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亳州市谯城区估衣小学(236000)
吴守涛
在习作教学中,不同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同的教学流程,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命题—审题—立意—提纲—范文—仿写”是传统的习作流程,学生习作的思路往往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因此,我认为习作教学应按照“观察积累—指导试写—评改完善—习作欣赏”的流程来开展。
“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作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作动笔之前,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使之养成观察后随时记录的好习惯,从而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直接材料。其次,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获取大量的间接材料,不断地吸纳,集腋成裘,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然后吸收、转化、顿悟、厚积薄发。这样,好词佳句自然会流到学生的笔端。
例如,指导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我提前一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小动物,可从外形、动作、习性、本领、叫声、与人交往的过程等多角度进行观察,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在学习单元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查找关于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大量资料,读有关小动物的书籍和作品,为习作积累了大量的直接和间接材料,帮助学生解决了“无米下锅”的问题。
习作兴趣的激发是最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为一定的目的而习作是激发学生兴趣的较好办法。
例如,写《可爱的小动物》时,我和学生设定的目标是编写《动物之情》作文选,谁写得好,就把谁的作品选编进作文选中。于是,习作就由被动的作业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活动。学生由“我不愿意写,我怕写”变成了 “我要写,我乐于写”,习作欲望一下子就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学生“无米下锅”时,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去找“米”,要不断地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让记忆中生活的大海泛起朵朵浪花。通过学生自我回忆、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再现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使学生们惊叹“生活如此的美好”。这样,他们习作的欲望也会被点燃。
例如,在《可爱的小动物》习作指导课上,首先,我让学生自主介绍自己家的小动物,讲述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以此来表达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其次,学生组内交流,把自家小动物的可爱之处跟大家一起分享,然后每组选择一个最好的故事,进行全班交流。最后,在交流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适时评价,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这样,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习作素材不断丰富,条理越发清晰,思路更加开阔,习作时“无米下锅”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习作要求可分为常规要求和具体要求。常规要求就是不管什么样的习作都必须遵守的规范。教师要在每学期开学前的几次习作中就明确常规要求。
例如,每一段的首行要空两个格;题目写在第一行的中间(一个字居中,两个字居中空一个格;三个字以上居中不空格);标点符号不能放到行首;字体工整,不写错别字。具体到写某篇文章时,要明确本篇文章的具体要求。这样,学生的习作在不拘形式的自由表达下,才不至于海阔天空、漫无边际、胡编乱造。
试写时,不要过多地缚束学生的手脚,要鼓励学生一气呵成。一时想不出好题目可不写题目,不会的字可先空着,写完后再补上,“盖好房子再装修”。如果习作时学生总是思前想后,顾虑过多,就会影响他们思维的流畅性,也不利于练笔。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手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高年级学生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且养成与他人交换修改的习惯。教师的精批详改往往收效不大,因为教师辛苦付出,学生拿到手后却只关注自己的得分与等级,能认真阅读批改内容的寥寥无几。当然,教师也需要批改,批改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习作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修改。教师的评改要多就少改,批语要多鼓励、善肯定,要时刻为每一个学生的点滴成功喝彩,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习作自信,不断点燃他们的习作热情。教师一定要在如何引导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全班交流评改上多下功夫。
首先,自批自改。教师要明确习作要求,让学生按照要求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改,填好教师画出的错别字,改正不通的句子。其次,同桌互改。帮同桌给填正确的字封上口,并画出新发现的错别字和不通的句子,删改不符合要求的内容。再者,小组共改。可一人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倾听,边听边修改。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延伸到课外进行。最后,全班交流。每组选出优秀的习作在全班朗读、交流,大家共同修改。
在整个互评互改过程中,学生倾听与主动评价是最关键的环节,决定着习作评改的成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写过文章后自改互改的习惯。在互相批改评价中,学生便会悟出哪些应该写,哪些不应该写,从而不断提高习作水平。
没有成功的喜悦,学生的习作自信将会慢慢地消失,习作的热情也会慢慢地冷却。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搭建体验成功的平台。
几次习作之后,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习作,继续加工修改,然后在班内分组进行比赛。首先,组内展示,各自读自己的习作,再每组选出一篇最好的习作。其次,全班交流,各组组长做评委,由被选的那个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组长打分排序,选出最好的习作。再次,组内编号,抽到号码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组长再打分排序,选出最好的习作。两次评价加起来,确定哪组是“擂主”,教师再适当地给予奖励。隔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攻擂”比赛。
期末时让学生选取自己较好的习作或片段,进行加工修改,自编一份精美的手抄报。此种做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对一个学期的习作进行综合复习,同时促使学生不断地加工修改,养成自觉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每次习作后,教师在批改时要多留心,选出10篇左右的佳作,让学生继续加工、修改、完善,然后打印保存。一学期过后,就能选出近百篇佳作,把学生的佳作汇集成册,让学生体验到习作丰收的喜悦。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展示空间,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投稿。一旦学生的习作有了读者,习作就变成了作品,就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会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次次的成功将会变成自己新的起点,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总之,学生的习作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身的体验。习作是学生内心表达的需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流淌的生命。教师应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征,通过适当的习作教学流程来指导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