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梅
(江苏省新沂市行知学校,江苏 新沂)
一堂课,就教学目标而言,一般有三个层面的目标要求。这里笔者主要选取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话题展开分析和讨论。为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拓展时空和路径,遵从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特点。下面,笔者就结合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就这一话题展开自己的分析和讨论。
生物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它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因为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动手操作方面的能力。实践证明,当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时,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自然得到提升。
教学“水中的动物”,为引导学生对于鲫鱼为适应水中生活可能具有的外部形态特征的假设进行验证,笔者设计了相关的实验活动。首先,组建小组。学生小组4至5人,分别选取其中的一个假设制定相应实验方案。这里,笔者选取“腮与鱼的呼吸有关”这一假设进行具体说明。实验方案:(1)将颜色水滴入水中,要求学生对出现的现象做好记录;(2)将鲫鱼鳃盖包扎好,避免水从鳃盖下流出;(3)将鳃盖堵好;(4)涂抹腮丝,使之与水隔绝。
方案提出后,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由方案(1)观察到颜色水由鱼口吸入,后由鳃盖后缘流出;由余下方案皆可看出鱼头伸出水面,口是张开的等状况。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鳃是鱼的呼吸器官。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皆由他们自主进行,这样就使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增强。
现在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为此,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特点来确定相关课题。课题确定后,就要考虑如何去引导学生开展独立思考了。
在引导学生对家兔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时,为提高学生观察的质量和效果,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首先,笔者通过多媒体呈现问题:(1)家兔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体表的毛对其生存有何作用?(2)其体腔分为哪两部分?其中的一些器官作用与人类的有否相同之处??(3)议一议:我们常见的一些动物,如狗、猪等有哪些相同的特征?
问题提出后,学生依据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再对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并将观察到的相关信息做好记录。这样的设计,教师呈现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他们的观察、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整个活动切实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这就使得他们以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教学过程中,很多目标单靠学生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碰到这样的活动,就需要我们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实践证明,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间互动进行学习,一方面可以融洽彼此关系;另一方面,则可以实现彼此互补,互相影响。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思维水平,提高了教学效率。
下面笔者还以上文所举例子来作进一步说明。待学生自主探究后,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要保证讨论质量,就需要分好小组。一般每组四人组成学习小组最为理想。这样,小组内部先互动共同探讨问题;然后,每人介绍一种哺乳动物,主要说其与自己生活的关系,并向本组概述哺乳动物最为主要的特征。
这里要说明的是,教师在这时要参与学生交流。交流时,要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要适时对交流情况作出恰当的点评。这样可以把控好导向,让学生的交流活动不脱轨。这就提高了小组互动学习的实效性。当然,在对学生交流等活动进行点评时,要以鼓励为主,这样可以保护好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生物学科教学有一个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意识。为此,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引领。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将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现实生活中所碰及的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实实在在的现实问题。而事实上,学生的这方面能力是极为欠缺的。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课堂教学我们要加强课堂和生活的联系,强化对学生这方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比如,教学“单细胞的生物体”这一节,引导学生做“观察水中的小生物”这一实验,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感性认识。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还要做到通过该实验强化对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培养,这样就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个生活乃至生存保健的指南,促使他们增强养成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迫切感。而这样的课堂引领,其实就是将课堂所学运用于实践的一个极好的范例。由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类似元素,加强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以上几点,是笔者对平时教学实践所作的多角度反思所得到的认识。的确,作为生物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注重知识的教学显然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做到真正学必得,学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