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路径分析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2018-02-25 18:29李万发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空巢高龄养老

李万发,曲 妍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142)

我国自从进入老龄化阶段之后,老龄化和高龄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同时空巢老人的数量也与日剧增。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为1.94亿,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数量为2273万人。2020年,我国高龄老年人口数量预计为3067万人。待到2050年,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将会增长至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中国社会将会走向深度老龄化阶段,到2100年将会进入稳定的重度老龄化时期。[1]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有大多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还有大多数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而处于空巢状态。

大多数学者认为,空巢家庭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纯老人家庭。因此,在这种家庭中生活的老人被称为空巢老人。按照国际标准,将60-69周岁老人称为低龄老年人,70-79周岁的老人则为中龄老年人,80周岁以上的老人被称为高龄老年人。因此,居住在城市的80周岁以上的空巢老人被称为城市高龄空巢老人。

现有研究多停留在对高龄空巢老人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的关注上,但是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来探讨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的文章却很少。因此,本文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对城市高龄空巢老人问题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这一问题的社会生态系统方法。

一、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一) 物质经济方面

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养老物质经济困境现状包括物质生活状况不一,自我养老压力不同,对老年人优待相关政策不到位[2]。

老人退休之前从事的工作有所不同,因此退休后的退休金也会有所差异,不同老人面对的经济压力不同。对于城市高龄空巢老人来说,退休金是最基本的保障来源,而有些老人年轻时并没有稳定且正式的工作,没有相应的养老金,这部分老人需要靠个人储蓄、子女补贴或者是政府的低保金来维持生活。现在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的支出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支出和医疗支出两方面,而对于高龄老人而言,医疗支出占用了一大半的生活支出。因此,经济收入低或者是无经济收入的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在医疗方面的支出有非常大的经济负担,而政府又没有出台高龄空巢老人专项社会保障政策。

(二)生活照料方面

城市高龄空巢老人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逐渐衰弱,很多高龄老人在中、低龄期间所患上的慢性病变得更加严重,同时也容易患上新的慢性疾病或者是突发性疾病。在生活照料方面,高龄空巢老人主要有日常生活照护需求、医疗陪护需求和生命安全需求。[3]关于日常生活照护,高龄空巢老人在穿衣、饮食以及个人卫生等方面都需要他人的协助。在医疗陪护方面,需要有人带领老人外出就医,同时为老人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在生命安全方面,由于高龄空巢老人的特殊性导致老人一旦发病或受到意外的伤害却无人照顾,需要有人为老人提供必要的安全知识宣传,当老人一旦发生意外时,让老人有及时求救的对象和方式。

(三)精神文化方面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在长期的空巢状态下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首先,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老人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生活节奏的变换使老人容易产生焦虑、烦躁、不安与自卑感。第二,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大多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疾病在给老人带来身体上的痛苦的同时也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第三,一部分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失去了配偶与子女,一部分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的子女也无法时常来探望自己,大部分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失去了来自亲友的最有力的心理支持。最后,政府和社区在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精神文化方面的关怀虽然小有成效,但仍旧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成因

本文依据美国社会工作教授扎斯特罗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与适应需要通过与环境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个体会主动地与这些环境相互影响,而不是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4]。

扎斯特罗认为,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是人的社会生态系统的三种基本类型[5]。人的生存环境中的微观系统与中观系统相互作用,宏观系统也会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相互作用。个人的行为会受到家庭和工作群体以及其他小规模群体的影响,个人行为对于这些系统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在人的微观系统当中,许多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会相互影响,从而作用于人的行为。个人的行为和家庭的发展会受到政策、文化的影响,而个人行为也会对宏观系统产生影响。

(一)微观系统分析

微观系统就是指处在社会环境中看似孤单的个人,本文指的是城市高龄空巢老年人自身。

在观念上,大部分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对自己生活的家庭和社区有浓厚的感情,并不愿意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同时,城市高龄空巢老人虽然都希望能够跟子孙后代住在一起,但是由于几代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不同,所以大部分老人会选择独自居住。因此,很多城市高龄老人处于长期空巢的状态。

在老人自身的生理方面,高龄空巢老人身体各项机能不断走向衰弱,视力、听力不断衰退,运动机能也不断下降,身体稳定性和平衡度明显降低,身体的消化功能也逐渐减弱。因此,城市高龄空巢老人易患各种慢性疾病或突发性疾病,在医疗方面的支出过多,日常生活需要有人长期照护。

在老人自身的心理方面,高龄空巢老人在认知方面的能力受损严重,自身的注意力、记忆能力、反应能力、语言表达和重复能力等都在不断下降。在情感方面,高龄空巢老人长期的独居生活使老人感受到孤独、寂寞,容易陷入抑郁和焦虑等状态之中。在意志方面,高龄空巢老人时常觉得自己被时代抛弃,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甚至会产生自杀的极端思想。因此,城市高龄空巢老人需要有人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其提供心理支持。

(二)中观系统分析

中观系统是指小规模的群体,包括家庭、职业群体或其他社会群体,本文主要指的是高龄空巢老人的家庭以及工作单位。

在高龄空巢老人的配偶方面,配偶能够给老人最长的陪伴时间,能够满足老人最基本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需求,大部分有配偶的老人比没有配偶的老人更加健康和幸福。然而,老人的配偶可能会因为双方的价值观念不同而在养老方式上发生争吵,从而带给对方不良的情绪影响。

