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邳州市荣盛实验小学(221300)
小学语文教材中描写、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篇章较多,该类题材的课文蕴含着美的资源,《长江之歌》便是其一。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锁定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引领学生徜徉美的境界,接受美的教育,提升审美能力。笔者以《长江之歌》一诗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寓美育于阅读教学之中。
为彰显长江之美,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应运而生,而《长江之歌》则是这部系列片的主题歌。歌词配上优美的旋律,唱出了国人的心声,抒发了国人的豪情。当这首歌词选入教材的时候,也赋予了它更多的教学与审美价值。它所蕴含的内容与形式之美,皆可成为陶冶学生心灵的重要元素。基于诗歌创作的主客观背景,笔者认为,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之前,有必要先借助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关于长江的流经路线、风光图片及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初步走进长江,从形象上领略其丰采之美,为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事实证明,当美好的景致呈现在学生眼前时,会令他们心头为之一振;同时,一种表达的欲望也会油然而生。而此时此刻,介入文本的时机也已水到渠成。
首先,整首诗歌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即把长江当作人来写,准确地说是当作母亲来写——她有甘甜的乳汁,她有健美的臂膀。这就赋予了长江博爱和崇高,赋予了其乐于奉献的精神。其次,诗歌语言凝练,有着较强的感染力,能够引发人的无限遐想。像第1节诗中的第1~4行,描写了长江的源头和归宿,其中的一“走”一“奔”,让原本在大地上匍匐前行的长江一下子“立”了起来,其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挽起高山大海”“推动新的时代”,让人想到了其气势之盛大,力量之强大,贡献之巨大。再次,诗歌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脍炙人口。两节诗中的“你从……你向……你用……你用……”语句简练,相互对称,且前后彼此呼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江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古老悠久。最后,诗歌还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尤其是末尾两句的反复吟唱,直抒胸臆,水到渠成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诗歌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品读,去交流;同时,还可以通过换词、比较等方式,引领学生去揣摩、玩味,欣赏语言之美。
大凡上乘的诗歌都是美的载体,真情涌动,能够引发人的共鸣,给人以美的启迪与熏陶。《长江之歌》作者的情感与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融为一体。这种情感首先体现在整首诗歌都运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上,即称长江为“你”——这是多么亲切的称呼!一个“你”字拉近了作者、读者与长江的距离;一个“你”字体现了作者对长江的尊重,在其心目中长江已不是江,而是人,是有情有义之人。“你”字在诗歌中共出现了12次。那一声声亲切的称谓,那一句句洋溢着真情的话语,无不撼人心魄。运用第二人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好处,教师应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比较辨析去感悟、体会。比如,可以把“你”全部换成“长江”或“它”,再读一读,学生就会感到情感的抒发已经黯然失色、大打折扣。
针对诗歌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发,鼓励学生自由诵读、涵泳,在朗读中感悟、品味、咀嚼,还可以借助图片、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浸润在美的天地中,升华情感,提升认识。
美的情感需要用美的语言来表达,需要用美的形式来支撑。《长江之歌》之所以能取得一鸣惊人的效果,不外乎其语言、构思及情感等有着独特之处。首先,如前文所述,诗歌在人称的选择上瞄准了第二人称,且把长江比作母亲,一下子让诗歌有了情意和诗意。其次,两节诗分别从地理特点和时代的角度对长江进行了讴歌,概括了长江丰富的内涵。两个方面,两个视角,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再次,诗歌每一部分的后面四行反复吟诵,将两部分内容巧妙地贯通,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水乳交融地将长江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与炎黄子孙的炽热情怀融为一体,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促进了学生爱国情感的升腾。
鉴于诗歌本身存在的这些构思之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拒绝刻意的灌输,要借助有效的策略,相机启发、诱导学生探究诗歌在言语形式及构思上的妙处,思考这样的形式及构思对促进情感表达的作用。教师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放手让学生去读、悟、思、议,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把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吟诵、咀嚼、鉴赏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