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网络与政治的关系
——基于德国网络安全的研究综述

2018-02-25 13:39徐梦萍魏崇辉
新时代职业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者网络安全德国

徐梦萍 魏崇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06)

在“人工智能”、“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安全是全球安全战略重点之一,做好网络安全工作对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德国是信息化大国,历来注重信息化安全建设,尤其是2016年德国网络安全战略的提出更是坚定了德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立场。做好对德国网络安全发展的研究对维护中国网络安全,探寻网络与政治共生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德国网络安全研究现状

从总体上看,2008年—2017年间国内学者对德国网络安全研究的文章数量逐年递增,2014年后增长迅速。

从具体时间上看,国内学者对德国网络安全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捍卫个体网络自由权时期

德国网络安全的研究是从“谈自由权”的时代开始的,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是2007年王小鹏的《论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和薛京的《论网络表达自由的限制与保障》。两位学者聚焦于网络与自由的关系:从表达自由的价值以及网络表达自由的特殊价值,谈到网络空间表达自由进行限制的正当性和必要性,进而对网络空间表达自由实施法律保障的问题。其中一个关键在于如何保障信息弱势群体在网络时代平等的知情权与表达自由,学者谈到的解决办法是“消除数字鸿沟,保障平等的知情权”,主要措施如下:政府应当加大经济投入与政策倾斜,支持落后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引入竞争机制,降低信息资费;应当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提供多元的信息渠道。

(二)群体网络安全意识觉醒时期

网络犯罪是2008年学者论文研究的重点,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郝晓越的《网络犯罪立法问题研究》和王华明的《论网络犯罪的综合治理》,学者从网络犯罪概述着手,从网络犯罪区别于传统犯罪的特征角度,归纳了网络犯罪的类型,最后提出借鉴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做法,从打击、防范、管理、机制建设、教育和协作等层面,应对网络犯罪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对策、行政管理对策、刑事司法对策措施,如:(1)立法对策中:完刑事立法;加张行政立法;推动地方性立法。(2)行政管理对策中:对互联网依法实施公开管理工作;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建立和健全网络安全份理的人防工作机制;加快发展网络安全技术;建设信息网络系统安全基础业务教据库。(3)刑事司法对策中:加强网管队伍建设;配备专业装备;完善司法程序;加强部门协作和国际合作等措施。

(三)网络污染与政府治理矛盾时期

网络安全与政治之间的矛盾是2009—2010年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王山琪的《德国电子政务建设及特点》和张寒楠《网络污染的政府治理研究》,通过德国的经验借鉴,对这些经验加以分析和研究,针对我国网络污染的特性,从政府管制理论出发,就完善法律体系、确保行政执行、提高监管技术、加强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提出关于我国网络污染政府治理的对策和建议。网络本来就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具有传播速度大,覆盖面广的特点,将网络与政治相结合,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同时,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之手治理网络犯罪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办法。“网络污染与政府治理时期”时期,学者们更多地强调政府在网络治理当中发挥的作用,如法律保护,治理研究等。

(四)科学学习网络与政治共生时期

2011—2012年,学者们以《德国网络安全战略》为重点,对其进行剖析,其中有代表性的文章是程群,胡延清的《德国网络安全战略解析》和张亚妮,傅鹂的《“壮年”维特之烦恼——德国网络安全战略浅析》,学者们分析了德国网络安全战略的现实依据、框架条件、基本原则、战略目标及保障措施等,同时分析了德国网络安全战略的主要特征:注重网络安全顶层设计;重视国内资源整合,通过机构设置,加强国内合作与协调;重视国际战略合作,通过支持与参与国际相关规则的制定,加强国际合作与协同,促进国际与国内网络安全的协调;重视战略的防御性;重视战略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根据情况进行定期审查与修改。

(五)开放网络与政治保密矛盾时期

2013年“棱镜门事件”爆发后,“信息安全”、“隐私”、“网络安全”更是成了学者们研究德国网络安全研究的重点。其中代表性的文章是陈钧的《从“棱镜门”看信息安全》和孟伟阳的《后棱镜时代多国加强网络监控》,周德旺,程相然的《“棱镜”事件发酵升级 信息安全保密工作不容松懈》,学者从“棱镜门事件”开始谈起,联系到我国的实际情况,谈到我国与西方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攻击窃密技术与安全防护技术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新兴信息技术与安全防护技术存在严重的不同步性,在信息安全形势方面极其严峻,谈到了我国在技术,制度,管理等方面多个方面加快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线的措施:加快突破核心技术;抓紧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切实加强日常保密管理。

(六)群体网络安全防御时期

2014年杨明慧、刘孟占、邹翔、汪志鹏、饶洁的《德国eID机制对我国网络身份管理的启示》,和张超、马建光的《应对网络安全 俄罗斯网军加速成型》等学者们从隐私保护、数据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进行了研究:

1.从战略层面加以谋划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依法管理并制定具体举措如:在网络媒体方面,根据新出台的法规,知名博主们发表意见,若违反法律最高可被罚相当于一万欧元的款项。若俄罗斯政府认定博客内容危害公共秩序,便可将其关闭,无需经过审查或司法判决。

