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宏伟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1978年到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四十年的伟大历程。习近平主席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并说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1]。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四十年光辉岁月谱写了中华民族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会议与改革开放的启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改革开放的启动起着巨大的基础性作用,甚至可以说,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启动。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本文试图探讨四十年前的历史转折最终是怎样促成改革开放的形成的。
关于改革开放启动的基本条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的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是否必然使当时的中国走向改革开放,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其实问题不仅这么简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国家具体实行的经济体制以及如何激发社会的活力上。为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关键在于探求改革开放启动的基本条件。除了过去研究中较多涉及的政治斗争外,更应该关注的是普遍的社会关系的松动。因为改革开放的启动是中央和地方,领导干部和群众在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开始走向一种良性互动而开始的。改革开放的启动不仅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启动,更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启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对基本矛盾和基本国情的判断失误,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党和国家的正常秩序被扰乱。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短短两年的“在徘徊中前进”时期,我党冲破了对马克思主义僵化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基本国情以及基本矛盾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全方面的拨乱反正,而这些都是在全党对毛泽东思想体系有了统一、科学的认识基础上做出的决定,会议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邓小平又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并且提出了要与根本任务结合在一起。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从而提出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唯一途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党关于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认识成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条件。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改革开放的启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历史转折的关头完成了两代领导集体的更替。这次会议开始进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着手处理重大是非问题,会议实际上形成了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如邓小平自己所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里,实际上说我处于一个关键的领导地位”[2]。这就为其它方面的拨乱反正提供了组织保障,也为改革开放的启动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保障了日后改革开放事业在各方面的推进。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是遗留的问题是迫切需要我党解决的问题,在这之后的两年里,我国又进入两年徘徊时期,政治、经济、社会还十分混乱,同时,具有浓厚“两个凡是”思想的一部分领导人继续犯着“左”倾错误。正是在各种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左”倾思想的束缚,完整、准确的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通过关于真理标准为题的大讨论,这就为国家大踏步的向前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启动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改革开放思想不仅在中央高层内萌动,基层群众和政府积极推进基层试点改革,促进集体经济体制的转型,这种实践突破与改革开放思想相呼应,很快带动改革开放的整体性启动。1979年11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模式,对土地经营权问题进行试点,拉开了对内改革的序幕。在工业方面,四川省国营工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开启了企业体制改革之路,这个转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农村和城市的试点都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这也更加促使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既是改革开放的起点,又是改革开放启动的最显著标志。因为这次会议突破了原来的僵化半僵化封闭半封闭的状态,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大潮流,走到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快速发展轨道上来。二十年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历史面前把握住了机遇。
改革开放的第一大方面就是对内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在农业方面要集中精力使落后的农业得到发展,颁布了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措施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进行全方面战略部署。全会还一致通过了1979和1980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在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之后,我党清醒的认识到,改革目前僵化的体制是目前突破瓶颈的唯一途径,要放开胆子,要对僵化体制进行改革,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内改革方针迅速付诸实践。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开启了对内改革的序幕,农村改革也就成了对内改革的突破口,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农民的土地经营权问题是农村改革的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关于农业发展问题的决定保障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邓小平对“包产到户”的支持,在关键时刻拨开了阻碍农村改革发展的迷雾,由此才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试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进一步阐述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一会议精神的支持下,1979年2月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关于扩大企业权利,加快生产建设步伐的试点意见》 (简称“十四条”),这一文件的核心内容使“放权让利”,在试行的一年期间,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在试点单位的影响下,许多地方和部门开始进行不同内容的扩权试点,随后经济责任制也在企业中得到推广,由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在各方面展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在工作中徘徊的局面,开始推进各方面的拨乱反正,在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建设党内民主,随着拨乱反正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的启动,开始对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初步改革。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正是生活的若干准则》,总结了处理党内关系的经验教训,对处理党内关系问题系统化、规范化,进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进而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入手开启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离不开国际大背景,科技革命的发展,时代主题的变化,使善于把握机遇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毅然作出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赶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
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这就标志着中国开始大踏步走向世界。兴办经济特区,杀出对外开放的“血路”,广东省委要求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邓小平明确表示:“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3]。1980年8月,经济特区正式成立。随着对改革开放认识的逐步提高,经济特区建设全面展开并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开放、全面开放和自主开放的理论,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熠熠生辉的标志,伟大的改革开放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的。快速发展的中国取得的一切成绩都要回归到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原因上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开启改革开放事业之际,有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作引导,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形成的发展理念成为推动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这次会议后我国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就像是一架机器带着整个中国快速向前发展,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乃至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基本路线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顺应时代潮流,坚持不懈的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不断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使之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生机勃勃。邓小平理论形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最初的基石,在历史关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永远值得探索和歌颂。
在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更要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不断增强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结合新时期的新特征、新目标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第一,坚持顺应时代潮流,坚持正确的改革开放方向和目标。“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改革将全面发力,而非聚焦于某一点、某个方面。新时代改革开放将使中国加快融入世界,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习近平表示,将总结经验、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挖掘,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既要注重借鉴世界各有的优秀成果,更要注重独立自主,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挖掘对马克主义理论的新认识和新发现,提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第三,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民的巨大力量,集中人民群众智慧,充分调动积极性,让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形成良性互动,深入群众。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要致力于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
第四,坚持弘扬改革开放伟大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是创新的精神,是锐意进取的精神,是求真务实的精神。蓦然回首,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整整四十年,虽然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但是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继续鼓舞着每一代向前进取的中国人。
改革开放走过40年的光辉岁月,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日益繁荣昌盛的中国。深化改革开放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