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彬
(辽宁省营口市高级中学,辽宁 营口)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和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因此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就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例如在教学《劝学》,劝学的第一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一段是全文的文眼,在整篇文章中起着统领全篇,开门见山的作用。接着,作者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方面进行了“学不可以已”的论述。在论证手法上,作者先是正面设喻,论证学习的重要性是要提高自己和改变自己;其次是反复设喻,论证学习的作用,就是要弥补自身的不足;再次是正反对照设喻,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要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也就是说,作者通过正面设喻、反复设喻、正反对照设喻来论证“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当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也就把握了文章的思路,那么文章的思路就会成为学生脑海中的一种思维模式,成为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部分。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课堂的生成,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是跳跃的、开阔的。当教师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这类学生的脑海中往往已经思考了很多个知识点,已经由一个点汇集成了一张网,他们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是非常密集的。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其学习质量不是很高,主要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无论是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对学困生而言,教师都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因势利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拿来主义》,这是一篇逻辑性非常强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拿来主义”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比喻、类比、对比等论证手法的基础上,提升思维能力。鲁迅先生在分析“拿来主义”时,先是运用比喻、对比的方式论证了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得出结论,要实施拿来主义,那么怎样拿来呢?鲁迅先生又通过大量的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并列举了几种相应的正确做法,总结起来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教学时,我们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大宅子”指的是什么?学生会结合自己的认知进行不同的回答,有的学生认为大宅子指的是财产,有的学生认为大宅子指的是遗产。当有学生认为大宅子指的是遗产时,他的答案就已经接近于正确答案了。教师要及时捕捉住这一点,接着引导学生:遗产又分为很多种,鲁迅先生描写的“大宅子”具体又指的是什么遗产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鱼翅、土烟、烟头、烟枪、姨太太等来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师还可以将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进行板书,如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分为正面和反面,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一写作手法进行总结和描述,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写作手法是什么呢?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越是接近于对比概念的,教师越要进行强化,从而因势利导地让学生得出“对比”的结论。
总而言之,思维能力属于比较深层次的能力层级,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阅读理解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语段的结构,把握语段的思路,要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意义段,把握文章的思路,要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因势利导,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