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菊萍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甘肃 武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语文课程更加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下位的概念,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行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语言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维度,其中“语言构建与运用”是根基,其他三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达成。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提升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本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探索实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选取了几十首风格迥异的古诗词作品,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应从学习课本上精选的诗词着手,学会读题目,明题材;读作者(知人论世),明风格;读内容,悟情感。从诗词题目基本上可以明确这首诗大致内容及题材特征。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从作者本身入手,了解作者生平和背景,诗歌的风格所属的诗派,如李白诗的豪放飘逸;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白居易诗的通俗平易等。又如宋代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岳飞词的雄浑、刚健、阳刚之气;婉约派李清照、柳永、晏殊词的清丽、纤巧、阴柔之美。学生对这些诗词有明确的区分,课外阅读这些诗词时能够作准确的判别。另外,还要使学生了解古体史和近体诗的特点,以及在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的知识。明确唐诗、宋诗的风格特色,还有各个朝代的诗人、词人及代表作等。掌握了必修课本中所学的古诗词基本知识后,学生可以对选修教材古诗词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知人论世,解读作品。总之,与古诗词相关的知识都需要积累储备。
古诗词的绝妙在于它的“短小精悍”,寥寥数句,却蕴含作者的生平、情感、个性与志向。因此,赏析古诗词的过程就是探索发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力,把诗句中的意蕴挖掘出来。
在学习古诗前,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背诵词作,要勤思考、多质疑。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解惑释疑。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质疑“春花”“秋月”不是美好的事物吗?作者为何希望其快点结束呢?作者身上发生了什么?作者创作这首词时是何种心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进行探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读懂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情感。又如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句非常精妙,妙在何处?这就引导学生思考诗词的表达技巧,通过讨论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形象的春水,生动具体。再展开联想,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还有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些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上,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这样一节别开生面的语言课堂就呈现出来了。通过对必修教材的解读,学生在学习选修教材时既能自主解读,又能锻炼、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此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古诗词中美的内涵非常广泛,其中有哲理思想之美、山川灵秀之美,还有精炼通达的语言之美。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比如:在学习《登高》一诗时,通过反复吟诵,有的学生将审美的重点放在了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上,领略江边空旷寂寥的秋景;有的学生关注了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体味精美的语言;还有的学生将审美的重点放在了颈联尾联上,领悟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师应启发学生不同层次的审美情趣,同时适时指导拓展,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生的创造力往往是在教学过程中被激发,创造力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知人论世法和比较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鉴赏杜甫《旅夜书怀》与《登岳阳楼》时进行串讲,比较两首诗写作的背景、内容及手法的异同。尤其对两首诗中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比较赏析,更有助于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创造力。
学习古诗词,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不论是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中所选的许多古诗词,如诗经中的《氓》、楚辞中的《离骚》、汉魏晋诗,还有大量的唐诗、宋词等,还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林中的瑰宝,每一位高中生都应当传承。
如学生在学习《离骚》的过程中,对屈原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应当传承;在学习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体现出的身处逆境却乐观豁达、不懈追求的精神学习传承;在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对他虽壮志难酬,但清高孤傲的品格要学习传承。这些古代文人的精神,作为后代的学生理应在阅读中心灵与之共鸣,让思维在涵泳中受到碰撞,思考自身的人文精神如何在社会和现实中达成。