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淑玉
(遵义市湄潭县马山完小 贵州 遵义 564106)
在当今社会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重视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可以说早已达成一种共识,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能力,而培养能力的关键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数学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受家庭、社会的溺爱感化,儿童的信赖意识比较强,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再加上传统教育的养成,致使学生迷信老师的意识比较严重。这种现象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创造欲望,更缺乏创造意识与能力。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彻底消除依赖意识。因此:1、生活中,教师要把学生视为自主、发展、有潜力的人,热爱和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能喜优厌差。教学过程是教师把知识和智慧的阳光均匀地撒向每个学生,在他们心灵中树立可亲可敬的形象。这样学生会对自己、对老师充满信心,从而增强学习的激情;2、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论学生的意见对与否,只要他们能发表见解,都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及时表扬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3、在评价学生答问时,教师要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的语言,满腔热情、语言自然,激活学生的认知活动,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是营造一个平等、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出探索的欲望来。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们用故事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有366个小朋友,如果每个小朋友都过生日,那么至少有两个小朋友的生日是同一天。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我们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恰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这就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创新的欲望。
古人云:师也、传道授业解惑也。过去教师总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面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独奏者,学生是听众、观众,在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忽视了个别,更谈不上学生智力发展。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主要以传播知识为主,对学生潜力的估计不够,老师讲得多,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自学尝试实践的机会,哪有时间让学生随着教师精心设问去思考问题啊?教师传授知识,虽然可以使学生很快掌握知识而不走弯路,但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太小,束缚了学生的整体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目中有人,放手地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给学生多一点思维。凡使学生能探索得到的决不代替,凡是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例如:教学乘、除等的方法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生就不断转换思考的角度,思维异常活跃。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作用,转换角色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共同探索数学,认识数学。
1、巧设课始导语,激发学生兴趣。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也是创造意识的萌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导语,让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上课刚开始,就给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学校有366个小朋友,那么至少有两个小朋友的生日是同一天。为什么呢?”学生一下子争论开了,有的说不可能;有的说他们是双胞胎,还有的说可能是巧合吧。在这种情况下,我出示了课题:“年、月、日”,并告诉学生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后,你就会知道为什么了,这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2、小组合作,学生交流创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探索。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只强调排名次争第一,忽视合作意识。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用三角形,通过拼摆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他们有的剪、有的拼,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了自己小组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接着大家开始了交流。同学们在交流中学会了知识,看到许多问题在短时间内靠个人的努力是不能解决的,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合作的重要性。
3、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是形成课内学习的内动力。如:一年级数学在学完“1”的认识后,通过想象,让学生用“1”说一句话,这下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创新思维的火花点燃了,争先说出:一个人,一本书,一个小朋友,一只兔子,一只山羊,一朵花等等。接着老师就用多媒体出示一片草地,草地上有一只小山和一只公鸡,然后出示一只小白兔向这边跑来,之后,便继续引导学生,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谁能用“1”说两句话或三句话。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立即打开了,片刻之后,一同学竟然说出“在一片绿幽幽的草地上,一只小山羊和一只花公鸡正在捉迷藏,这时又来了一只小白兔。”多好的创意啊!我当时当着全班同学给予表扬和鼓励,他那稚嫩的脸上顿时绽开了成功的微笑。在他的启发诱导下,同学们的思维也随之被打开,并不时地产生奇思妙想。通过这样的创设情境,体现了数学知识的重要价值。
总之,创新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大胆地想,尽情地说,勇敢地问,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