代推行得相当普遍,清末传教士卫三畏在他的著作《中国总论》中提到“贴在官府门口和街上公共场所,上面盖官印以昭示真实无讹”*[美]卫三畏著:《中国总论》(上),陈俱等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页。。下面是《清实录》中关于顺治十年颁发的一则设置十三衙门的上谕。

癸亥。谕内院。朕稽考官制。唐虞夏商、未用寺人。自周以来、始具其职。所司者、不过阍闼洒扫使令之役。未尝干豫外事。秦汉以后、诸君不能防患、乃委以事权、加之爵禄、典兵干政、流祸无穷。岂其君尽闇哉。缘此辈小忠小信。足以固结主心。日近日亲、易致潜持朝政。且其伯叔弟侄、宗族亲戚、实繁有徒。结纳缙绅。关通郡县。朋比夤缘、作奸受贿。窥探喜怒、以张威福。……朕酌古因时、量为设置。首为乾清宫执事官。次为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司设监。尚胜监。尚衣监。尚宝监。御马监。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局。兵仗局。满洲近臣、与寺人兼用。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凡系内员非奉差遣。不许擅出皇城。职司之外、不许干涉一事。不许招引外人。不许交结外官。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结。不许假弟侄等人名色、置买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扰害人民。……防禁既严、庶革前弊。仍明谕中外、以见朕酌用寺人之意。内院即传谕该衙门遵行。着刊刻满汉字告示。自王以下、以及官吏军民人等、咸宜知悉。*《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朝卷76。

十三衙门即是上谕中提到的“首为乾清宫执事官。次为司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司设监。尚胜监。尚衣监。尚宝监。御马监。惜薪司。钟鼓司。直殿局。兵仗局。”它们是内廷机构,为皇氏及其家族服务。顺治帝为避免明代的宦官之祸对内廷管理机构进行改革,十三衙门就是改革的初步成果。这则上谕从宦官制度之流弊说起,“寺人”指“侍人”。“秦汉以后、诸君不能防患、乃委以事权、加之爵禄、典兵干政、流祸无穷。”鉴于这样的历史教训,顺治帝进行内廷机构改革,设置十三衙门,并且限制宦官权力,“满洲近臣、与寺人兼用。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谕旨的最后指出其传播途径,“仍明谕中外、以见朕酌用寺人之意。内院即传谕该衙门遵行。着刊刻满汉字告示。自王以下、以及官吏军民人等、咸宜知悉。”这是我们着意要说明的部分,这里提示了两点:第一,这是一则“明发谕旨”,因此要“明谕中外”。“明发谕旨”是谕旨的一种,它的传播途径一般是由皇帝颁发,内阁宣布抄传各衙门递送发行,因此说“内院即传谕该衙门遵行。”这里的内院是内阁的前身,顺治十五年将内三院改革为内阁。第二,这则谕旨要刊刻成告示,而且满汉两种文字,为了让“官吏军民”都能知悉。这说明“告示”是谕旨的一种传播方式,而且是面向大众的一种方式。谕旨刊刻成告示,就如刊登在邸报上一样,内容不变只是载体改变,不是抄传的谕折而是刊刻后张贴的告示。但这样的告示并不会因为要面向官吏军民人等普通百姓而表现成狭义性告示的一般特征。“凡诸晓谕、宜明白简切勿以词华是炫。所谓妇人童竖。皆可知之者也”*(清)黄六鸿:《发各告示》,见于《福惠全书》(卷2),金陵种书堂刻怀德堂印本,清康熙三十八年,第17页。。

广义性告示是最高统治者与地方民众信息沟通的最主要工具。首先,皇帝发布需要直接昭示全国的诏书谕旨,一般通过各省地方及相关衙门刊刻告示的手段颁布全国。这类诏书谕旨的“晓谕天下”职能,需要通过告示的形式才得以实现。这类告示因其刊载内容规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颁发形式,最典型的是刊载皇帝诏书的告示。诏书是中国传统社会皇帝颁发文书的特有文体,在清代凡是重大事件发生,皇帝要向全国诏告,使用的文书体裁即是诏书。诏书在天安门前宣读后,由礼部按照正本刊刻印刷,称为“誊黄”,“誊黄本分送内外衙门,由其再次刻印誊黄以层层宣读或挂贴。”*雷荣广,姚乐野:《清代文书纲要》,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25页。张挂的誊黄即是我们所说的广义性告示之一种。或者说,皇帝的诏书转变为誊黄而“通行布告”于民间。誊黄告示的作用就是将皇帝颁发的重要政策指令直接传达于基层社会。其次,清代中央各衙门也可根据统治者旨意制定颁布告示,晓谕各省官民传布政令沟通民众。例如顺治八年,都察院左都御使赵开心发现各地在征收钱粮过程中积弊严重“赋重差繁,额数无定,地方积弊相仍,衙蠢牢不可破,民间之膏血已尽,而官司之征派不休”,顺治帝根据赵开心反映的情况,要求各地巡按御史“大张告示”*都察院左都御使赵开心“题请大张告示晓谕小民事”,清代内阁大库档案·题本(C)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初八日。,晓谕各省官民朝廷“薄税敛”之政策,力除积弊。有关全国及各地社会治理的重要政令需要直接昭示全国的,地方官员可奏请张贴告示广以传播。

