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维海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富安中学,广东 佛山)
德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是新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目标。但是在目前的德育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德育教育制度不完善、效果不明显、方法落后等。必须探索出的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策略。其目的在于合理优化德育资源配置,增强德育的落实。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德育资源优化配置在导师制方面的改进。
德育即是指对学生进行的全面教育,包括有思想、政治、法律以及心理健康各个方面,德育在学校中与体育、智育、美育等教育都是学生性格培养和素质养成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德育导师制就是利用教师的带动性和引导性作用,使德育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得到具体落实。德育导师制本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将学生与教师按比例分配,每名导师搭配若干学生,形成德育导师小组,又在教师集体内形成以班主任为主、各科教师为成员的德育导师组,在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以及学习上的帮助。德育导师制是对德育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将有限的德育资源科学分配到每个学生。德育导师制要求导师必须具有对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群体的热爱和责任感,还要在德育方面具有一定成熟的想法和认知。德育导师制就是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下一种全新的、有效的德育资源分配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导师作为学生工作、学习的负责人,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每个班主任对应的不只是一个学生,而是全班学生,这样一来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班主任很难同时兼顾多名学生,这就需要实行德育导师制,使任课教师都参与到这里来。德育导师和班主任共同对学生的思想、学习进行管理,成立以班主任为核心、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导师组,在学习、生活、品德和心理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德育导师可以像下文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例如,导师A作为学生A的德育导师,导师A可以先就学生A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并对学生A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和总结,像是上课听讲状况、作业完成情况、性格缺点等等,并逐一做出引导措施。教师需要认识到德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并且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引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影响巨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体现在日常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爱心活动来传递教师对学生的爱。有许多学生出生于贫困家庭,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和帮助也是教师德育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学校内部对于贫困家庭的扶持已经有了较长一段时间。早在2007年的10月,学校就在前后发动募捐活动,共计有119位教职工参与,募得善款共13191元。这笔善款全部用于贫困学生与家庭的补助。在春节前,党员教师代表分为三组对贫困家庭进行了家访。家访这一形式取得的成效也是十分突出的,在资助的学生中,梁××同学在2011年的中考中取得了全区第十三名的好成绩,学生的优秀发展就是资助活动做好的回报。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动员全校师生进行募捐活动,为贫困学生和家庭伸出了援助之手。募捐活动由教师集体开始推广到全校范围,也是教师集体带头作用的体现。
一名优秀的德育导师必须明确德育以及德育导师制的目的。德育导师是学生树立人生理想的指导者,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培育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是把学生造就成新型人才的“工程师”。德育导师必须深入了解德育导师制,了解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学校正式开展“德育导师制”,将学生按比例分配给每名教师,通过教师与学生的近距离沟通,拉近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德育小组在德育导师的带领下,以小组形式开展各式各样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实现了全方位、全层次的教学。在德育中,教师领导的德育导师小组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德育交流活动。活动内容由教师制定,尽量做到丰富多彩,贴合学生的兴趣以及需求,比如进行排练节目的活动,德育小组进行小品或是小合唱的排练,在排练过程中,不仅实现德育导师与学生的沟通,还拉近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创造更好的同学友谊,促进友爱互助的感情发展。德育到时需要认识到,德育对孩子成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领会德育导师的目的与精神,学校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落实。比如,学校实行德育导师制度,就可以通过每学期召开一次德育导师教育目的交流会,交流会的目的是使每位老师可以密切了解德育导师制的最新精神。每位教师在德育的推行中所拥有的经验和心得都是不同的,每位教师也都拥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在会上进行发言,阐述自己对于德育导师制的理解,结合自身工作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具体案例,并且认证听取同事的观点,交流想法,在会后,将会议中心思想进行提炼和深化。每个学生在成长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和德智发育具体状况都是不同的,故而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吸收先进的经验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方法当中。
新课改后,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思想已经渐渐落实在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上,德育导师更要深入理解这一精神。传统教育方法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在现代课堂、现代校园重点是结合时代背景,来对教学方法做出改进和提升,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2]。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并且一对一进行辅导,德育导师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多的是要对生活、学习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指导。例如,某同学在数学学习中出现了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完成不认真的情况,该同学的德育导师在课下与他进行了谈话交流。在谈话中导师询问了该同学数学课堂态度不认真的原因。在得知是由于对数学学科缺乏兴趣造成的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偏科危害的教育,以及要学会通过各种方式提升兴趣,树立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学习的观念。学校在德育导师制的推行上要发挥出自身的组织作用,在近几年,学校通过配合德育处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国教育活动。爱国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学生德育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丰富的校园德育活动,使得学生更深切地理解到爱国这一优良美德并付诸实践。再比如,关于三月雷锋精神的活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学习雷锋精神”活动在学生中进行普及。再比如,在法制教育的宣传活动中,学校开展普法周活动,邀请相关法律行业人士来进行演讲,宣传法律知识,让学生知法守法,遇到危险时,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并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神圣性,在未来的生活中做一个遵守法律的人。学校对于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可见一斑,学校承办或组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更是对德育的深化、细化,同时也为德育导师制的推广以及落实提供了基础。
“德育导师制”是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建立的。将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倡导学生、老师共同进行德育。以“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宗旨,使教育更趋亲情化、个性化。德育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从师生到亦师亦友,构建和谐、平等的关系。通过课外“一对一”“面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与其他制度一样,德育导师也应建立起考核制度,以用来确定德育导师机制的有效性,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德育导师考核办法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进行,首先是过程评价,每位导师对所带的学生都要定期进行谈话,学生在学期末对老师进行评分,衡量标准是导师德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学生依据对教师德育工作的态度以及内容打出分数;其次对课堂常规管理进行评价,将学生课堂表现以及纪律情况与老师考核相挂钩;最后对德育导师进行排名,以学期为单位对导师德育成果进行验收。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长、老师、学校难免忽视了德育,而只重视才智教育,这是我国多年来的教育现状。现在要想通过促进德育来改善这种现状,就要加大力度贯彻精神。德育导师制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推广进行,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为学生在健全人格奠定了基础。但是德育导师制也尚在发展之中,需要不断结合实际、结合具体情况加以改进,努力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