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要在错误资源中找到正确之路
——以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为例

2018-02-25 17:43江苏泰兴市滨江实验学校225442
小学教学参考 2018年20期
关键词:分母数值分子

江苏泰兴市滨江实验学校(225442) 杨 峰

数学课堂永远带有未知性,学生的答案经常出乎教师的预料。对待学生脑洞大开的见解,教师不可一味否定或者不予置评。作为教师,有义务为学生耐心细致地解读和点评每一个答案。教师要用心对待学生的错误,智慧稳妥地处理这些生成性资源,从而让课堂充满新奇,更加多元化。

一、生成错误

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笔者在导入环节展示了一大批分数,要求学生从中圈选出数值相等的分数,编成数组。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很快找到分数组。对于学生的答案,笔者并未简单做出回应,而是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证明这组分数的大小相等”。学生随后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笔者诱导学生深入思考:这组大小相等的分数,分子、分母都在变,那保持恒等的是什么呢?这其中有什么奥秘?从某种程度上讲,数学就是研究变量与不变量的一门科学。学生静心观察后,开始探讨。学生甲说:“依我看,这组分数的分子逐次增加了1,而分母则逐次增加了2。”学生甲的话音未落,学生乙霍然起身兴奋地说:“我明白了,把这组分数的分子单独拎出来,是一组升序排列的等差数列,公差为1,如果把分母单独拎出来,则是另一组升序排列的等差数列,公差为2。”

二、包容错误

如果说学生甲的发言内容在笔者的意料之中,那学生乙的发言则出乎笔者的意料。出现了插曲怎么办?既然冒出了令人始料未及的答案,作为教师,就不能充耳不闻。于是,笔者再次提问:“还有其他规律吗?”当大家再次回顾这组分数时,又有了新发现:从乘积倍增的角度看,这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了2倍、3倍、4倍,分数值恒等。学生丙这时在前面两位同学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合情推理,概括出更一般的规律: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也就是乘同一个数,分数值不变。

教学进展到这,就已经柳暗花明了。接下来,只要再查漏补缺,补叙关于排除0这一特殊情况,就可以得出标准化的分数基本性质。但这时得出的结论和学生甲所述的内容相去甚远,肯定了后面的结论就间接推翻了学生甲的观点。如何将两者有效融通,求同存异?在这个节骨眼上,笔者并未急于揭底,而是组织了第三次观察活动:想一想如果将最终结论移植到学生甲总结的规律上行得通吗?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再次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任意数,数值恒定,而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任意数,数值不恒定。如果放宽条件,将“加上同一个数”改为“分别加上不同的数”,那么加上去的数也是有着严格限制的。

“我懂了,乘的条件更宽松。”最初发言的学生甲茅塞顿开。他不仅全盘接受了新结论,还能够正视自己的观点并做出调整,难能可贵。“老师,既然这样,把分子、分母看成一组等比数列又有何妨?”又有学生提出新观点。课堂上,生生互动交流,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出火花。

接着,笔者组织第四次观察活动,寻求两种规律之间的逻辑关联。经过深入对比、分析、推理,学生发现:其实分子逐次递增1个数量,就是对n个1进行连加,分母逐次递增2个数量,就是对n个2进行连加,乘法和加法可以自由互换。换言之,分子加上n,分母加上2n,就能在加法语境下,使分数值恒等。

三、品味错误

这次纠错的过程让笔者深刻意识到:课堂上害怕、回避、蔑视错误都是缺乏教学智慧的表现。直面错误,冷静处理,在错误中找到合理的成分,去伪存真,就能将错误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辩证地看待错误,而要练就这样的教学智慧,就要不断磨炼教学技能。

其实,不恰当的“一般化”才是出错的根源。把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方法,不加以变通和改造,照搬照套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就会产生排异反应。不恰当“一般化”的出现是学习的初级阶段的正常反射,因为思维结构的不成熟,学生在处理问题时会按照减省的滑坡心理机制进行。“一般化”本身没有错,事实上它是合情推理的必经之路。因此,对学生的错误不宜无情地指出并勒令改过,尤其是“错误观念”与“正确观念”有协商空间时,教师更要善于通过对比互补,揭示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找到“最大公约数”。

学生在课堂上出错在所难免。尊重学生的错误,努力读懂学生的错误,把错误当成诞生正确的孕囊,数学课堂就会迎来新生。

猜你喜欢
分母数值分子
体积占比不同的组合式石蜡相变传热数值模拟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数值大小比较“招招鲜”
铝合金加筋板焊接温度场和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分子的扩散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米和米中的危险分子
臭氧分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