广义性告示的最终审核发布,往往由皇帝决定。也就是说,最高统治者是告示发布的最终把关人。皇帝的诏书谕旨自不必言,各中央机构颁布的告示也必须经皇帝核准。例如,顺治九年,都察院发现各省谎状现象严重,因此奏请刊刻告示,严禁谎状之弊,整顿诉讼秩序,“该臣等议得,都察院所奏臣部应刊刻告示,通行各省严禁可也,臣等未敢擅便,谨题请旨”*刑部尚书棱德弘“题请刊刻告示通行各省严禁谎状以息刁风事”,清代内阁大库档案·题本(C)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初十日。。可见,告示必须经最高统治者把关才能颁行。这也决定了广义性告示传播的官方唯一性,与清代的中央集权相互作用。

三、清代官方告示传播的偏向性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重要论断,他用冷媒介与热媒介的区分来说明媒介本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依此原理,伊尼斯又提出传播的偏向,即媒介对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传播产生影响。伊尼斯在纵览中西文化发展之后,宏观提出“所谓媒介或倚重时间或倚重空间,其涵义是:对于它所在的文化,它的重要性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向”*⑥[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页,第55页。。因此依据媒介环境学派的基本理论,我们不去考察宏大的文化甚至文明的发展而是从微观的视角来判断,清代官方告示在信息传播中也具有一定的偏向性。狭义性告示作为一种地方性官方文件更偏向时间,广义性告示作为纯粹的信息传播媒介更偏向空间,两者的共同作用完成信息传播的职能。

(一)狭义性告示偏向传播的时间性

清代地方官员上任须颁发张贴“上任告示”,以此加强与“合属官吏、师生、里老”等人的联系,在传达施政纲领的同时,了解地方风土民情。官员到任后须颁发“自誓告示”,向民众传达禁绝各项弊政的决心,以实现自警与戒民功效;离任时还会发布“离任告示”,以交代功绩,期许地方未来发展。地方官员对于管辖地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此他们利用狭义性告示的形式规定了管理时间的有效性。从其上任到离任就是其执行权力掌管事务的时间范围。浙江巡抚佟滙白在“上任告示”中将地方官员上任时需要说明的问题交代得很清楚,正是“今当莅任之初,例有入境条约”*杨一凡,王旭:《古代榜文告示彙存》第三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19-125页。。“新官行事为阖境所观仰而其大旨亦多见之文告,此远乡百姓不得见新父母而见新父母之言。以为欣幸。宁独执事在公知所遵守哉。故一切因革事宜贵定之于始,始法既定,而按程课效。则游刃有余矣。”*(清)黄六鸿:《发各告示》,见于《福惠全书》(卷2),金陵种书堂刻怀德堂印本,清康熙三十八年,第17页。每个新的官员莅任之初都要申明自己的管理办法,说明自己任上时间的权威性。还有的地方官员“前年总督勒保至川,大张告示,痛责前任之失”*《清史稿》卷356,列传143。,消解前任时间威权,赋予自己任上时间合理性。这类狭义性告示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更强调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赋予自然时间以社会意义。

还有一类狭义性告示内容为处理应急事件,在留存的史料中数量很大,例如被选入《古代榜文告示彙存》中的湖北黄冈知州于成龙发布的《劝谕余贼投诚告示》《安慰各堡告示》《招抚后谕东山告示》,江南臬宪陈司贞发布的《斩放火凶犯晓谕军民示》,河南巡抚贾胶候发布的《辟邪教》,琼州司李姚繸庵发布的《祈雨示》等等。这类告示强调及时性,同时告示便于传播的特性,使其成为地方官员处理突发事件、及时沟通民间信息的最有效媒介。因此,狭义性告示传播的时间偏向还可理解为时间的及时性和适宜性。

