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颖
(贵州省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民族中学 贵州 六盘水 553402)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广,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深受教师与学生们的喜爱,逐渐成为课堂上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合理地、恰当地将情境教学方法与语文课堂相结合,会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以下是我根据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对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现状分析。
作为一门基础、关键的学科,语文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十分重要,语文教学更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重中之重的必然过程。然而,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来说,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教师习惯性地将课程标准的内容准备并且整理好,一丝不苟地输送给学生,学生要做的也只是把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点学好,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获得的知识就显得很局限,思想、视野也无法全面地打开。因此,教师还需要发现、探索一些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课堂更加地有趣、高效。
1.抓住学生的心理,通过有趣的方式进行课堂讲解
要想顺利、高效地将课堂进行下去,首先需要教师认真、仔细地观察学生的心理,揣摩学生的心理想法,从而制定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比如说,可以通过提问的教学方法作为课堂的开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接下来的课堂内容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提问:“大家喜欢安徒生的童话吗?都读过安徒生的哪些童话呢?”因为是学生感兴趣的童话话题,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够很快地调动起课堂气氛。接着还可以提问:“同学们对安徒生都有哪些了解呢?”从而引出课堂的第一个教学任务——了解作者。让学生知道安徒生的大概情况,以及安徒生的写作风格,他写的童话大多是以幽默、轻松的语气来揭示一些生活现象以及人生道理。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处于比较轻松的学习环境中,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2.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小游戏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选择合适的切入点,穿插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有趣的小故事,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比如说,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解海伦凯勒的故事,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但是,由于学生的经历尚浅,很难理解盲人、聋哑人的生活状况。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盲人、聋哑人游戏”:让几个学生蒙住眼睛、塞住耳朵,然后让别的学生负责在蒙着眼睛、塞住耳朵的学生手心上写字,让他们在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的情况下进行猜字。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说说游戏过程中的感受,从而告诉学生们一个道理:健康人很容易就能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但是这一切对于盲人、聋哑人来说却是极为奢侈的事情。通过这个游戏,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见证作者的勇敢、坚强。
3.在课堂中合理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习的过程中离不开思考,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设计一些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学习《太空一日》这篇课文的时候,在学生大概掌握课文基本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开始对课文细节进行讲解。比如,提问“请用简单的语言大概描述一下作者的情感变化?”学生通过查找文中的关键字,得出作者的情感变化:从开始的紧张,接着是放松,紧接着非常痛苦,难以承受,再接着解脱痛苦,觉得轻松和舒服,到最后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学生通过仔细查找文中的细节之处,得出作者的情感变化,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透理解。
4.借助一些新型教学设备,更好的使用情境教学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设备也已经越来越完善。其中,多媒体教室作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教学设备,教师可以好好利用,充分发挥它的优点。比如说,在学习《壶口瀑布》这篇课文的时候,如果只是通过课本的文字,即使作者将瀑布描写得再壮观,学生也很难做到感同身受。因此,可以辅助一些教学设备,比如说,教师可以提前备好该篇课文的课件,通过搜集壶口瀑布的壮观图片、视频,让学生通过各个感官去感受,尽量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的内涵。
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有效的教学方式,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教师多注意,多加应用,利用这个教学方式,克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困难,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巧妙的教学设计,比如说,将课堂知识点通过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小游戏,或者设置一些合理的课堂问题,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情景,让情境教学进行得更加透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