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平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嘉山集中学 安徽 滁州 239432)
引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具体化,强调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强调学习的选择性。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尤其是作文教学,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们拿到作文题,感到头疼,感到无话可说;教师们在批改作文时,也感到头疼。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一、每次作文课布置学生写作文,总能听到班级里一片唏嘘声:写作文头疼。在办公室跟同事聊天,也听到老师说:批改作文也头疼。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探索“头疼”的病因,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作文教学才会有新的气象。
我们看看现在学生们的现状吧!许多学校下课铃声接着上课铃声,作业、考试象加了热的气球一样膨胀,课余时间少的可怜。从早晨到深夜,学生们整日里沉浸在数理化题海中苦战,筋疲力竭,一天又一天。他们整天呆在教室里啃书本,哪有读书看报的时间啊?就像桃花源里的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肚子里能有什么货呢?怎能写出好的文章啊!这样一来,“头痛 ”成了许多学生的病症。
于是,我不禁产生一丝怜悯,这能全怪学生么?学校、老师也要反思一下,我们为学生的课余生活都做了些什么?素质教育的口号都喊了若干年了,可是现状呢?学生足不出户,整日里呆在教室里、班级里,就像井底的蛙,目关短浅,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来么?
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是属于人的意识形态,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是不存在的。不要说中学生,就是鲁迅这样的文学家,没有材料也是写不出好的文章的。
鲁迅在与姚克的信中说道:“新作小说则不能,这并非没有工夫,却是没有本领,多年和社会隔绝了,自己不在漩涡的中心,所感觉到的不免肤泛,写出来的也不会好的。”这是鲁迅的谦虚,表现出了他创作的严谨。他的对文学创作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识,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应该有所启发。
三、一方面“学生们缺乏生活积累”,另一方面“写不出作文教师硬要求写”。这看上去很矛盾,好像把作文教学取消了才好。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丰富学生们的生活内容,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强调写作与生活的依存关系,并不是要求学生事事亲生经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经验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情况。开阔学生的视野,除了注意学生的“所作”、“所遇”、“所见”之外,我们也应该在一个“闻”字上多琢磨琢磨,做点文章。
四、“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鲁迅的话,强调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重要性。
这话对指导学生的写作也是有用的。学生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有“所作”,有“所遇”,有“所见”。问题在于,有的学生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嘴里倒不出来,有的则是视而不见,身在宝山不识宝。于是,学生们的笔下,写来写去就是“捡钱包”、“让座位”、“送病人”等等,翻来覆去就是这么几句干巴巴的套话:“干劲冲天”、“你追我赶”、“你追我我赶”、“多快好省”······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需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
五、鲁迅是学医的,后来成为了中国中国文学巨匠。郭沫若也是学医的,后来也成为了伟大的文化战士。纵观作家队伍,有许多知名作家,都是“半路出家”的。
似乎没有什么具体的材料显示,介绍他们在成为名作家之前,曾经死抠过“语文知识”,包括语法、修辞、逻辑之类。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科班出生的,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也不是太多。生活真的会捉弄人啊!
苏东坡有这样一句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不“观”不“积”,何“取”何“发”?鲁迅、郭沫若等人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大文学家,有多方原因。除了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因素,跟他们从小就“博观”、“厚积”,博览群书,接受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熏陶,有着极大的关系。现在的学生们,语文练习做的很多,语文知识可以得到好的分数,可是一写文章,思路不清,内容空洞,立意肤浅。这也不能都怪学生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啊!
六、“文章不厌百回改”。
鲁迅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契诃夫说:“删改自己的文字是多么要紧的事”。
其实也有一挥而就的好作品,但是大多数优秀的文章,好的作品,都在于多次修改。托尔斯泰《复活》定稿本的开头部分,是从二十多种稿本中挑选出来的。他的那篇《为克莱赛尔乐章而作》的文章,只有五页,手稿却用了八百多页。果戈里规定自己的稿子起码要修改八次。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数。
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养成修改自己文章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七、作文是语文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多数语文教师都这么认为,我本人也赞同。反思一下,仅仅就是这些么?
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其得失绝不仅仅在于教师的教学是否努力与教学是否得法。辩证法告诉我们,一事物与另一事物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的。要搞好作文教学,必须与其他学科紧密配合,尤其是,如果不在社会上纠正“重理轻文”的偏见思想,仅仅靠语文教师一厢情愿的努力,想把语文教学的质量搞上去,那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的肩上承担的重任,是不可推卸的。语文学界的同行们,作文教学的天地是广阔的,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为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做出自己的努力吧!
以上是本人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感想,用拙笔写下来与同行们交流,不足之处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