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雪梅
(江西省高安市杨圩初中 江西高安 330821)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新课改理念中也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们常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但因为探究的问题过于笼统,思维含量不够,探究式学习流于形式,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发现学习,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1]
首先,我们界定的“微探究”教学是通过对微问题的探究而开展知识建构的活动,师生始终是以微问题导学为主线,共同围绕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展开探究,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激活内驱力、调动前认知并进行有效迁移与整合,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经验,形成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学中要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把宏观中观的问题化解为“微观问题”,从细微处着手,通过“点”的挖掘与辐射,知微见著,从而使微问题、微任务成为探究教学的突破口,成为学习者的兴奋点,产生良好教学效果。其次,我们立足于文本解读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架设文本解读和课堂设计的桥梁,通过有效的设问与追问,一步步推进课堂教学活动。那么,哪些是切入点呢?[2]
好的标题犹如文章的眼睛,可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勾勒文章线索,可以表明作者情感,可以暗示文章主题。教师如果抓住标题设置一组微问题,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文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建构出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如教学《诫子书》,在学生诵读感受文句特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可抓住标题设问:诸葛亮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告诫儿子?这个问题既囊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检验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又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究文章的逻辑之美和结构特点:希望儿子成为君子——就要“修身”,能“致远”——就必须“淡泊”“宁静”。由此,学生就明白“修身”的终极目标是“明志”“致远”,也就是“接世”“用世”,这是文章的第一层次。“修身”要从“格物致知”开始,必须静而有志,切忌“淫慢”与“险躁”,否则将学无所成,也就无法真正地“修身”“致远”,这是文章的第二层次。最后针对儿子年幼的特点,告诫他要要有意志,珍惜时间,否则导致“悲守穷庐”的后果,既高定目标,又指引路径,既正面引导,又反面告诫,慈父严父之心历历可见,这是文章第三层次。此微问题的设置,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窜起了学生对文意、结构、文旨的理解。
文章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往往蕴藏着深厚的意蕴,或承载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感悟,会让学生看到平常词语背后的秘密。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中“唯一”诠释了孔乙己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一词包含了作者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等复杂感情,《醉翁亭记》中“乐”字串起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山水之乐”、“宴酣之乐”、“同游之乐”,彰显文章主旨“醉能同其乐”。这些文中的重要词语可以说是微探究教学中具体而微又能举重若轻、窥斑见豹的精妙点、精微点,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选准了这些点,就接近了文本解读的密码,就能触摸到文本深处,就容易寻觅文本语言背后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获得对文本的真正理解。
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可以是记叙文中抒情议论句,文中反复出现的线索句,说明文议论文中的中心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含义隽永的语句,教师抓住这些语句无异于得到一把解读文章的钥匙。如在《老王》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最后一段最后一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设问:杨绛先生照顾老王的三轮车生意,坐车时还与他聊天,给他吃鱼肝油,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呢?学生在探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去思考老王作为一个不幸者对杨绛做了什么,他为什么对杨绛一家这么贴心巴肠的好呢?这样的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更能让老王的性格品质活化,让学生感受到老王的质朴与善良,探究“底层的光辉”在文中的体现。[3]
文章所运用的特殊写法往往是文本的肯綮之处,比如结构上的首位照应,对比、烘托、象征等手法的运用,有的彰显文脉,有的表现情感,有的突出主旨,教师可以把它们作为微探究教学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深处。如《紫藤萝瀑布》首尾段落的“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和“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点出了作者从沉思到被吸引到感悟花的顽强生命力,进而精神振奋的过程,既升华了文章主题,又使文脉连贯,结构严谨。《植树的牧羊人》中抓住阿尔卑斯山高原的变化前后形成的对比,自然就能帮助学生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艰辛、所付出的努力及植树的意义,从而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当然,教师找到的这些教学切入点,无论是一个词、一句话,还是一种写法或教法,都必须打通学生的学路,启发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让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完成认知上的飞跃,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