在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的子女方面,有的子女与老人在同一个城市生活,能够给予老人相对更多的实际支持和情感支持,而有的子女与老人不居住在同一个城市,虽然能够给予老人部分的生活补贴和情感支持,但老人在生病时仍旧会有孤立无援的感觉。同时,由于有的老人的子女已经去世,老人只能依靠自己生活,物质和精神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甚至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导致心态较差,常常以消极的方式面对生活上的问题。

在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的亲友、邻居方面,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乡邻文化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相对冷漠的邻里关系。因此,城市社区内的邻里关系往往无法给老人提供情感支持。

在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的工作单位方面,不同的工作单位为退休老年人提供的养老补贴和服务都有所不同。因此,收入较高的老年人在养老方式上拥有更多的选择可能性,而收入较低的老年人一般只能选择家庭养老[6]。

(三)宏观系统分析

宏观系统则是指比家庭、职业群体等更大一些的社会系统,包括文化、社区、机构和组织,本文主要指的是高龄空巢老人所在城市的政策、文化以及社区和机构。

在政策方面,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出台,政府更加关注老年人方面的问题,并且也支持新型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但是,对于城市高龄空巢老人方面的关注仍然不够,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相关的政策与制度。

在文化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尊老、孝老、敬老为荣,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人们逐渐缺少了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尊重,有些人甚至会认为老年人是城市发展的阻碍。同时,虽然大部分人认为子女照顾父母是孝顺的表现,但是这种理念也限制了老人对于多元养老方式的选择。

在社区方面,社区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虽然能够基本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常照料需求,但是由于社区养老服务在我国起步晚,社区缺少足够的养老服务设施,服务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素质,仍然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与发展。

在机构方面,大部分养老机构只重视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而忽视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够人性化,服务人员短缺而且专业性不高。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路径

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依据,城市高龄空巢老人问题的成因包括空巢老人自身、空巢老人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和政府等多个方面,下面将针对成因分别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三个方面来分析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养老服务的路径。

(一)在微观系统上,帮助城市高龄空巢老人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念

首先,社区可以对城市高龄空巢老人这一群体开展养老知识讲座,让老人接纳高龄所带来的身体和心理上的问题,认识到空巢家庭这一现象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果,理解子女在面对工作与家庭时的两难处境,让老人在选择养老方式上能够更加灵活。其次,社区可以为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组织适合这一群体参与的社会活动,调动老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发掘老人的优势与潜能,培养老人的兴趣与爱好,提高老人对自我的认知,让老人在认可家庭养老的同时接纳社区养老的方式。最后,社区可以通过宣传让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在传统养老文化的基础上,逐步接纳养老文化的多元性,让老人能够不局限于家庭养老,能够让中观、宏观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在中观系统上,为城市高龄空巢老人提供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是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以社区和机构为依托,为老人提供专业服务。首先,通过联动社区和社工,让专业的社工走进社区。一方面,社工可以为高龄空巢老人家庭提供护理知识的讲解和护理技巧的培训,提高老人对护理的认识与理解,提高老人配偶及其子女的护理能力,从而减轻老人家属的照料压力。另一方面,社工可以为高龄空巢老人的家庭链接资源,为其提供心理咨询和医疗护工等上门服务。其次,通过联动社区和社会组织为高龄空巢老人服务。社区可以链接红十字会、志愿者协会等组织。红十字会可以在社区内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知识宣传,为老人定期提供专业的医疗检查与护理服务。志愿者协会可以在社区内为老人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和情绪疏导,同时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娱乐活动来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通过联动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和社工,让专业的社工对社区工作者、社会组织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培训,从而提高其为高龄空巢老人服务的专业素养。要使他们基本具备助人自助的理念,优势视角的理论主导,同理心等的使用技巧,个案、小组、社区和社会行政的社会工作方法。

(三)在宏观系统上,提高社区和机构的养老服务水平

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快关于高龄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实施严格的监督管理措施,出台相关的优惠性政策以增加老人的养老金收入。同时,也要重视医疗保障服务,完善城市医疗卫生配置结构,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并对其进行强有力的规范和评估来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让社会组织走进社区,提高社会组织的影响力,最终让老人在养老方式上有更多的选择。

在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要重点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推动社区社工专业化建设,提高为高龄空巢老人服务的能力,为老人提供更好的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心理支持等服务,使老人能够认可这一养老方式。我国的养老床位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矛盾,应该进一步提升养老床位的供给能力。但是,在提高床位数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养老机构服务的质量,提高机构护工的准入门槛,加强对于高龄空巢老人心理方面的关注,为老人开展多种类型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老龄化的速度一直都在加快,但是社会对于城市高龄空巢老人的关注程度还是较弱,这一群体由于其特殊性,更加需要社会的关注。针对城市高龄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本文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入手,进行具体的成因分析,从而在微观系统方面,改变人的传统养老观念,帮助老人树立正确的养老观;在中观系统方面,为老人联动相关的资源,改善老人所处的家庭环境;在宏观系统方面,推动政府政策的完善,提高社区和机构的养老服务能力,改善老人所处的社区、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空巢高龄养老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补阳还五汤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肿胀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