2.组建网络安全部队应对现实威胁:譬如,内务部设有“K”局,负责调查境内网络犯罪活动;安全局设有信息安全中心,负责对抗利用虚拟空间危害俄国家和经济安全的外国情报机构、极端组织和犯罪组织;而俄国防部的网络司令部将负责遏制其他国家在网络空间对俄国家利益的公然侵犯。

3.独立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无线数据通信干扰器、网络逻辑炸弹病毒和蠕虫、网络数据收集计算机和网络侦察工具、嵌入式木马定时炸弹等先进网络武器等。

(七)呼吁政府提供服务时期

2015年—2017年之间,学者们将视角更多地放在法律,制度等措施的建设层面,对德国的具体制度研究,如皮勇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管理义务及刑事责任》,程群、何奇松的《德国网络空间透明与信任建设简析》。学者们重点谈到了网络空间透明与信任建(TCBMs),增加国家间的透明度与信任建设,重视多利益攸关方治理模式:

1.TCBMs旨在防止对危机的误解或误判而引发的国际武装冲突,及随之而来的不适当的危机升级,然后在各国之间建立防御措施。一般而言,这些措施通常分为透明度及加强信任建设两个方面。

2.有关透明度建设包括政策透明、信息透明和交流透明。

3.有关信任建设的措施包括互换军事理论的文件、联合军事演习、交换观察员、军事代表团互访,对于关键术语和定义达成共同理解 ,通过限制它们以培养军事活动的可预见性,并实现军事稳定化。

二、 德国网络安全重点问题研究

从横向上看,国内学者也从宏观的角度上,从对比,国家关系,虚拟与现实的博弈等不同角度对德国网络安全进行了研究。

(一)从网络安全战略内容之间的对比研究

同样是网络安全大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在网络安全研究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有学者专门对比各国的网络安全战略内容,突出德国的顶层设计,重视国内资源整合等特点: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以达到集中利用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李婧,刘洪梅,刘阳子的《国外主要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综述》和乌兰的《德国:注重网络安全顶层设计》。通过大国在网络安全的内容对比突出各自的战略优势,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同时强调从国内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可行的战略,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同时,利用好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发展网络强国的目标。

(二)从国家关系的角度研究

21世纪之前国家之间的安全问题主要围绕着政治,军事安全,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和扩展,国家之间的网络安全问题成为了新的关注点,尤其是在斯诺登事件爆出来之后,国家之间的网络安全问题更加微妙。有学者专门针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像任琳,徐奇渊的《新安全观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和孟威《大数据下的国家网络安全战略博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多元性,综合性,合作性为特征的新安全观逐渐取代以军事政治安全为主题的旧安全观,网络安全也从国内角度上升到国际关系高度。

(三)从网络数据安全与公民个人信息冲突角度研究

大数据时代网络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时代议题,如何保护好庞大的网络数据,防止公民个人隐私权受侵犯也是当今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德国在历史上也发生过重大的个人隐私泄露事件,产生过巨大的经济损失,对政治的稳定也带来严重挑战。杨明慧,刘孟占,邹翔,汪志鹏,饶洁的《德国eID机制对我国网络身份管理的启示》和蔡潇剑,吴君毅的《当代中国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现状—比较美国和德国个人信息保护模式》,以及杨剑昆的《安全威胁阴影下的网络—探索网络时代的个人隐私权保护》。学者通过对德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模式研究中国网络安全当中可以采用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从而达到保护网络数据安全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融合,减少冲突,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

(四)从虚拟与现实的博弈角度研究网络安全

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消缺的矛盾,虚拟世界里的价值观与现实世界里面的有冲突也有缓和,虚拟与现实对人格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任国凤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博弈与抉择》和丁奕丹的《虚拟与现实的博弈—从“网络围观”的现象浅谈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的社会治理》,则更是站在法律和治理的高度研究虚拟与现实的博弈之下的国家法制建设和社会治理新方向,在虚拟与现实的价值观,法律,治理等冲突的情况之下,如何权衡好二者的关系,达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中国网络与政治的发展趋势分析

总的说来,学者们对德国网络安全的角度主要有自由,犯罪,隐私,政治安全,法律等,用的研究方法虽然也有所不同,但是很多都谈到了对中国发展的启示。无论是在立法,制度还是政策方面,都谈到了从中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中国发展的特色道路。我们也必须得承认中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相对较弱的历史现实,尤其是学者重点谈到的如何保障信息弱势群体在网络时代平等的知情权与表达自由问题,在中国更加严峻。

联系中国实际,弱势群体仍占据中国人口总数的半数以上,公民的政治自由与其对政治的知情权表达权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可以首先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切入点提高政治知情服务,加大经济投入与政策倾斜,支持落后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保障落后地区人民政治知情权,同时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提供多元的信息渠道,完善信访制度、政务公开制度、充分将自媒体与政治相结合。在政府职能转换的过程中把握好网络与政治的共生发展关系。

猜你喜欢
学者网络安全德国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