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溆浦县圣达学校 湖南溆浦 419300)
音乐是一种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即时感染人、激发人内在情绪的艺术形式,能传达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融入课堂,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的进入文本情境,细致真切地体会思想情感,达到寓教入乐的目的。[1]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的导入阶段,播放与课文内容及情感相应的音乐,能即时调动学生的情绪,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讲解《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新课导入一首《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随着欢快悲壮有力的音乐,学生的兴致一下子就会被激发起来,《水浒》中英雄好汉的豪爽、正义、无畏的形象即入学生的脑海,课堂气氛也会渐入佳境,为下文林冲这个英雄人物的出场打下了伏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在分析荷塘与月色意境时,我播放了凤凰传奇的歌曲《荷塘月色》,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对比二者的异同点,同学们畅所欲言,气氛活跃,歌曲的旋律是轻快欢愉的,鱼和荷的代表着爱情,歌曲中有点忧郁的思恋,但更多的是欢快,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和月色意味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彷徨与迷惘,体现更多的是淡淡的哀愁。可见,运用恰恰当的音乐导入情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中国自古就有吟咏这一传统,最早周朝有书记载“以乐语教国子”,古代的诗词大多都配以音乐吟诵,叶文玲也曾说“音乐和诗是天然契合的艺术”,诗歌散文配上恰当的音乐,就能形神备具,渲染气氛,强化感情,在上《雨巷》这篇抒情诗时,为了突出诗歌中凄哀、迷惘、惆怅的基调,我特意选了《此生不再》作为背景音乐,诗意朦胧、清新幽婉的曲调,更加衬托出了诗人追求破灭的失落、愁苦与彷徨,令学生身临其境。音乐背景并不每篇文本从关至尾都要用到的,有时根据剧情或情感的需要,适当接入一些片断背景,也能起到层次突出,节奏强化的作用,在课本剧《荆轲刺秦王》的“易水送别”一段我加上了《生死别离》的音乐,烘托出了送别时伤感、哀绵、悲壮的气氛,学生能通过特定情境的氛围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在“荆轲廷刺秦王”的情节中,我又加入了《十面伏埋》的背景音乐,将荆轲刺秦王的果诀紧迫场面以及荆轲自陷的绝困处境从容真实再现出来,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了解。
语文教学中,背诵名篇是一个重要的项目,按照常规一字一句的背诵,可能枯燥乏味,但如果能将背诵的课文与音乐融合起来,背起来就轻松很多,我把已谱好曲的《虞美人》、《雨霖铃》、《短歌行》等篇目教给学生唱,没几天,大家教能唱出来了,没谱好曲的背诵篇目,我让学生自已动手,把诗词套到一些自已熟习的歌曲上去翻唱,效果也不错,大大提高了背诵效率,我还让学生收集一些有文采和思想的歌词和歌名,《懂你》、《思念的味道》、《来不及说再见》、《尘封的回忆》等可用于情感类话题,《漫步人生路》、《隐形的翅膀》、《怒放的生命》、《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可用于励志类话题,《生如夏花》、《蜗牛》、《白天不懂夜的黑》等可用于哲思类话题。有些歌词的内容还可以作为我们写作手法的借鉴,周杰伦《七里香》歌词有两句“院子落叶,跟我的思念厚厚一叠”“窗台蝴蝶,像诗里纷飞的美丽章节”,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形象生动的事物作比抽象复杂的事物,有一种具体可感的灵动美,《寂寞沙洲冷》的歌词“河畔的风放肆拼命的吹,无端拨弄离人的眼泪”和《对不起》里的歌词“广场一枚铜币悲伤的很隐密,它在许愿池里轻轻叹息,戒指在哭泣静静躺在抽屉,它所拥有的只剩下回忆”,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河畔的风”“广场的铜币”“抽屉的戒子”都注入人类的情思,赋予了非生命事物以生机和情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语言如果能在作文中用上,定能增加作文的文采和思想。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乐作为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人们在欣赏它带来愉悦感受的同时,总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翱翔于音乐编织的清美世界,音乐自身带有鲜明的表效果和形象的色彩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如我在诵读《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将诗画乐融入一体,伴随着轻曼、悠扬、婉转的曲调,学生们好像漫步在江边,皓月当空,亮白的月辉在平静的江面上荡起层层金波,远处的树林在夜幕下显得格外的幽静,但眼前的美景并不能让诗人感到愉悦,相反勾起他的思家之愁和对人生的反思。合境的音乐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诗的意境,如同那画面就在眼前,真切感受诗歌形象所带来的冲击力。
诚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型都能运用音乐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只有科学合理地借助音乐这双翅膀,才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营造了一种与文章真实和谐的气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