地方官员发布告示的态度十分慎重。“告示为吾之仁言。不必轻发。而发必手书。访闻非政之大体。行或偶然。而行必真确。求心安不求名重。察物议并察迩言。仁无术而不行,政师古而毋泥。”*袁枚:《答门生王礼圻问作令书》,见于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卷十五至卷三十三》,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05页。官员对于告示的严谨态度保证了狭义性告示传播时间偏向的有效性和普遍适用性。

(二)广义性告示强调广泛的空间传播路径

广义性告示行政权力层级最高,其信息传播路径强调行政权力的逐级覆盖即权力的空间广泛性。“谕都察院、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欲严惩贪官、必在审实论罪。近见在外督、抚、巡按、参劾有司等官、初疏赃盈百千。……自今颁谕之后、大贪官员、问罪至应死者、遇赦不宥。在外督抚、巡按、刊刻告示、晓谕各司、道、府、州、县实力遵行。”*《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朝卷54。这是《清实录》记载的顺治帝颁发给督察院的明发谕旨,最后强调了谕旨的传播路径,“在内该部院、在外督抚、巡按、刊刻告示、晓谕各司、道、府、州、县实力遵行。”在京内由督察院刊刻告示广为传播,在京外由督抚、巡按刊刻告示,通过各司、道、府、州、县传播。督抚、巡按为地方高级官员,督抚的属官为司,司派出的临时性辅佐官员为道,乾隆时期,道固定成为介于省与府州之间的一级地方机构,府上归司、道领导,下辖所属州县,州、县乃地方行政的基层机构。可见这则谕旨运用广义性告示的形式,在京内外各级行政机构中逐级传递,广泛传播于权力的空间。按照权力路径传播广义性告示并非个例,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再看一例:“乙酉。谕刑部、户部、都察院、朕于本月初六日、亲览章奏。巡抚迟日益、为原参荆州府推官刘祖生招罪内、称祖生病故、已服冥诛。……有死罪情可矜疑者、奏请定夺。仰合上天好生之德。朕又亲览巡盐御史崔允弘章奏。……有御史、及运司各官贪纵者、许商民指实赴部院首告、审问确实奏请治罪。……该部院、各刊刻告示、通发京城内外、及督、抚、巡按、遍传道、府、州、县、盐运等官、实力遵行。”*《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朝卷55。这则顺治帝谕旨颁发的广义性告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是广义性告示内容较为灵活,显然与狭义性告示一事一告不同。此告示包括两个事件,其一关于刑罚的处理,其二关于盐课。皇帝乃最高统治者,显然不必过于拘泥于程式。第二,广义性告示的传播路径遵照行政权力级别及具有针对性的所属权力机构。“该部院、各刊刻告示、通发京城内外、及督、抚、巡按、遍传道、府、州、县、盐运等官、实力遵行。”这里特别强调“遍传”“盐运等官”,进一步说明广义性告示传播的权力空间偏向。各级官员在接到谕旨之后,一般都积极执行,“本日,陈牧接增将军札发剿匪之谕,张贴告示,严禁谣言”*(清)佚名:《西巡回銮始末记》卷二,王独清,李季,程演生主编:《庚子国变记》,上海:神州国光社,1936年版,第114页。。

同时,广义性告示传播的物理空间广泛性更是其空间传播路径的表现。如果说其权力空间偏向源于发布机构的高级别行政权力,那么物理空间偏向则是其媒介形态自身属性所决定。伊尼斯提出,轻巧便于运输的媒介适合信息在空间横向传播。清代告示早已是纸质媒介,并且刊印广泛流行,既轻巧便于运输,又快捷便于复制,十分适合信息的空间横向传播。“谕户部。……尔部刊刻告示严行晓谕。务使天下咸知”*《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朝卷58。;“尔部即传谕扈从大小官员人等、并行令各该督抚、于府州县城市村庄、穷乡僻壤、遍悬告示、备行晓谕、务令通知”*《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康熙卷139。。“务使天下咸知”即告示传播的地域要遍及所有疆土,具体来说“于府州县城市村庄、穷乡僻壤、遍悬告示。”穷乡僻壤都特别强调必须覆盖,特别是“其未辟地方、须多发告示”*《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朝卷115。。

