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观的探索过程

2018-02-25 18:29包月强
邢台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自然界文明人类

包月强

(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世界上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可能是独立产生的,它的产生具有其必须的理论根据和现实的源泉,都有新颖的时代标志,都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检验的,是当前我们所处时代精神的一种升华,需要相当的主客观条件。理所当然,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文明观思想理论也不排除在外。习近平同志的生态治理思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对他早期在基层工作期间就早已经萌生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的继承和高质量创新发展。习近平同志通过几十年地实地调查研究和反反复复地实践才准确地把握了当今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实质性问题,摸清了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背后所潜藏的新特征,透过对芜乱的生态表象深入浅出的领会和挖掘才把握了治理生态环境的规律和特点。同时,习近平同志根据新时代的变化特点和自身的实践心得,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论断和新的决断。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习近平绿色生态理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性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深刻阐述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新理论思想对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新中国的重要作用和积极贡献。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新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949年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建立初期,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处于徘徊状态,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处于一穷二白的状况,为了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让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后,国家经过花了三年多的时间进行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我国的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我国工业得到飞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呈中高速发展,但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和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时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比较粗放的,这种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单纯的以追求GDP为目的,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负荷能力,使得环境问题暴露无遗,随后导致了各种严重的环境问题,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使生态环境的形势更加急剧恶化。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愈来愈苛刻,当前由于中国社会环境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胜枚举,生态环境质量的高低愈来愈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成为世界各国角逐文化强弱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标尺,也是促进我国社会各方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新理论的主要理论根据

(一)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观点

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同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界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休戚与共,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当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的存在。人类与自然界共处在同一系统之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自然界这一整体中某一个部分受到损害,结果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会影响其它方面的发展,人类也就不能幸免于难。人类如果想把自然界独立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之外,永远视自然界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毫无生机的物体,人类最终肯定会从自然界中得到应有的警告和惩罚。自然界与人类是一个有生机和活力的有机体,人类只有和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才会和谐共生,实现“双赢”。恩格斯也曾言:“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化为财富。”[2]P509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3]P517由此可知,我们人类不能过分地从自然界中获取,我们要敬重自然界原始的发展规律,不能盲目的只知道从自然界获取,打破自然界最原始的发展状态,我们应该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学会如何保护和呵护自然,真切实际的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习近平同志仔细研读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态的精辟论述,通过其中所包含的理论认识作用于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实效性的关于生态文明方面的科学理论,由此可见习近平同志下知足了理论功夫。

(二)近代西方环境伦理学家思想影响

西欧环境伦理学家把自然纳入伦理体系中,顾名思义要让人类把保护自然当成一项职责和义务,让全社会所有公民都能自觉地承担起呵护自然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就像是双胞胎,它们二者彼此是分不开的。人类在享受攫取和享受自然慷慨地赋予丰富资源的同时,相应地应该秉持对自然的感恩之心,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西方在环境保护意识方面是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的一个探索过程,并通过后期不断地努力使其变得不断地发展和完善。20世纪60年代,卡逊《寂静的春天》率先唤起了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里宣布了人类社会经济无线增长的破灭。美国著名的环境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土地伦理”的观念,认为人类生活中所有有机物如植物、动物和无机物水、土等都在同一体中,都具有生存的权利,都需要受到人们的尊重。西方的环境伦理观为呼唤人类保护环境,善待每一个生命体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道德约束的无形力量,为中国环境保护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从一定程度上,环境伦理观具有启蒙的作用,用伦理来保护环境具有醍醐灌顶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三)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保护的方案

中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历史,因此理所应当自然也就有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熠熠生辉、包罗万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也是各持己见,但最后殊途同归,目的都是告诫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管仲曰:“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先贤们都告诫人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则大自然会回馈无穷。老子在《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中曰:“天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老子在阐释人与自然关系时则更上一层楼,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领略起来收益无穷。他从哲学相关理论的层面清晰地阐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让人们懂得尊重自然界而且要让人类消除自己相对于自然界天生的优越感,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真正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始终是我们的先祖留给我们后代的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这个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的生态观念具有中国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滋养着中华儿女,指导着中华儿女如何与自然和睦地相处,而且也漂洋过海让西方各国人民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并从中受益。习近平同志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生态文明建设观,同时又根据当前中国处于大有作为的新时代的不同特点,赋予了我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的好的传统文化得到继续传播和不断推广,让其灿烂辉煌,泽被万代。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国家领导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建树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领导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认识过程。1949年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当时新中国特殊的国内外环境和实际国情,国家领导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兼顾环境保护。邓小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兼顾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相互协调推进,并提出环境保护要走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道路的思想。江泽民指出:“环境保护很重要,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全球性战略问题。”[5]P32江泽民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主张西部大开发战略、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目的是让中国走出一条真正实惠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绿色之路。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旨在促进全方面发展、各个领域协调发展,防止发展的片面化和畸形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优秀的环境保护文化、积极吸取西方其他国家保护环境的积极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发生的新变化,提出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习近平的生态文明观理论是在深入继承和发扬学习前几位领导人关于生态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观点,具有开创性和开放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立场上作出的战略判断和总体部署,体现了炽热的民生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P233,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公共产品,是党和国家关心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新理念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意义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讲人类命运共同体时讲到:“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7]P11-23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定会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对付环境恶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自觉地与世界各国共同探索,修补过去所犯的生态错误,积极地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体现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担当和责任,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中国形象,展示了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决心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自信心。

2.习近平同志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党的奋斗目标,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由过去的“盼温饱”发展到现在的”盼环保”,从以前求“生存”改变为现在求“生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石二鸟”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绿色中国和生态中国。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改善使生态文化这一精神财富转变为经济效益,人民群众可以获得更多的实际物质财富。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提高了人民群众环保的认知水平,让人民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素质和修养,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伟大中华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快速提高,更加有利于我们伟大祖国梦想的实现。

3.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不仅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更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8]P49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需要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财富,更要创造出更多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所需要的优质产品。在不同程度上说,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精辟论述为以后把我国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和绿色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规划了具体实施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建设美丽中国,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9]P230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战略,表明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迎来了新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总之,习近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积极汲取了几千年以来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审慎思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更加具体、正确、全面的研究理论,是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大力吸收西方国家治理生态环境方面积极措施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中国气派和中国形象的一种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的生态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精髓融会贯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具有高瞻远瞩的发展眼光和高度的生态自觉性。习近平的生态文明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不断继承与发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挖掘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规律的勇气,使得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实质性进展,早日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强大、伟大中华民族的振兴、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快速提高,更加有利于我们伟大祖国梦想的实现,使我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话语权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猜你喜欢
自然界文明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