当然,广义性告示的权力空间偏向与物理地域空间偏向有时候是重合的,权力空间往往可以包括物理空间。“晓谕各司、道、府、州、县实力遵行”*《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朝卷54。,既是权力的层级空间,也是物理上的地域空间。但我们之所以对其分成两个层面来论述,是因为物理地域空间并不能完全覆盖权力空间。例如“谕内三院帝王化民以德。……尔内院即谕刑部、著通传内外问理各衙门、一体遵行。仍刊刻告示、俾王以下、及各旗官民、悉知朕意。一应奏章案牍、须兼用满汉文字。以便通晓”*《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顺治朝卷76。。这则以礼判罪的谕旨由内三院抄寄刑部及各衙门,同时刊刻告示晓谕天下。也就是谕旨的官方往来传递与运用告示形式传播并行,告示的传播对象更倾向普通百姓,让更广阔地域的民众都能知晓谕旨内容。因此,权力空间与物理地域空间是广义性告示传播的规制。

总之,狭义性告示传播的时间偏向和广义性告示传播的空间偏向共同构成了告示作为媒介传播信息的基本规制,也正是两者的平衡保证了官方信息的有效传播。清代地域辽阔,中央权力集中,文化较为发达,不能不说信息的传播在构筑庞大国家的运行机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结 语

清代官方信息传播系统的建立有赖于告示传播的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平衡,这样的信息传播特性与明代类似。但是清代中后期,社会新变风起云涌,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告示传播在新的社会语境中表现出新的作用:一方面以现代媒介为载体强化其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加强官方政治传播体系;另一方面告示语体逐渐呈现出白话特色,为白话文运动及民众启蒙创造了有利环境。

现代传播媒介逐渐兴起,告示作为官方的权威传播系统仍然广泛使用。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马六甲创刊标志现代中文报刊诞生。此后,官报、党报、商业报刊交相辉映,官方民间信息传播渠道方式骤然增多,但告示传递信息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清史稿》中记载“其禁止米穀以及禁期内应运之漕米、军米数目,各告示均须由中国政府颁发,以期共见。二十一日之期限,必须自京报登刊之日起计。限满弛禁之告示,亦须载於京报,使众得闻”*《清史稿》卷157,志132邦交五。。这则史料说明,其一,告示作为官方信息传播方式具有权威作用。清晚期政府与德国领事签订的禁令需先发告示,外交中告示即是清政府的代表。此类史料在清代留存的文献中多有记载。《庚申夷氛纪略》中也有一例,“二十三曰,满街张帖印板告示,前列准照和约通行各省谕旨一道,后列英法二国新旧条约,各六十余条。英本不逊,法尤狂谬,既已颁发通行,人人得而见之,无烦缕述。”*赘漫野叟:《庚申夷氛纪略》,见于齐思和等编:《第二次鸦片战争》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9-20页。1860年,以传教士报刊为代表的民间报刊已多有出版,但张贴告示仍作为权威的信息传播途径。其二,告示的刊载方式多样。除了“满街张贴”的传统方式外,《京报》亦是其重要载体以保证信息空间传播。《京报》是具有商业色彩的传统报刊。19世纪末期清代官报正式出版发行,官方告示又在《南洋官报》《内阁官报》上大量刊载。告示开始利用报刊作为媒介广为传播,提高了传播的空间维度及时间维度的有效性,这也是官方信息传播系统强化与严密的表现。

前文已经论述清政府及各级官员是官方告示的传播者和把关人,传播告示的核心目的是形成权威官方信息传播系统加强政府控制。但是告示的语体风格又在客观上推助了白话文的普及与应用。狭义性告示的语言特点是明白晓畅、简明易读,地方官员为保证传播效果多使用十分通俗易懂的语言发布告示。时至晚清,广义性告示也逐渐呈现出这一显著特点。慈禧太后颁布的劝止缠足谕令,工部局发布的一系列告示,都表现出白话文语体倾向。夏晓虹教授曾经断言,“关切民生的白话告示……既为晚清的白话文运动先行做了强有力的铺垫,又在其展开过程中,成为了官方与民间不断汲引的资源。”*夏晓红:《晚清白话文运动的官方资源》,《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进一步来说,白话文运动伴随着现代启蒙,官方告示的白话文语体倾向也客观上引领了大众启蒙,为清代中晚期的政治变革培养了社会力量与社会环境。

清代以告示为代表的官方信息传播系统虽严密而有效,但是以太平天国、清末改良派、革命派为代表的民间传播也强有力地冲击了清政府的统治。究其原因,简单来说是源于清政府官方控制力的衰弱与官方传播内容不合适宜,而非传播手段的失效。不论是狭义性告示的时间偏向还是广义性告示的空间偏向都是官方政治传播的载体,都在政府与民众的共同期待中完成了工具性意义。

猜你喜欢
信息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超市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展会信息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